原标题:神秘城步黄伞瑶族“评皇券版牒”

作/楚地三雄

邵陵南土瑶家寨 顺治君主灵山来 饿晕方得瑶家救 御赐皇伞免三灾 清源瑶族沈文兴七十四岁前辈讲述,他说城步瑶族“过山榜”(评皇券牒)是唐皇赐给瑶族的,在九0年代他们家族重修家谱时“评皇券牒”被邓扬采(因他母亲也是老寨瑶族姓沈名子娥)拿走收藏,当时复映了十多份复映件分给瑶家长辈保管。黄伞村在从前叫“皇伞”,老寨与小寨古代叫“瑶家寨”。传说从前被追杀的城步瑶族因救皇上一命而授君主御赐“皇伞”才免去被追杀的命运。

相传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在位,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6岁即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在位18年(1644年—1661年)。顺治深知前朝三省巡按“潘应斗”是个旷世奇才,一心想招他回朝设政(金紫山碑文记载)。当顺治亲自来邵陵拜请潘应斗,可打听到的是潘早归佛门,隐居灵山(金紫山)。潘应斗,明朝湖南武冈州儒林乡人(今城步壮团园人.瑶族);崇祯九年中举人,后会试登进士。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京之后奔赴江南,在南明政权先后担任任广东万州知州、监察御史、吏部铨选司郎中加太常寺卿、三省巡按等职,后辞官归乡,清朝政府欲招其为官,他拒不奉命,后不知所踪。

顺治三见潘应斗,潘不愿归顺朝廷。在一次拜访潘时,从北粤到灵山见过潘后心想从南楚回京,可刚出灵山误入了十里平坦迷失了方向。二天二夜后才走出了平坦来到瑶家寨(小寨、老寨)饿晕在路旁,得一瑶家汉子相救。当顺治帝问起瑶家汉子时,你们为何在这深山老林中居住呀?瑶汉回答说,就因当时授唐皇的一张“评皇券牒”最先占居长江以南地带(三苗),后来改朝换代,到了元朝,被元政追杀,瑶族人民反抗元朝统治的斗争达四十余次之多,被逼逃至长江上流隐居,后又逃到洞口白沙介,在白沙介瑶族沈家有兄弟三人,老大来到城步老寨,老二过了广西,老三留洞口。“评皇券蝶”由老大带到老寨。顺治看了瑶族“评皇券蝶”后,深知他们在从前是贵族,如今落到逃藏的地步,因此再踢雨伞一把,伞里映有“皇伞”二字(黄伞村因此而得名),从那以后因有皇伞的护身被四处追杀的瑶族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成为瑶族人民的一段佳话万古留芳。

瑶族沈春凤老人说“评皇券牒”始于唐朝贞观二年敕旨,千百年来,成了瑶族争取民族平等、捍卫民族权益的凭证,是瑶族世代相传的"过山榜"、"护身符"。城步清源瑶族前辈口述,所谓的“过山榜”就是皇上给瑶族的圣旨,可以在全国各地逢山过山逢水过水,不受其他民族压迫。

谣语:爸一把 妈一漫 哥一过 妹一鬼 弟一老特 姐一假 爷一波 奶一奥

吃肉一浪唉 吃饭一浪应 吃菜一浪月

湖南档案镇馆之宝:1838字《评皇券牒》记录 《评皇券牒》又称《过山榜》,它是瑶族民间长期流传和珍藏的一种汉文文书、珍贵的古文献,在湖南江华、蓝山、道县、城步,广西的龙胜、临桂、来宾及广东的连山等地均有发现。

从“评皇券牒”中,还可以探寻瑶族的灿烂文化。瑶族长鼓及长鼓舞,瑶族最早的娱乐形式"奏镗"和瑶族最广泛的娱乐形式坐歌堂都在“评皇券牒”中有所记载。

“评皇券牒”瑶族“过山榜”,是评王为了奖赏瑶族祖先盘王,在全国13省发布券牒,允许盘王后裔耕山种岭,永免徭役赋税。它主要记载了瑶族的起源、姓氏的由来、迁徙过程、重大事件,以及瑶族享有的权利、应遵守的禁令等,是瑶族人民争取生存权、发展权的真实写照。

“评皇券牒"云:"秋冬祭拜盘王,伊十二姓子孙,摇动长鼓,吹笛笙歌,引出大男小女,托手把臂,身着花衣、花裙,惊天动地,歌唱不绝。"有人称瑶族文化为"长鼓文化",瑶族长鼓,是汉语的称谓,瑶族称长鼓为"空"、为"镗",为"镗构"。考"镗"字之意为13鼓声。

瑶族最古老的文化娱乐形式"奏镗",“评皇券牒”是这样记载的,"王瑶子孙各户侍奉盘王大帝、三庙大王,长腰木鼓,吹笛笙歌,鼓板随唱,男女连夜达天转地。"瑶族"奏镗"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名称,是一种融击长鼓、唱歌、跳舞为一体的最古老的文化娱乐活动。"奏镗"始于何时,“评皇券牒"有详细的记载,"敬奉阴魂。自今以后,三年一庆,五年一乐......聚集一脉男女,生熟表散,摇动长鼓,吹笙歌,鼓乐。""奏镗"之始是为悼念盘王的,其后逐渐演变成娱乐形式。卡田庆鼓堂的根本源头也来自瑶族,后演变成为拜五谷大王,庆丰收。据历史记载,苗瑶本属一家,关系十分浓密。

解开苗瑶在城步的历史发展,还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希望有线索的瑶族朋友提供资料,谢谢。

笔者简介:本人出生七十年代末,瑶族,性格直爽,无业游民。曾经继承祖上医术,为地方百姓救死抚伤。近年参加过爱心协会、苗药协会、苗学会、散文写作协会等等。本人不为名利与金钱,只想在有生之年完成我的一个愿望“挖掘本土习俗历史文化”让后人能更多了解我们美丽苗乡千年传奇历史,所探索与写作都是无报酬的义务行为。由于本人文化有限,在写作时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诚恳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将不胜感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