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巩在福州任太守(行政兼军事长官)仅一年多,手握军政重权,政绩卓著,使福州呈现出“山海清谧,千里宴然,里闾相安,粟米丰羡”的繁荣景象,在福州(福建)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程师孟又在福州乌石山建道山亭,请文学家曾巩作《道山亭记》。

最近爆火的《清平乐》,让广大历史爱好者,体会了一把中国封建王朝巅峰时期——北宋“仁宗盛治”下的仕、民百态。

宋仁宗时期,王曾、吕夷简、陈尧佐、章得象、晏殊、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司马光、蔡襄、杜衍、狄青、毕升、包拯等在政治、水利、诗词、军事、科技、史学等各方面的伟大人物层出不穷,光耀千古。

——大宋朝,也是福州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从城市人口不足15万的东南城市,到城市人口突破45万,当时的大福州地区总人口突破百万人,挺进全国十大城市之列,是东南地区重要的大都会(《宋史》)。

自太宗时福州正式纳入宋朝版图后,历代皇帝对福州都十分重视,安排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名流大咖担任福州地方官,为福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泌(950-1012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安徽省歙州歙县人。

宋太宗、真宗两朝名臣,长期担任中央及地方官员,其人才、进谏纳谏、理民及军事外交思想对北宋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源于儒家,也源于道家、道教,是儒道融合于一体的产物。

宋真宗景德元年,谢泌知福州,离任时,福州民众“刻石以纪去思”。

谢泌还在他的《福州即景》中提到了福州水稻双熟,并建议宋真宗在全国范围推广两季稻。

著有《古今类要》、《长乐集》。

宋 谢泌《福州即景》

一别无诸岁月增,遥闻此景画难能。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漱齿冰。

双季稻


蔡襄(1012年-1067年)——北宋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今福建莆田仙游人。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蔡襄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在职四年。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等职。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调知福州,

庆历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

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

蔡襄在福州时,见百姓患病不就医而向巫觋求拜,多为蛊毒所害,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病者就医治疗,并采取措施,取缔巫觋,“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

蔡襄还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议官吏,发动百姓,从福州大义至泉州、漳州七百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荫庇大道,故民谣歌颂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葬于莆田仙游枫亭镇,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谥号:忠惠。

福州蔡襄纪念馆

蔡襄,书法“宋四家”之一


元绛(1008—1083)——北宋大臣,文学家

祖籍江西抚州黎川,出生于浙江杭州。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

安抚使范仲淹将其调任永新知县,后改任通州海门县(今江苏省启东东北)。

后升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今属浙江省),在台州任上,出库钱建房数千,安置遭大水灾而无家可归的流民,修城门,设水闸,以防洪涛。

继调广东转运使,当时侬智高起兵反宋,他修治城廓、水寨25座,筹备军饷器械,因御敌有功,转为度支判官。

皇祐四年(1053年)为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召拜盐铁副使。

后,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熙宁年间,为翰林学士,拜三司使,后知开封府。

在福州期间,重新修建威武军门等,为福州城建做出了贡献。


张伯玉(1003年-1068年)——北宋名臣,水利专家、诗人

今福建南平建瓯市人。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以后又登书判拔萃科。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吴郡从事兼郡学教授;接着以秘书丞为太谷令。他爱民勤政,广兴水利。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节,荐于朝廷任职。

治平二年(1065年),伯玉移知福州,即令编户浚沟七尺,植榕绿化。数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伯玉植榕声名盛极一时。伯玉多学而博识,文章为曾巩叹服。他嗜酒善诗,有“张百杯”、“张百篇”之号。官终检校司封郎中。著有《蓬莱诗》2卷。

张伯玉一手打造了“榕树之城”


程师孟(1015~1092)——北宋水利专家、外交家、科学家、旅游家、政治家、诗人

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历任光水、钱塘县令,桂州通判,楚州、夔路和河东提点刑狱,在夔路开仓赈济灾民;在河东兴修水利,防治水患。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九月,以光禄卿出为福州知府。

对于福州人民来说,程师孟还是出色的城建规划专家。

他到任第二年,修建子城城墙,并扩建其西南隅;又以余力疏浚河湟,修造桥梁。福州城池面积达到封建时代最高峰。

熙宁三年(1070),师孟在庙学内建厅舍,州学教授有宿舍自此开始。

程师孟还在福州威武军门,设置铜壶滴漏,用击鼓方法,通告市民,作为标准时间——其最大特点是每一刻钟左右,“铙神”(机器人)能在水力机械作用下自动击铙8下。该装置在中国水钟发展史上可谓少见,在宋、元、明时期,是计量时间的标准器具,并设置在皇家钟鼓楼上,现代人称它是真正的老北京时间。

程师孟又在福州乌石山建道山亭,请文学家曾巩作《道山亭记》。师孟提倡植榕,绿化福州;还留下不少诗作和“霹雳岩”“天章台”“冲天台”“光禄吟台”“宿猿洞”等题刻。

他虽不是福州人,但对福州人民贡献很大,《宋史》对于他治理福州的政绩:“筑子城,建学校,治行最东南”这十一字的评价。

福州道山亭

福州人民为师孟建生祠于乌石山千福寺,在祠旁立石碑,镌刻他的诗作。

著有《奏稿》1卷,《续会稽掇英录》20卷、《广平奏议》15卷、《诗集》20卷、《长乐集》1卷。均佚。

程师孟画像


曾巩(1019年-1083年)——“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家

今江西抚州南丰人。

1057年中进士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过馆阁校 、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与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1019~1083)以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兼福建路兵马都钤辖(赐五品服)”

曾巩在福州任太守(行政兼军事长官)仅一年多,手握军政重权,政绩卓著,使福州呈现出“山海清谧,千里宴然,里闾相安,粟米丰羡”的繁荣景象,在福州(福建)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受程师孟之邀,已在明州任上的曾巩为福州写下了名篇《道山亭记》。《道山亭记》记述福州乌石山风景,描写福州城貌,涉及风土民俗,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道山亭记

曾巩为福州的水果美食也是操碎了心,曾撰“福州拟贡荔枝状”及“荔枝录”,誉“荔枝于百果为殊绝”之三十四种,“一品红,言于荔枝为极品也,出近岁,在福州宅堂前。状元红,言于荔枝为第一,出近岁,在福州报国院。”

曾巩逝后,其后裔一支为避战乱迁入福州。福州现有曾姓人口近4万人。

曾巩局事帖


有宋一代,福州经济文化都空前繁盛,正是这些能人、才人为以后的福州城打下了扎实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