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億!

93小時35分鐘,全網銷量破3333萬,銷售額破億。

肖戰新歌《光點》,創造了華語歌壇數字專輯銷量史上史無前例的“歷史”高光時刻!

《光點》銷售額破億,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畢竟,沉寂兩個月重回大衆視野的肖戰,此番迴歸之戰來勢洶洶。

一條動態,一張配圖,無宣傳、無推廣、無造勢。4月25日,肖戰新歌《光點》“靜悄悄”全網上線。

然則,越是風平浪靜的海面,其後隱藏的波濤洶湧,才越是震撼來襲。

新歌上線,豆瓣開局一度拿下10分高評。要知道被奉爲“華語樂壇天花板”的周杰倫《以父之名》,也只是9.6分。

“滿分神作”,一度被粉絲誇成見證華語樂壇歷史性的一刻。

然而,這才僅僅是個開始。

新歌上線不到11小時,銷售額超4000萬元。一舉打破歌壇超巨周杰倫2019年發行新歌《說好不哭》11小時600萬張的成績。

一倍之多,成功碾壓。

16小時24分,達成“殿堂級史詩唱片”,單平臺銷售額破5000萬;上線不到69小時,《光點》全網銷量破3000萬,銷售額突破9000萬!成爲全網銷售量和銷售額“雙料冠軍”。

4000萬、5000萬、9000萬、破億,一個個令人“心驚肉跳”的數字,強勢證明了肖戰,頂流依舊是頂流!

肖戰的迴歸之作,贏的漂亮,贏的意外。

在這一個個創造了歷史的數字背後,肖戰最應當感謝的當屬粉絲們。

然而,新歌爆賣一個億,這逆天的數字背後,卻透露着一股匪夷所思。

即便得益於粉絲的鼎力相助,肖戰粉絲的“戰鬥力”,也已經遠超出了我們的普遍認知。用“驚詫”來形容,絲毫不爲過。

從QQ 音樂的購買排行榜上的數據來看,則更加確認了這種“驚詫”來源的可靠性。

也讓我們終於明白:這創造了歷史的銷售數據背後,爲何會隱約顯露出來“詭異”。

粉絲購買榜第一名,戰績如其名就是“向着光來了”。單人購買量15460張,令人咋舌。

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隨着新歌上線時間推移,粉絲一人新歌購買量,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查看購買榜單,第一名累計購買28萬多張,第二名和第三名也都有16萬張之多。

單曲售價3元,28萬多張的銷售額就已高達84萬餘元。爲了讓“哥哥”重回巔峯,粉絲以一敵百的豪氣,真可謂“一擲千金爲偶像”。

我們應當替這些粉絲慶幸,幸虧只是數字專輯。若是實體專輯,這28萬張的數量,恐怕可以成爲粉絲們代代相傳的“傳家寶”了。

憑一己之力,送“哥哥”出圈。

或許粉絲堅信“量變產生質變”的真理,以“報復性”購買行爲,促成不斷攀升的銷售數據,以此證明肖戰人氣依舊。

至於可觀的數據如何達成,是一人而爲,還是一羣人所做,並不在自己的考慮範圍之內。

對此現象,有網友發表真知灼見:那些粉絲永遠不會明白一個人買一萬張,和一萬個人一人買一張的區別,他們眼裏沒有音樂沒有藝術,只有數據。

其實對於“一人買一萬張”和“一萬人買一萬張”的區別,並不會奢望粉絲能夠理解。粉絲傾囊而出,爲偶像買單的現象,肖戰的粉絲也並不是頭一遭。

從有“流量明星”這個定義開始的那天,這種情形的產生,就註定成爲“流量”衍生物。

“初代頂流”代表鹿晗,其專輯《Reloaded(重啓)》獲得IFPI權威認證的內地實體專輯首張“白金唱片”。

關於那條讓衆多人不能理解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中,“13162859”條微博評論數,讓大家第一次看到了粉絲的狂熱,以及對偶像忠貞不渝的“愛”。

近年來,依靠粉絲力量,吳亦凡新專輯屠榜國外榜單,將一衆歐美實力派歌手甩在身後。

除去肖戰,看看如今的數字專輯銷售數據,蔡徐坤、王一博,哪一個不是在“老牌天王”周杰倫的上頭。

想來那些在“流量明星”出現之前,就已踏入歌壇的歌手們,只能哀嘆時運不濟。

若是晚幾年出道,或許也不用如當年那般爲了推薦專輯,不分晝夜的跑通告、上電臺、跑路演。即便如此拼盡全力的一張一張賣專輯、推單曲,成績也未必能夠如願以償。

在唯有以音樂質量取勝的年代,歌手之間的角逐現實而殘酷,粉絲的選擇冷靜而客觀。

歌曲好,留下;歌曲爛,淘汰。不留餘地,適者生存。

所以歌手們只有不斷激發潛能,不斷創作優質的音樂作品,才能保證自己“活下來”。也只有先“活下來”,才能再考慮“走得遠”。

相比之下,而今的歌手要幸福的多。音樂作品的質量,已經不是粉絲首要考慮條件,“愛屋及烏”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如肖戰新歌《光點》,現今豆瓣評分已從開局10分跌到了5.1,評論區更是“一星閃爍”。

不可否認,評論中不乏一星跟風者。但在“14.2萬人聽過,1036人想聽”,7萬多條評論中,一星佔比達到了35.3%,多少還是能代表一大部分普通聽衆的看法。

即便如此,也沒能阻止粉絲“一人買萬張”單曲的豪舉。只有買買買,才能充分表達自己對偶像的愛愛愛。

在這種近乎偏執的、執着的追隨中,也讓樂壇從業者們在“無比羨慕”之中,滋生出了“自我懷疑”。

“破億”戰績對於如今的頂流們來說,可能只是信手拈來的事情。

可對於許多出道多年或是剛剛出道的歌手來說,“破億”有可能就是這輩子中無法觸及的“門檻”,此生無緣,只可遠觀。

羨慕嗎?自然羨慕!

可羨慕之餘,更多的或許就是產生自我懷疑。

想要一心一意做音樂的人不在少數,可音樂作品的最終呈現並不是歌手的“自嗨”。得到粉絲喜愛,大衆認可,纔是終極目標。

現實骨感,即使沉溺於音樂創作,奉獻出優質音樂。到頭來,還拼不過流量明星的一首,連差強人意都算不得的歌曲。

那麼,努力的意義何在?堅持的動力,又在哪?

偏執到近乎病態的粉絲支持,讓樂壇變得不再單純。“畸形”的執着和熱情,讓盡心盡力創作音樂的從業者們看不到希望。

暫時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爲了讓偶像快速出圈,無視音樂作品質量,所有的一切都落腳在偶像身上的粉絲們的做法。

只會讓想要好好唱歌、好好寫歌的人,面對無法改變的樂壇環境,除了感到深深的無力感和絕望感,別無他法。

當失望累積到臨界點,又無法改變現狀,歌手們不得不選擇“隱退”。眼不見,心不煩;心不煩,便不再在乎。

如此一來,實力派讓位偶像派,優質音樂不出圈,偶像產物佔C位。最終喫虧的終究還是聽衆:不能主動選擇,只能被動接受。

“填鴨式”的音樂輸入,除了讓人逐漸失去分辨音樂品質優秀與否的能力。其餘的,無非就是眼睜睜的看着“一人買萬張”成爲主流,“萬人買萬張”的情形從此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