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县以“四个三”为抓手

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玉屏自治县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遵循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发扬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务实作风,追求卓越的高尚情操,以“四个三”为抓手,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8年9月,玉屏自治县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现整县出列目标。

一、建好“三支”攻坚队伍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玉屏自治县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发动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全民战争”。一是建立高效的指挥队伍。成立了市委常委、县委书记任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实行一个口子发令、一个标准执行、一把尺子考核。采取例会、视频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掌握战况、研判形势、解决问题。二是建立精干的帮扶队伍。配备一村1名县领导,1至2个帮扶部门,1支驻村工作队和每个村民组2名干部包保的扶贫队伍,选派148名优秀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14名副科级干部直接任深度贫困村党支部书记,3000余名干部职工结对包保帮扶所有建档立卡户。同时,组建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15个工作专班,建立了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协调推进工作格局,确保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关键领域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三是建立强大的督查队伍。在省市督导组的指导下,组建了省市县三级117人的“巡查”队伍,全方位、无死角开展因责问效及问题整改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职能作用,共开展扶贫领域视察和调研60余次,积极为脱贫攻坚建言献计,出谋划策。

二、织密“三张”扶贫网络

一是织密产业扶贫网。围绕油茶、食用菌、精品水果(黄桃)、生猪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建成茶花泉、铁柱山等9个省、市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种植油茶20.4万亩、黄桃2.26万亩、年产食用菌3520万棒,年出栏生猪32万头。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施“10113”产业全覆盖工程,即以每户10头生猪出栏、1亩油茶或1亩黄桃、1千棒食用菌为基本单位,为建档立卡户办理覆盖3项产业的社员证、股权证。根据贫困户产业基金分配方案和村集体产业入股情况,签订产业入股分红协议,实现所有建档立卡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达16万元以上。依托箫笛、油茶、侗族文化三张名片,打造“景园融合、农旅一体”全域旅游新模式。全县发展旅游扶贫村寨24个,直接带动群众1056人就业增收。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27个,就业130人(贫困群众93人)。全面推进“三变”改革,2017年全县流转土地2.46万亩,发放土地流转金984万元,覆盖贫困群众1592户5189人。二是织密基础设施网。投入19.59亿元,改扩建国省干道和县乡村公路57.21公里,建成产业路、旅游路356.9公里、“组组通”475公里,实现所有村寨全覆盖。投入10.79亿元,建水库、修山塘、搞提灌,解决好灌溉难题;打深井、建水池、铺管道,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接进了每家每户,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投入5.3亿元,推进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农村房屋维修及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四改一维五化”工程,人居环境更美颜、更宜居。全面优化公共服务,实现村村都有活动室和卫生室、村村都有4G网络和有线电视、村村都有文化广场、村村都有太阳能路灯、村村都有农村公交或客运班线。三是织密社会保障网。在民政上,逐年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兑现各种救助,实现困有所济全覆盖。在教育上,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新建和改扩建7所幼儿园、36所中小学,对51所山村幼儿园进行提质升级。对各学段农村在读学生进行资助,减少因贫辍学。将三所中学初中整合到县城集中办学,部分村小集中到乡镇中心校,实行寄宿管理,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管理难这一社会问题。在医疗上,新建了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实现顺利搬迁,整体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农村医疗投入倾斜力度,新建田坪第二人民医院,对所有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提级改造,实现了每个村卫生室全覆盖。创新实行了贫困户“先看病•后付费”就医模式,开展“一人一卡、一户一档、一病一方”六个一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组织800名医护人员建立84支医疗服务队,与全县所有贫困群众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免费诊断,定期回访,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题。在扶贫搬迁上,在城区最好的地段和中心集镇进行安置,完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集贸市场、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将“扶贫车间”“微工厂”开办到安置点,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领工资,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三、聚合“三股”扶贫力量

一是强化东西协作。在全省首创团队挂职方式,大连民族大学 6名博士在玉屏建立贵州省“油茶研发中心”和“油茶试验基地”,培育和转化研发成果4项,为玉屏发展油茶特色产业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利用与苏州太仓市对口帮扶关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对口交流和技术合作共30余批次;与上海音乐学院等外地机构合作,实行点对点培训、人对人指导,全面提升本地箫笛制作和演奏的水平。二是用好社会资源。以“千企帮千村”“春晖行动”“雁归工程”等为载体,充分发挥好“亲情、乡情、友情”情感纽带作用,引导动员玉屏籍在外民主党派人士、企业家到我县开展精准帮扶工作,聚合资金0.6亿元力助推脱贫攻坚。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在52个村选聘了60名“名誉村主任”,累计投入资金2160余万元,解决农民就业1170余人,涉及农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三是激发群众动力。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电视、网络、微信、报刊等多个载体,宣传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普及脱贫政策和知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志。积极开展“勤劳之星”“卫生之星”“孝老之星”“和谐家庭”评选活动,评选各类脱贫先进典型3412人,全县共有2673贫困人口主动申请脱贫。

四、创新“三套”扶贫机制

一是创新精准管理系统。自主开发“民情信息管理系统”,以组为单位绘制800余幅“民情地图”,采取见人、见物、见簿、见证、见卡、见单“六见”工作法,全面采集信息,建立覆盖贫困户、非贫困户的农村人口信息大数据;依托网络数据平台“智能化”管理民情,建立“民情订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实现“鼠标一点、民情尽显”;形成了精确识贫、精准滴灌”的管理格局。二是建立系列激励机制。出台《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机制》《玉屏侗族自治县容错纠错暂行办法》《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办法》《在驻村工作中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实施方案》等制度,从政治激励、精神奖励、容错纠错等8个方面对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予以关怀。自脱贫攻坚以来,累计提拔脱贫一线干部79人,面向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招录招聘公务员和事业岗位14名;表彰脱贫一线干部270余人,切实提高了基层一线干部的创业积极性。三是形成一套考核体系出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干部选拔任用延伸考察进村入户》《驻村干部考核方案》《玉屏侗族自治县村(社区)干部职业化管理绩效目标考核方案》等制度,借助省市县三级督查考核力量有力推进了脱贫工作进程。4名村干部因成绩突出享受副科级干部工资待遇,20余个单位因工作不力在大会上作检讨发言,2名干部因帮扶不力取消提拔资格,243人被问责。

(作者系中共铜仁市委常委、玉屏自治县委书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