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鶴壁】石林鎮西寺望臺村 唐代古廟裏的“猴老爺”

山城區石林鎮西寺望臺村

唐代古廟裏的“猴老爺”

古廟中的老“齊天大聖”。

【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記者 呂登緯】有許多人不知道,“齊天大聖”的形象在《西遊記》成書之前已經在民間廣爲流傳了,我國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供奉“齊天大聖”的習俗。日前,記者在山城區石林鎮西寺望臺村採訪時瞭解到,該村始建於唐代的火帝真君廟內供奉着“齊天大聖”,這種現象在中原地區是不多見的。

唐代古廟供奉“齊天大聖”

西寺望臺村79歲的村民孫桂萍向記者介紹,村裏的火帝真君廟是一座古廟,廟裏的一通古碑如今僅剩半截兒,碑文中記載火帝真君廟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於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重修。上世紀60年代,該廟因水患倒塌,現在的火帝真君廟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廟中尚存一些舊物,其中就有一尊齊天大聖”泥塑。

“俺年輕的時候,火帝真君廟裏就供奉着‘齊天大聖’,不僅正殿有他的牌位,西殿也是爲他建的。”孫桂萍說。

在火帝真君廟西側偏殿,記者見到了“齊天大聖”泥塑,高約1米,身披戰袍,頭戴束髮金冠,顯得威風凜凜,其形象與小說、影視劇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形象相似。

“這個穿盔甲的‘齊天大聖’是新修的,旁邊那個小的是廟裏的老‘齊天大聖’。”孫桂萍指着一尊高約30釐米的泥塑告訴記者。至於老“齊天大聖”是何時有的,村裏沒人說得清楚。據村裏多位七八十歲的老人說,他們的祖父母在世時就有老“齊天大聖”,村裏人稱其“猴老爺”,牌位上寫着“齊天大聖”。

我們熟知的“齊天大聖”的形象一般是頭戴金箍,身穿戰袍,腰繫虎皮裙,手持金箍棒。該村火帝真君廟裏的老“齊天大聖”頭戴梁冠,身着衫,雖然是猴子的臉,卻神態恭謹,站姿端莊,一副文人模樣。

齊天大聖”起初與孫悟空形象不同

我市文史愛好者張宗乾說,該“齊天大聖”與我們熟知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形象不同,可能是因其製作年代早於明代,或另有原因。“我們熟知的‘齊天大聖’的形象是明代小說家們在各類唐僧取經小說中描述的孫悟空。在此之前,‘齊天大聖’與孫悟空並非同一人,形象自然不同。”張宗乾說。

在甘肅榆林石窟,西夏時期(公元1038年至公元1227年)的唐僧取經題材的壁畫中出現了類似孫悟空的形象。大約同時期的宋代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中描述“齊天大聖”:“梅嶺之北有一洞,洞中有一怪,號曰白巾公,乃猢猻精也……弟兄三人:一個是通天大聖、一個是彌天大聖、一個是齊天大聖。小妹是泗州聖母。”顯然,當時的“齊天大聖”與孫悟空的形象不同。

現存最早與《西遊記》有關的書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魯迅考證該書或爲元代人所著。該書對玄奘西行中的5個小童進行了描述,其中之一爲玄奘途中遇到的白衣秀才,他自願陪玄奘去西天取經。秀才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九度見黃河清”。書中還記載着其偷喫西王母蟠桃、殺死白虎精等事,卻沒有大鬧天宮的情節。元末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中出現了孫悟空,但這個孫悟空不是“齊天大聖”,而是“通天大聖”。到了明代,小說中的孫悟空與“齊天大聖”的形象才真正結合在了一起。

尚未發現中原供奉“齊天大聖”的記載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我國多地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區在古代就有祭祀“齊天大聖”的習俗,福建等地至今仍有供奉“齊天大聖”的廟宇及記錄當地供奉“齊天大聖”的碑刻。

長期致力《西遊記》文化研究的學者楊國學認爲,民間供奉“齊天大聖”或起源於唐末及五代時期的民間“神猴崇拜”。我國南方一些山區曾飽受山猴侵擾,因此村民將當地的山猴當神靈供奉,祈求猴羣不再毀壞莊稼、侵擾人類。隨着《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院本、平話、雜劇等作品廣泛傳播,作品中神通廣大的“猴行者”“通天大聖”“齊天大聖”等藝術形象與當地的山猴神靈形象相互結合,產生了“神猴崇拜”。

“我查閱了不少資料,始終沒有發現關於中原地區供奉‘齊天大聖’的記載,豫北地區似乎也沒有類似供奉‘齊天大聖’的廟宇。”張宗乾說,武夷山區之所以有祭祀“齊天大聖”的習俗,是因爲那裏以前經常有猴羣毀壞莊稼,而我未曾聽說西寺望臺村曾遭受過猴羣侵擾,不知道這裏的村民爲何會供奉“齊天大聖”。

總值班:靳麗娜 責任編輯:韓智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