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北部,卫河畔的古镇道口,是滑县的县城。道口镇上,像几乎所有的县城一样,接待宾客曾经有一个最好的去处,叫做“招待所”。滑县的“招待所”经过几次升级改造,条件不断改善,名字改成了高大上的“滑县宾馆”;开放式的大门修建了罗马柱,更是成为了县城一景。图为2008年之前,胶卷拍摄的滑县宾馆的罗马柱大门。(王子瑞 摄)
2008年的春天,数码照片Exif信息显示那天是3月10日。路过滑县宾馆门前时,蓦然发现漂亮的罗马柱大门正在拆除,于是用随身携带的佳能350D数码相机拍下了这组照片,留下一段珍贵的记忆。
最初的滑县招待所,主要是接待来滑视察、指导工作的领导和出差的各阶层公职人员,并具有一定的会议功能。据说当年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乡村干部要带着铺盖行李过来,地上铺一层麦秸,几十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
曾经临街(解放路)的那排二层长楼叫做“共青楼”,1983年11月1日成立的“滑县公费医疗门诊部”就诞生在这里,当初仅有医务人员20人,1986年搬迁至宾馆对过——解放路西侧、并改名为“滑县公费医疗医院”。 印象中,滑县招待所(滑县宾馆)在“共青楼”之后,先是建设了东南角的“南楼”,后又建设了西北角的“北楼”,最后建设了西南角的新“南楼”,内部设施、服务质量也是一步一个台阶,越来越高档、豪华。
发展过程中,滑县招待所(滑县宾馆)由官方使用到对社会各阶层开放,由凭单位介绍信入住到凭身份证住宿,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滑县宾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接待普通百姓的婚宴包桌,使得普通民众都有了经常出入滑县最高档宾馆的机会。后来,随着华良等宾馆的出现,滑县宾馆金字招牌渐渐地不再那么闪亮。
沧海桑田。滑县招待所(滑县宾馆),早已烟消云散,成为几代人心中的记忆、美好的回忆。当年罗马柱倒下的那一刻,也许已经昭示了它的未来。

滑县宾馆的罗马柱大门,是开放式的,普通老百姓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只是,这一切,都已经是过去,不再回来。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瑞视觉》发布的照片,全部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人民图片和光明图片签约摄影师的原创作品,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或者收藏,盗用必究!如果你身边有奇闻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请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