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軟科技電影構想,是人類對未來世界的浪漫藝術。你已經無法否認,這就是個人類與智能人共生共存的時代——電影中的浪漫,都是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成全。

一腳邁進了2020,這21世紀第2個10年的第一個年頭!電影構想出來的2020年代,被無數次天馬行空地構建出一個個奇妙神祕的生存空間!但作爲人類,我們真正邁進這一標誌性的年頭,地球還是熟悉的環境,電影裏的神奇現象並沒如約出現。

但你就能否定,探索電影出現的AI沒“入侵”人類的事實嗎?會否定外星生物就沒抵達地球,與人類共享空間的可能嗎?這些認知外的存在,正是這新世代中,人類與AI智能,以及外星物種之間一種共生共享的相互成全呢?

只是你覺得,電影所構建的地球與太空環境,都太像是一場有故事的大型裝置現場了。

軟科技電影構想,是人類對未來世界的浪漫藝術。

太早誕生的科幻片,都是電影人在還沒太多硬科技支持的情況下,按他們僅有的太空科技知識,臆想出來的浪漫世界。

1968的經典《2001太空漫遊》,是斯坦利·庫布里克在1968年對人類關於2001太空探索的藝術構想。

他甚至讓地球原始時代與2001年代之間,以一塊充滿啓示性的奠基碑做連接——遠古時代它是圖騰標誌,但誰又能說清,這又是不是在更早紀元中,是被外星物種投放在地球上的一個“小動作”?

早於原始人誕生前的世代,就需要後來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去慢慢探索了。即使如今並沒有定論,但如此硬科技被電影構想出來,倒是油然生出一種龐大的藝術浪漫。

1982版《銀翼殺手》是被雷德利·斯科特製造出來的21世紀初地球的奇幻異景。可將它奉爲經典的影迷已親身經歷過電影中被設定的真實年代,雖然真實世界並未出現電影奇景,但影迷更願沉浸在片中的藝術浪漫氛圍中。

35年後,斯科特重拍了《銀翼殺手2049》,這個被他妙手往後推到了2049年,重新被現代科技證實,再被高超特技包裝出來的未來世界,依然讓影迷如癡如醉——這場大型藝術裝置現場就算不會在2049年出現,它還是會被定格在影史之中,成爲浪漫的一環。

對未來的浪漫構想,躲不過法國導演呂克·貝松1997的《第五元素》!本片彙集了未來人類、複製人、外星物種。

他還以一場外星生物大唱花腔女高音的華麗手法作爲華彩篇章,引出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未來世界奏鳴曲。

硬科技太空探索電影,都希望完成接觸“外面的世界”的超級夢想。

軟科技電影,更多是對未來世界的藝術化浪漫處理。而硬科技類型電影,更多是以NASA科技爲硬核的劇情化生成,都是電影人希望幫全人類完成接觸外太空的超級夢想。

其實早期的太空探索片,來自於雷德利·斯科特的另一套著名科幻系列《異形》,雖然第一部誕生於1979,但他當年製造的穿梭於太空的飛船以及宇航員的制服,都是經過硬核科技製造出的奇觀。

即使本系列經常被當做驚悚片,但被他營造出來的太空神祕氣氛,卻讓影迷屢屢發出驚歎——太空神祕物種該是怎樣的形態出現在影迷眼前?片中的異形未嘗不是一種可能性。

33年後,他又拍了前傳《普羅米修斯》,重新讓影迷領教了他如黑洞般神奇的腦洞,開篇的外星物種的物種起源問題,更值得深思。

硬科技太空探索片數不勝數。新世紀以來最出色的,逃不開克里斯托弗·諾蘭在2014導演的磅礴宇宙史詩大片《星際穿越》

它到底探索了多少個星際記不清沒關係,最重要的是片中的宇航員真正地穿越到了黑洞——這個從前只能出現在霍金理論中的硬科技,終於以電影藝術的方式首度現身在影迷眼前!“震撼”二字都無法形容它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

阿方索·卡隆2013的《地心引力》,宇宙的浩瀚與人類的渺小形成強烈反差,詩一般浪漫的天地人關係。2015的《火星救援》,讓人類在火星完成了在地球才能完成的農耕造作,又完成了另一奇蹟。

2019的《星際探索》,讓未來星際間航程,實現瞭如跨國航班似的超前操作,甚至探索航程抵達了最遠的冥王星……這些探索片實在地用硬科技做理論、以影像藝術完成人類的太空夢。

都以爲硬科技太冰冷,其實越硬核越浪漫——因爲宇宙的浩渺奇景,讓身處其中的人類顯得更渺小、更孤獨,而被藝術化之後呈現出來的孤寂感,才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2016的《降臨》,降臨地球表面卻懸至半空的外星飛船,形成海市蜃樓般的幻境。它不僅是打破時間和空間概念的奇妙設定,更妙的是人類與外星生物的接觸與交流,是一幅幅如水墨畫般的外星文字。從冰冷氣氛中,生出一種柔軟情緒,暖到淚流滿面。

2018的《湮滅》,當被太空神祕氣體包裹的地球小區域呈現出五彩斑斕的奇觀時,沒人不被這神祕氣氛感染動容。動植物的基因被修改,卻因物種變異而綻放出藝術浪漫,即使危險卻異常燦爛。

與其說,這是人類與外來物種之間的對峙,不如說是物種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和解的奇妙歷程!

人類與AI智能人,共生共存已成定局。

你以爲的人工智能離我們很遠嗎?舉個簡單例子:家用的掃地機器人、智能音箱,酒店用的指路機器人,還有隨身攜帶的翻譯機,都屬於AI智能範疇,其實它們早就潛移默化地“入侵”到人類的日常世界啦!變成智能機器人形態出現,指日可待。

最暖人心的人類+AI共生電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2001導演的《AI》必然位列其中。這個故事本是偉大的已故電影大師庫布里克的生前奇思妙想,只可能生前未能完成,此遺願多年後才被斯皮爾伯格拍出來。

片中無論是超萌小正太,還是妖豔舞男,其實都是被人類製造出來的AI智能人,他們即使擁有人類情感,卻無法擁有人類的體溫,渴望成爲正常人類是他們的終極夢想……這就是個“AI版匹諾曹”故事。

其實,詹姆斯·卡梅隆親手炮製的《終結者》系列,跟《AI》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終結者》更商業,以穿越式完成了人類與“未來戰士”高能機械人之間的亦敵亦友的共生關係。

2016的美劇《西部世界》是同類型題材中最細思極恐的末世寓言。其實它並非首創,其創意來自1973同名電影,重啓版美劇只是把智能人與人類共存環境無限放大了!

在這個被人類操控的世界中,智能人原本的職能只不過是無數次重複着設定好的程序,每天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他們的本分……但智能人後來出現了bug,西部世界小公主都能完成強大的自我喚醒,弱女子都能變成殺人戰爭機器;操控智能人的教授,也是被製造出來的超強功能的智能人……人類以爲一切盡在掌握,其實一切都在危機之中,危機就在智能人的喚醒瞬間潛伏着。

連華語文藝經典《2046》中,導演王家衛都把被情重傷的美少年置身與通往未來的列車之中,與職能列車服務員談一場悱惻纏綿的跨物種的戀愛。你已經無法否認,這就是個人類與智能人共生共存的時代——電影中的浪漫,都是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成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