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張雨生亦是如此。很多人歌手說起來,會有個清晰的形象,但張雨生沒有。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這麼多年來,我還是很難忘他。 其實一部分我也很羨慕他,因爲我們都開始老了,他永遠不會老。 ---鄭智化

華語樂壇有很多擁有絕佳歌喉的歌手。 華語歌壇還有很多擁有上乘創作能力的歌手 但是同時擁有絕佳歌喉和上乘創作能力的歌手,爲數不多。 這其中,張雨生是佼佼者。 和一般歌手不同,張雨生有着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因此他的歌曲有着非常濃厚的人文氣質。 即使在寫作以情愛爲主題的作品中,也滲透着他對人生的思考。 他的歌曲裏,始終湧動着一種生命力,如同浩瀚大海里的海浪,綿延不絕。 但他的生命,卻停留在31歲那年。 他如同流星雨劃過夜空一般,在短暫的瞬間,留下了讓人無法忘懷的絢爛。 以至於無論過多久,無論有多遠,人們只要回望樂壇的那個時代,就一定會看見他。 天才歌者-張雨生。

01、口是心非

於是愛恨交錯人消瘦,怕是怕這些苦沒來由 於是悲歡起落人靜默,等一等這些傷會自由

這首歌叫做《口是心非》,出自張雨生的同名專輯。 這張專輯既融合了比較多的搖滾元素,又有大衆喜聞樂見的情歌。 張雨生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大開大合,將首情歌寫出了山河遠闊的氣魄。 悲傷自由而決絕,在一首首單純的情歌中,竟讓人看見了人生。 專輯的封面是說謊的匹諾曹,口是心非的匹諾曹。 在唱片的文案裏,張雨生很認真的說:

這張專輯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張……

但是,他說謊了。 唱片發行完一週,他遇車禍,最終去世。 就像這個匹諾曹,終歸還是說了謊。 因爲他的離去,這張專輯成了絕響。 歌曲裏那些緻密龐大的音樂體系,跌宕起伏的情感就成了他對這個世界最後的話語。 《口是心非》其實是被低估了,雖然這張專輯斬獲了不少獎項,但它還是被低估了。 而張雨生亦是如此。

02、《大海》並不是全部

在很多討論歌壇技巧和排位的問題裏,一直有兩個爲人津津樂道。 第一個是:黃家駒到底有沒有被高估。 第二個是:如果張雨生還在,他的成就能到哪裏? 第一個問題太大,我們單說第二個。 很多人歌手說起來,會有個清晰的形象,但張雨生沒有。 似乎只是一個帶着眼鏡愛唱歌的大男孩。 但張雨生遠不止於此。 張雨生開始爲人所熟知的歌曲是《大海》。 這首飽含深情的歌曲實際上是爲他早逝的妹妹張玉仙所做。 張雨生1966年出生。誰也沒有想到,他的生命會只有短短31年。 但更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短短31年裏,他成爲了傳奇。 張雨生一家受母親影響很深,都酷愛音樂,張雨生和妹妹張玉仙兩個人尤爲合拍。 兩人嗓音天賦都很好,當時兄妹就約定,長大要一起組成一個很厲害的樂隊。 張雨生在後來的歲月,回憶起妹妹總說:

從頭到尾,我沒有掉一滴眼淚,但這個傷口一直在我心中。 她是那麼可愛,那麼懂事,而且歌聲又那麼好。 老天真不公平,妹妹一直比我更愛唱歌,唱得比我更好,結果卻……

1986年,正在讀大二的張雨生接到噩耗,張玉仙在梨山游泳的時候溺水,因搶救不及時身亡了。 當時張玉仙只有15歲,趕到醫院張雨生看見妹妹躺在那裏天人永隔,一下就癱倒在地。 妹妹的突然去世,讓張雨生備受打擊,也讓他對此知道了什麼是生命無常。 也把他從不知人間疾苦的少年,一腳踢進了直面生老病死的世界。 這讓張雨生重新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他明白了一件事,喜歡的事情在當下就要認真去做,不要等以後。 這種人生態度也貫穿了他整個人生理念。 縱觀張雨生的一生,儘管他也有過遲疑,但面臨選擇的時候,他都遵從了自己的內心,不爲外界所動。 帶着做喜歡事情的理念,張雨生開始參加歌唱比賽。 他帶着和妹妹共同的夢想,憑藉着天籟一般的嗓音,很快展露了頭角。 在一次海邊拍攝MTV的時候,張雨生看着大海想起了妹妹,潸然淚下。 於是便有了陳秀男爲張雨生妹妹寫的這一首歌《大海》。 重劍無鋒,這首歌張雨生平鋪直敘的唱下來,卻讓人聽出了洶湧的悲情。 大海是張雨生的第四張專輯,當時的銷量達到了600萬。 因此很多人提起張雨生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大海。 但《大海》並不能代表全部。

03、理想和現實

張雨生在大學的時候就開始組建樂隊——金屬小子。 1988年,樂隊在臺灣第一屆熱門音樂大賽上勇奪第一之後,他被髮掘。 11月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天天想你》,這首歌也是張雨生的代表之一。 唱片銷量突破了30萬張,對新人來說,這個成績非常了得。 1988年,張雨生還參與錄製了一張叫做《六個朋友》的專輯。 其中有一首歌曲叫做《我的未來不是夢》。 這首歌以昂揚向上的精神,成爲了很多前行者的精神鼓勵。 這首歌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歌曲本身,成爲了一種永遠向上絕不服輸精神的代言。 而且,在這首歌裏,人們也發現了張雨生漂亮的高音。 在同時代,高音男歌手裏,無人能出其右。 1989年,張雨生參演了電影《七匹狼》,在片中與王傑等人合唱了主題曲《永遠不回頭》。 同年還出版了專輯《想念我》。 張雨生的音樂之路順風順水,並無太多曲折。 和同期的歌手比,他既沒有像周華健張信哲那樣從助理苦哈哈的做起,也沒有王傑周傳雄那樣的悲苦過往。 他一出道就紅了,而且紅的毫不費力。 但這一切並不是他想要的。 張雨生骨子裏是叛逆和搖滾的。 鄭智化曾經這樣說過:

他其實是那種很豪邁,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人) 他比我還搖滾

張玉仙雖然早逝,但她一直影響着張雨生的人生態度。

這件事(妹妹早逝)對我打擊太大,在此前,我從來不曾公開演唱過。 她去世後,我報名了“木船”民歌比賽, 開始加入熱門合唱團,一場又一場地唱下來。

也許是想完成妹妹的遺願,也許是妹妹的早逝讓他體會了生命的可貴。 帶着這樣心境步入歌壇的張雨生,註定是不會只唱口水歌。 張雨生本人對純粹的流行歌曲並不感興趣。 他更喜歡做一些有嘗試意味的,思辨的,更具人文情懷和深度的歌曲。 但是大衆並不喜歡這樣小衆的歌曲。 所以,就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局面:張雨生喜歡的,市場不喜歡,市場喜歡的,張雨生不喜歡。 張雨生面臨着兩難的選擇,要麼成爲偶像歌手,要麼做一個真正的音樂人。 最後,張雨生選擇了做一個真正的音樂人 他的理想比人們想的要遠大的多,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探索,豐富音樂的類型。

這樣纔是使音樂升級的正途,才能培養長久且世界性的藝人及樂手。 這一張我或許只作到60,我希望下一張能夠70。 秉此而行,終有一天我、或者其它人將有100的成績。

他想要邁出第一步,但最後,終有一天,會有100分的成績。 但這個目標是他,或者是其他人達成都可以。 這樣的情懷,甘願沉寂的開拓,即使在多年以後再看,依然讓人熱淚盈眶。 沒有市場的歌手註定很辛苦。 但張雨生想用他的音樂喚醒世界以及被人們忽視的親情。 唱片公司也極爲愛才,便和張雨生達成了妥協。 出一張不好賣的試驗專輯,再出一張市場喜歡的專輯賺錢。 《帶我去月球》賣的慘淡,就來一張《大海》復活。 《卡拉ok"臺北"我》無人問津,那就憑藉《一天到晚游泳的魚》重啓。 《一天到晚游泳的魚》中那首《妹妹晚安》是張雨生獻給妹妹的歌曲。 張雨生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切換,堅定的做着自己喜歡的事。

04、華麗轉型

從偶像歌手,到創作型歌手再到製作人,到了1997年,張雨生完成了轉型。 1995年,張雨生第一次聽到了酒吧駐唱張惠妹的歌聲。 隨後,張雨生連續去了這家酒吧一個月,最後確定了張惠妹是可造之材。 1996年,他嘗試着帶着張惠妹錄製了自己專輯中的一首歌《最愛的人傷我最深》。 緊接着他爲張惠妹打造了第一張專輯《姐妹》。 這張專輯如同一聲驚雷,讓華語樂壇大爲震動,銷量達到了高達108萬,打破當年的銷售記錄。 隨後,他又爲張惠妹打造了第二張專輯《Bad Boy》,銷售再創新高。 這兩張專輯幫助張惠妹確定了自己的表演風格,也讓她在樂壇站穩了腳跟。 張惠妹這兩張專輯的詞曲創作均出自張雨生之手。 張雨生創作能力之強讓人側目。 後期,他自己的專輯詞曲幾乎都是他一手包辦,同時也爲其他藝人寫歌編曲。 張雨生一生中連寫帶唱的歌曲有479首。 如果不太清楚這個概念,我們拿另一位著名的音樂人李宗盛做個比較。 目前爲止,60多歲的李宗盛雖然佳作頻出,但作品數量只有200多首。 即使這樣,李宗盛在華語樂壇也絕對算是高產的作者了。 1997年,張雨生的個人專輯《口是心非》問世。 這張專輯的十首歌同樣由張雨生一人全包。 唱片一問世,就引起了轟動。 正當人們翹首期盼這位轉型成功的音樂奇才再創奇蹟的時候,他卻隕落了。

05、離別

1997年10月21日凌晨2時50分,張雨生獨自駕車回家發生了嚴重的車禍,被送醫急救。 1997年11月12日晚上11時48分,經過多天搶救,迴天乏力,張雨生故去。 對張雨生來說,此時的他音樂技巧日臻成熟,歌詞也由生澀到字字珠璣,對仗工整。 這個大男孩,是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本來已經準備好了爲了音樂披荊斬棘了。 可一切戛然而止。 他的故去,不僅是音樂界的損失,對他的親人來說,更是無法接受的打擊。 張玉仙故去的時候,張媽媽就痛不欲生。 她痛苦說自己給孩子的名字沒有起好,一直自責。 而張爸爸一直遺憾在那天沒有給張雨生打一個電話。

“就是那天,我沒有先打通電話問他要不要回來,如果我能夠問他一下的話。 可能會提醒他一下,路上要小心。”

在此之前,張爸爸已經下樓把車位挪好,等着張雨生回家。 沒打的這個電話,成了張爸爸餘生最深的遺憾。 張雨生一直極爲孝順。 即使成名後,除了工作,無論多遠他都會回家陪父母喫飯。 曾經有人問過他,爲了回家喫一頓飯每天跑那麼遠值得嗎? 他回答:

外面的再好喫,也比不過老媽煮的一碗麪條好喫。

但現在,張雨生離開了。 一家兩個孩子這樣離開,這份哀傷對任何一對父母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張雨生和妹妹張玉仙合葬在一起,墓園的名稱叫做雨生園,位置在梨山。 雨生園的序是張爸爸親自擬寫的。 張爸爸還設立了雨生信箱。 雨生園的每一處設計裏都可以看出他對張雨生的愛。 在梨山,有一個張雨生之家。 那是張雨生的家。 張雨生的父母很早就在那裏安家,張雨生去世之後,張媽張爸整理出了四個房間。 爲去雨生園看望張雨生,或者是看望張爸張媽的歌迷提供臨時住宿,並不是真的民宿。 房間裏擺滿了張雨生的照片,獎盃和很多相關物品,但是並沒有一個專門的區域。 張媽媽說,她不願整理出一個區域來專放張雨生的東西,因爲,她沒有勇氣踏進那裏。 在院子周圍有個果園,也是老兩口自己種植。 果園的名稱叫做“雨仙”。 後來,張爸爸還培育出了一種梨,叫做“雨生梨。” 據說在上海松江市會提供20畝地供給張爸爸使用。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會隨着時間流逝而消失。 張爸張媽用這種方式默默的愛着他們的兩個兒女。 後來,張爸爸因爲胃癌去世了,和雨生兄妹葬在一起。 孤單的張媽媽還在梨山一直守着雨生園。 她說:“我要守着兒女的墓度過餘生”。 在張雨生昏迷的時候,有一個女生一直陪在他身邊。 她就是黃惠玲,與張雨生相識5年,從相識到相知到相伴。 張雨生對女友非常保護。 除了在《口是心非》的發佈會上說過“我是決不會把女友帶到錄音室來的”之外,其他都完全不肯透露半分。 當最後時刻,醫生暗示黃惠玲可以回去拿張雨生最喜歡的衣服時。 黃惠玲堅持不肯,她堅信張雨生會醒過來。 因爲他才31歲,身體很好,喜歡運動喜歡打籃球,陽光開朗。 他不可能丟下自己的父母、女友還有最熱愛的事業。 這份事業裏還有着他妹妹的心願。 張雨生也很努力,他很勇敢的和死神搏鬥了24天。 但天不遂人願。 張雨生去世後,黃惠玲沒有賣掉張雨生在淡水買的別墅,而是自己咬着牙還完了貸款。 一直到2007年左右,她才結婚。 她曾經在2000年的時候,給張雨生寫過一封信。

我好象又看到了你憂鬱的眼神, 在夕陽下我竟然又看到你溫柔的輪廓, 這是故事最後的答案。

06、尾聲

在2017年6月24日第二十八屆金曲獎頒獎現場。 張雨生的《天天想你》響徹雲霄。 在歌聲中,張雨生的媽媽和弟弟走上舞臺,接過了“金曲獎最佳貢獻獎” 臺下嘉賓全部起立,掌聲不斷,很多人熱淚盈眶。 在張雨生離世20年的時候,他回到了舞臺上。 1998,張雨生榮獲了”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唱片獎“ 他父親代替他去領獎。 在臺上,張爸爸說“很抱歉,今天張雨生……不能來了。” 全場寂靜,無人不動容。 20年後的2017年,張爸爸已經離世,張媽媽代替雨生上臺領獎。 張媽媽說:

雨生的貢獻,是他對世界的虔誠和理想。

希望人們再想起他的時候,除了《大海》和《天天想你》。 還有他對生命的的尊重和對音樂的一腔赤誠。 最後,還是用鄭智化的話來收尾吧。

我們對他 不(應該)只是懷念,我們(應該)一起去了解他的音樂,

去了解這樣一個活生生熱血的男人,(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