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國雖然完了,但六國仍有大量的貴族,這些貴族不一定有能力推翻秦朝,卻能做些小動作。六國貴族不是因爲自己國家被滅而仇視秦朝,更多的原因是自己的利益不復存在。

歡迎小朋友們查看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秦始皇嬴政是暴君,這是無可爭議的,也不用爲其辯解,畢竟用軍隊吞併六國便是最大的暴行。但有些東西是生存發展中必須的,也許是錯誤的,卻是不能缺少的。
生存是殘酷的,自人類誕生開始便已註定。現在生活於地球的我們屬於智人種,而早期的人類可不僅僅有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等等,到了現在僅剩智人,一句“優勝劣汰”是解釋不了的。
自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遷於洛邑,我國曆史便進入一個被後世稱爲春秋的時代。春秋延續了300年,然後進入戰國,戰國紛亂持續了200多年。
秦王嬴政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周朝的分封制立下了大功,否則秦朝還要付出數倍心血。周武王、周公二人,將姬姓血脈和功臣封到各地,雖說各不同屬,但諸侯們潛意識中有個共識——大家是自己人。
戰國七雄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和習俗,卻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共性存在,沒有這點“共性”,秦朝不一定能滅六國,最起碼不會很容易。
我們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不是隨便說說。攻滅一個勢力很容易,若想長久佔領卻很難。歷朝歷代的當權者,最頭疼的便是南蠻、西羌等異族。
東漢除了打北方的匈奴,便一直對盤踞雍涼的羌氐開戰,甚至曾想放棄涼州,以擺脫這打不完的仗。劉禪投降後,蜀漢很容易便併入魏晉,但諸葛亮卻要七擒孟獲,才能穩住南蠻,這便是征服不同族類的困難。
秦滅六國後,統一實行郡縣制,而這表明周朝“貴族”政治的終結。六國雖然完了,但六國仍有大量的貴族,這些貴族不一定有能力推翻秦朝,卻能做些小動作。
六國貴族不是因爲自己國家被滅而仇視秦朝,更多的原因是自己的利益不復存在。進入戰國後,諸國大多通過變法而強大己身,雖說有一定規模的“中央集權”,但仍是貴族當政。
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孟嘗君無不是各國的王族,用後世的話說屬於皇親國戚。秦國的白起、范雎、司馬錯、李斯、王翦等,哪一個跟皇族有關?
六國百姓仇視秦國,也不是因爲國家被滅,而是自己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對比秦國嚴酷的法家壞境,在六國生活的百姓更輕鬆些,當然這只是兩者對比而言,生存底層的百姓何曾活的容易過?
劉邦因“徭役”問題而逃亡深山,陳勝因“徭役”問題拉起一支滅秦隊伍,足以證明秦朝百姓的“不堪重負”。底層百姓憂心自己的生存環境,上層貴族嫉恨秦朝剝奪自己的權益,上下結合,形成一股強勢的風暴,席捲整個天下。
秦始皇不曾放下對六國貴族的防範,他採取許多措施,例如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統一度量衡不會威脅到貴族利益,因爲七國的“本質”是一樣的。
統一文字也沒大的影響,諸國互通,各國的字之間差別並不大。蘇秦、信陵君都曾做過六國統帥,而且做得都不錯,足以說明六國(七國)間的交流沒有太大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一戰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可以說是當時最強大的帝國,但其軍隊由不同的的民族組成,這些人用不同的語言交流,不是一種兩種,而是幾種十幾種,甚至幾十種。連普通交流都成問題的軍隊,又怎麼打勝仗呢?
回到我們的秦朝。六國貴族仍有極大的權勢,大貴族被始皇帝處理掉,但遺留下來的中下層貴族仍大量藏於民間。秦始皇借七代的努力,用十幾年時間滅掉六國,但他死後短短五月時間內紛紛復國。
分封制同郡縣制的對抗,表面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權力之爭,更深層是貴族對皇權的最後一搏。六國貴族依靠百家的書籍以及本國的史書,在這場交鋒上佔據“輿論”的優勢。
諸國的史書,無時無刻不在告訴六國人,他們自哪裏來,有着怎樣的過去,正是這種懷念,才讓六國人始終記着自己的身份。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欲滅一國,先滅其史。若想真正消滅六國,只有抹除六國的歷史。
史書還記載着自己的風俗習慣,而不同的風俗習慣也是不同民族的標誌,一個民族不會有兩個迥異的習俗存在。
焚燒固然遺憾,坑儒也許只是“術士”,秦始皇是否殘暴與我們無關,我們只需記住:若秦始皇沒有抹除六國曆史,也許就沒有漢唐的統一和興盛。我們也要銘記:歷史習俗纔是我們的民族特徵,倘若有一天,我們不在祭祖,而是過聖誕,那我們還是華夏民族嗎?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