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一份有关全国各省营商环境指数的报告在京发布。

  11月12日,由中国财富网和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营商环境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前十的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天津、福建、辽宁、湖北。

  报告显示,东部地区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中部地区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西;西部地区排名前五的分别为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发布会上表示,万博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维度,共设计35个指标,全部以公开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营商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对软环境赋予更高的权重,既全面反映企业投资、创业、经营与发展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万博营商环境指数的一级指标为硬环境指数和软环境指数。其中,硬环境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为40%,具体包括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2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软环境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为60%,具体包括技术创新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等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及权重设计,暂不公开披露。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指出,在数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各省市区均比较重视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差距总体呈现收敛趋势,但软环境分差比较大,多数省份仍处于探索阶段。与硬环境相比,软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关性更大,而软环境的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与经济的相关性最大。

  《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包括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在内的软环境正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软环境排名后十位的省份,有八个省份与经济总量排名最后的省份重合。

  对于上海为何排第一,刘哲称,上海排名居首得益于软硬环境指标均表现优异,在高速公路密度、轨道运营长度、金融网点等十二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发展有资金、创新有人才、生活更便利的良性循环。

  对于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的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中部地区在全国排名中游,基础设施无一省份进入全国前十,软环境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西部地区除了陕西、四川、重庆外,其他省份均在全国下游,基础设施成为其发展短板,而软环境需要寻找发展突破口。

  现场,原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常务副院长聂辉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展开以“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圆桌讨论,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王勇指出,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对应的营商环境也不一样。政府需要深入了解当地企业需求,了解当地发展的优势和瓶颈,因地制宜、因结构制宜地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一刀切”。

  聂辉华认为,营商环境不仅要“亲清”,更要“平”,即政府要有平等意识,让政策是稳定和可预期的。他坦言,让企业家吃定心丸最重要的是保证人权和产权。苏剑也认为,营商环境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保证包括企业家在内所有人的人权和产权。

  编辑:金微 主编:冉学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