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表面意思是說,一個人說他知道某事,必然是他之前已經做到過體驗過;一個人說他做到過某事,必然是他之前已經明白了其事內部的原理。
他認爲,知與行是不可能分離的,是前後連貫的,是相輔相成的,是人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觀特徵。如果一個人想要做成事,必須遵循知行合一的客觀規律。
很多人知道其意思但是不太明白,爲什麼知與行是合一的。難道不是先知後行嗎?如果你不明白知行合一到底在說什麼,那就很難看透這世上各種成功學背後的欺騙。想要做成事也就很麻煩。下邊我就給大家揭祕一下。
知行合一是客觀的動態關係
他的知行合一,既不是從源頭描述知與行的原理,也不是從末尾證明知與行的方法。而是截取中間狀態,強調知與行的動態關係。
這一動態關係,正是人一生做任何事的基本構成。不論大事小事都是無數個『知與行』一個個積累起來的,如同臺階一般,層層遞進,缺一不可,又如同石磚一樣,塊塊連接,構建成摩天大樓。
這一動態關係正是人成就自己、成就功業的基本邏輯,不論你是學習成身之法、成業之道,還是拼搏奮鬥、各方奔走,『知與行』都存在於你的每一個瞬間。學習時也在做『知與行』,拼搏時也在做『知與行』。
知行合一是做人做事成功的本質
『知與行』是不可能消除的,是不可能跨越的,就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第一步必須邁,『知與行』也必然做。所以,既然『知與行』不可阻擋,那麼在做人做事之時,何必將知與行分作兩事?只學習成功之道,而沒有行動;只知道拼搏奮鬥,而不知道提高覺悟和思想,都違背了與『知與行』的規律,也從行爲上失去了與『知與行』的一致性。
換句話說,任何人的自我成就之法都不是琢磨出來、寫出來的,而是知則行、行則知、知行合一創造出來的;任何人的成業之道也不是空想、空談、空知而來的,而是通過知必行、行必知、知行合一創造出來的。從外在的表現就是,親身經歷各種起起伏伏、跌跌落落,一步一個腳印體會而來的。
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看,做到知行合一,最有效的就是勤奮自律。因爲做人做事也是由一件件小事、小成就積累而成的,所以生活中就要做到勤奮自律,只有這樣才能知必行、行必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了就接近了成功。在這一方面,曾國藩非常有心得,其總結的五勤,對於今天的人們就十分有用。
如「一曰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覆審閱;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曰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蹟通。」
這五勤,大衆能做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能處理的遊刃有餘,生活裏待人接物都能做的漂亮,再大的場面、再特別的事,也能做成功。所以,不論你現在遇到了什麼困境,別灰心彆氣餒,真心真意謀求成就的話,就認真琢磨、認真體會、認真踐行知行合一,光明的未來不遠矣。
最後給大家總結一下
成功並不難,而是成功之路太淺顯,淺顯的讓人們無法注意到、無法摸索到,沒有成功之法,就像黑夜裏的行人沒有指路的明燈,故而會有很多走錯路、做錯事的人。
在我們拼搏奮鬥的道路上,永遠都要記住知行合一。你如果真的做到『知與行』,那麼你就會端正自己的心態,收回放縱的心,全神貫注謀求約束自己,培養習慣。
正所謂大道至簡,成功之路就在眼前,自己心不正,頭腦就會懵懂,腳下的路也就會沒有光明。心中正,你就能抓住『知與行』,自律自覺就會改變你,做人就會勤快,做事就會勤奮,支持你的人、擁護你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成功就會被衆人推到你面前。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