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央企新能源公司要密集私有化?

繼華能新能源正式私有化之後,中廣核新能源在年後發佈公告:中廣核新能源董事會接到間接控股股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廣核)的通知,表示其現時正考慮一項利用其全資附屬公司中國廣核能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潛在要約人)(作爲潛在要約人)以協議安排的方式將公司私有化的建議,有關行動可能會導致公司除牌。

近幾年來,境外上市新能源公司紛紛提出私有化,在海外退市迴歸A股,2018年以來,已有中國電力清潔能源、中電綠色清潔能源、哈爾濱電氣、華能新能源、中廣核新能源等5家公司公示私有化,目前五大發電集團在港上市的新能源發電公司已經私有化退市了兩個。

新能源企業大多數爲重資產企業,發展初期都需要不斷輸血。發電集團將新能源板塊從母公司拆分出來在海外市場進行IPO,容易籌集資金和擴大持股者的基數,同時也利於企業海外業務的擴展,並且海外上市的收益也較高。

既然這樣,那爲何現在會出現境外上市新能源企業的私有化熱潮呢?享能匯今天就來爲大家揭曉這一問題的答案。

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在海外價值低估是私有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紛紛選擇私有化的主要原因在於A股市場及海外市場——如美股市場和港股市場對於中概股估值水平的顯著差異,導致同類型上市公司在兩地市值懸殊。

如華電福新在港股的市淨率只有0.273,而A股的相關新能源企業中,每股收益率低於華電福新的川能動力其市淨率也有達到1.32。這一點在A股市場走高時體現尤爲明顯,在A股走高期間也會密集出現中概股私有化要約的現象。

即使在A股市場迴歸平淡的現在,迴歸後部分行業潛在的高估值仍然刺激着衆多公司選擇私有化迴歸的道路。

由於企業跨境上市,涉及到不同區域的監管問題,伴隨而來的是監管困局,導致信任風險,而影響其估值。

如部分國內在美國上市的新能源企業,由於美國PCAOB本身的監管問題,導致美國的監管機構很難在中國收集相關的企業調查情況,而且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市也無需經過中國證監會的許可,在這樣的局面下很容易產生一定的信任危機,從而導致對於業績良好的新能源公司的估值受到影響。

債務問題是新能源企業私有化的根本原因

新能源屬於重資產的行業,其行業特性決定了新能源企業需要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但國內的新能源在港股的價值始終未能體現,融資渠道也未能進一步豐富。

以中廣核爲例,2019年上半年,其銀行貸款利率介於1.75%-5.88%之間,而2018年的利率區間介於1.75%-6.62%之間。截至2019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浮動利率銀行借貸佔銀行借貸總額的89.74%。可見其浮息借貸佔比極高。

由於估值較低,這些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很難進行資本市場的再融資去償還債務,也失去了原有的權益融資的功能。

目前這些新能源企業大多是屬於國有資本控股企業,股權較爲集中。從根本上來說,幾大發電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此次私有化迴歸A股的目的是想借助國有資本的力量來度過債務危機,通過資本運作完成新企業的再造與重生,而我國對國有資本投資或者重組外資企業存在嚴格的限制。

同時在海外市場私有化流程也較爲簡單,如要約收購、長式合併、反向股票分割等。其中要約收購提供了較爲方便的路徑,只需要取得目標公司達成合並協議的方式進行私有化即可。

當前,我國正在穩步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A股註冊制的推出,新三板的穩步健全以及科創板、戰略新興板的建立都爲這企業迴歸提供了廣闊平臺。

缺乏炒作、流動性低,港股央企新能源企業迴歸必然

這些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在獲取高額資本溢價之外,伴隨着行業政策的調整,市場趨勢的下行,海外資本市場融資的諸多問題也顯示出來。

近些年新能源補貼的逐步減少,由於新能源產業產能增長技術提升,行業競爭也加劇,越來越難以吸引資本市場的炒作。

以華電福新爲例,從其股價走勢圖可見,華電福新的股價僅在上市後一兩年有表現,近4年來,其股票價值一直呈現較爲小的漲跌幅度,價格處於較低水平,從2016年至今,最高價格也未超過2.44元。

面臨如今的內憂外患,私有化退市或者之後迴歸A股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從企業角度來看,衆多發電企業旗下的新能源企業的收入、盈利以及現金流都較爲穩定,因爲大多屬於國資控股,股息較爲穩定,是較好的投資標的。

其私有化之後迴歸A股會受到市場最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的青睞,同時估值也會得到修復,也能使企業緩解融資的壓力。由此可見未來繼華能之後華電福新及大唐新能源等企業私有化的可能性也極大。

享能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