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节日当天,这群人下农户走「亲戚」……

正文共:5809 字

预计阅读时间:14 分钟

编者按

进村入户倾听百姓声音,脚踏实地讲好扶贫故事。昨日是第19个记者节,荆州日报社11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暨庆祝第19个记者节「好记者写好扶贫故事」活动,在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保障大队举行。荆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代志武和近40名党员编辑记者、扶贫帮扶干部分别走访扶贫对象家庭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并用手中的笔,忠实记录了贫困户的脱贫过程,用一个个生动的扶贫故事,为荆州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选准「扶贫路」 迈开「脱贫步」

立冬后的第二天,记者节,结束了连日的阴雨天气,阳光明媚。菱角湖管理区保障大队保障二队的孙学武正悠闲地打扫着自家堂屋,妻子罗关菊正在给屋外的鸡群喂食。「在忙呢?」看见记者过来,孙学武迎了上来,「现在不是农忙的时候,刚刚过去的10月份,补虾苗倒是忙了一阵子。」

今年58岁的孙学武身体并不好,几年前腰部做过手术,干不了重活。罗关菊早年患有腰肌劳损,丧失劳动能力。尽管如此,夫妻俩依旧辛勤劳作,打理着6亩责任田。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终于盼来了「曙光」。

2014年,国家出台精准扶贫政策,孙学武一家的责任田常年受渍,基本颗粒无收。经过精准识别,建档精准扶贫户。「刚开始,我以为精准扶贫就是走走形式,大家都要忙自己的生活,哪有人会关注我们?不过后来,村里、工作队和荆州日报社的帮扶干部经常来看望我们,了解生活生产情况,并送油送米。」提及这些,孙学武充满了感激,「不仅如此,还帮我们购买了大病、意外伤害保险。我的孙女也一直享受着学前资助。」

2015年,孙学武一家改变种植模式,通过种莲藕和扶贫部门的帮扶,人均年收入涨到12538元,摘掉了「穷帽子」。

今年,孙学武家里莲藕喜获丰收。在政府的帮扶下,他们再次改善种植模式,6亩责任田改养小龙虾。

「这几年,儿子在深圳打工补贴家用,十分辛苦,孙女我们带着也吃力。前天刚跟他通完电话,说好年底回家一起养殖小龙虾。」谈到即将回家的儿子,孙学武和妻子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养殖小龙虾,我们刚上路。儿子回来了我们一起努努力。相信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我们攒两年钱,做一栋2层小洋房,日子和和美美!」

——记者 王媛

念好养殖经 算好脱贫账

知道我来看望他,正在朋友家吃满月酒的罗关军马上赶了回来。当一脸喜色、骑着崭新三轮摩托车的罗关军远远出现,我发现,认识他近5年来,他的脸上鲜见这样轻松的笑。

罗关军是我的对口扶贫户,因病因灾致贫。每隔一段日子,我都会来看他,了解他的近况,提供一些新的政策信息,再根据他的需要提供一些帮助。

他迎我进屋后,略带神秘地翻出一个笔记本,「这就是我今年的收成……」他拍着小本,带着几分得意地向我说起了今年养殖龙虾的「战况」。

「3月12日,收虾2斤,收入80元;3月13日,收虾1.2斤,收入50元……11月2日,收虾10.8斤,收入280元;整季收虾5500斤,收入102667元……」账本上,密密地记着这些数据。「还有支出:挖虾池、打套管井、三厢电表开户、购投食船、购虾苗和饲料,支出和收入基本持平,甚至要略高一些。」辛苦一季,面对这没赚还略亏的账面,罗关军却显得很兴奋。

「这是我重新开始后的『战果』呀。今年是我养殖龙虾的第一年,哪怕没有很多收入,但我收获了经验,就是赚了!」

我知道,他不再是以前那个沉溺于病中自艾自怜的罗关军了。

2014年,一场大雨,毁坏了罗关军家的10多亩庄稼。那一年,43岁的罗关军和老婆去武汉打工,他在东风汽车坐椅厂谋了一份差事。8对8上班,一天工作12小时,月收入3500元。一年下来,全家人的年收入有10多万元。「虽然累,但靠劳动赚钱,我们心里踏实。」

不曾想,这样的日子仅持续一年,罗关军检查出糖尿病,拖着病体勉强支撑到2016年初,又因肛肠类疾病再也无法靠打工维持生活。

「生活毁了,再也没有了希望。」返乡的他,终日躺在床上。老婆为安抚他,自己四处去打零工。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就会摊上这样的病;他更愁,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队里将我纳入到扶贫人员名单,可我,能顶着贫困户的帽子、靠着救济过日子吗?」罗关军说,堂堂男子汉,那种滋味太难受。看着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队里人种大棚蔬菜、种西瓜、种甜玉米、养龙虾,都热热闹闹地忙碌起来。他坐不住了。去年8月,在队里连续观察了2个多月后,他选择了龙虾养殖脱贫。

「凌晨收虾、傍晚喂食。这一年,很累,但我没有白干!」拿着账本,他告诉我,这里面,记录的是他的收成与希望。「明年,我就没有基础设施的投入了,春上再补投些虾苗,收成就大不一样咯……」

扶贫先扶志,人勤百业兴。在这个记者节,罗关军用他战胜自我的励志故事,给我上了新的一课。

——记者 黄巍薇

相见如亲难分手 话说扶贫尽是赞

记者节当天,伴着立冬后的第一缕阳光,我们赶赴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保障大队,去看望两月不见的「亲朋好友」。

下车后,从公路拐下,走过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就到了五保户刘先传老人的家,三个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天。「又来看我了,快坐!」老人远远地就招呼我。

「您老吃饭了吗?」「准备吃,保姆正在做。」「哟!您还请了保姆啊?」我打趣说。「是啊,党的政策好,我也跟城里人一样享受被人照顾的待遇。嘿嘿……」85岁的老人耳聪目明,思维很是活跃。看到老人幸福的笑容,,我不便再多打扰就起身告辞了。离开刘先传老人的家,我来到李洪燕家送慰问金,洪燕十分热情。「两月不见,你可好啊?!」「好好好!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总是记着我,好感动啊!」

洪燕说,要不是党的政策好,她们家恐怕早就不是一个家了。她说,她13岁时就因患上类风湿病致二级残疾,日积月累导致生活只能简单自理,后来结婚生子,在女儿1岁半时,爱人又因意外不幸去世。从此,她的生活更是糟糕透了。但是因为有党组织的关怀,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扶持,如今她家生活有了质的改变:几年前保障大队出资,帮助她住上了楼房;女儿今年顺利考上了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生活阳光,性格开朗;家里收入也达到了脱贫标准,但仍享受着国家每月730元的低保扶持;免费医疗解决了她30年来年均4000元每天必须吃药的高额支出……临走时,平时不善言辞的洪燕饱含热泪地拉着我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感恩党的关怀与温暖!感恩自己能幸运地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

走访刘先传、李洪燕、钟国芳三家人,让我感触颇多。身患甲亢癌但心态乐观的钟国芳爱人的话一直萦绕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他说,喜欢你们经常来,你们就像亲人一样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家庭温暖。

是啊,扶贫路上,我们就像走亲戚;我们扶贫,更要扶心。每一个贫困户家里都积攒了许多悲伤无奈的苦难故事,如果不是亲身体会,如果不是深入了解,如何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生活?唯愿我们能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记者 柳红霞

心系村民疾苦 现场助销南瓜

昨天是第19个记者节,报社组织党员干部到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保障大队开展党日活动。在同事们还没到村部时,我就驱车到了扶贫户唐贤玲的家里,看到我来,唐贤玲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地里回来。

63岁的唐贤玲大姐是本村的贫困户,前年家里盖了2间平房至今还欠账数万元,儿子30有余还没成家,常年在外打工帮助还账。走进她的家,看见地上堆积如山的枕头南瓜,虽然用雨布盖着,但还是能看到已经烂了不少,唐大姐把我领进屋里坐下,当我问到今年的南瓜种丰收了,是不是卖不出去?她满脸愁容,为难地告诉我,今年南瓜种的人多,价格低还卖不出去。听了这话,想办法帮助唐大姐解难的念头油然而生。大姐是我的扶贫对象,危难之时我也理应出手相助。

于是,我拿起手机分别联系了荆州区北门中学的刘基华书记,文星中学艾国平校长,两湖绿谷杨悦总经理,让人意想不到,三个单位负责人都很乐意帮忙,表示要支持唐贤玲卖南瓜。中午12时,一贯热心公益事业的两湖绿谷总经理杨悦很快安排蔬菜市场部经理胡寅跟我对接。

下午三时,结束了扶贫工作,我立即开车载上唐贤玲和她的邻居,带着南瓜样品来到两湖蔬菜批发市场。批发商杨明老板早已在此等候,见我们到来,杨老板当场表态明天亲自派车上门把30000多斤南瓜拖来销出去。

原本满面愁容的唐贤玲见堆了几个月的上万斤南瓜,马上就要变成活钱了,顿时笑逐颜开,不停地向爱心人士道谢!

通过这件细微小事,我认为作为一名记者,为人民大众做好事,帮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是我们的职责,这个记者节,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真的很开心!

——记者 梅闻

田边解决供电 村民露出笑脸

11月8日,碧空如洗,阳光和煦。

午后,记者从新近落成的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保障大队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大楼出发,沿着黑化整洁的道路,走访自己联系的贫困户——保障大队一队刘传洲。

刘传洲的家位于公路旁边,是政府当年统一修建的两层还迁小楼。快到他家门口,记者远远地看见刘传洲、董其玲夫妇正在门口整理渔网。

今年52岁的刘传洲是菱湖本地人。2016年9月,为支持管理区发展项目,他家原有的10多亩耕地被征用。离开了土地的刘传洲一家没有了经济来源,面对每年要缴纳的9000多元社保金及各项生活开支,他家一度陷入生活困境。由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刘传洲顺利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见到记者到来,刘传洲、董其玲夫妇热情招呼记者进门坐下,聊起了家常。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医疗救助保险,让我度过了今年的大难关。」刘传洲介绍,今年9月,他肾结石病愈发严重,在荆州中心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费达2万余元。由于有了当地政府为贫困户办理的医疗救助保险,他个人仅承担了2000余元。说到这里,刘传洲、董其玲的脸上充满感激之情。据悉,为解决贫困户因病致深度贫困的问题,地方政府每年出资为每名贫困户购买478元医疗救助保险,这一政策惠及了无数个类似刘传洲的家庭。

看到他们在整理渔网,记者好奇地询问董其玲在干什么新项目。董其玲指着门前不远的一片水塘说,去年11月,他们租了别人的8亩鱼塘养起了小龙虾。今年小龙虾卖了4万余元,除去成本开支赚了1万多元,特色养殖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同时,董其玲还告诉记者,她今年开始每月领取1000多元的退休金,全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当得知他们鱼塘用电困难后,记者立即与菱角湖供电所联系。新任所长张亮带工作人员马上来到刘传洲家,并到鱼塘边现场察看,当即安排工作人员为其安装专用电表,尽快解决其用电问题。

此时,下午的阳光更加明媚灿烂。面对刘所长的承诺,刘传洲、董其玲夫妇脸上的笑容显得十分灿烂。

——记者 叶力铭

土地流转养虾 企盼入股分红

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有个保障大队,多年前,这个被寄予美好生活期望的名字,却并没有给贫困户带来福音。那些年,村民争着戴「穷帽子」,以享受各种帮扶政策和补助措施。保障大队二队的周明香一家此前就有这样的想法。

一份微薄退休工资供养三代人的生活格局,制约着他们的眼界。周明香早年退休,是一家人的经济支柱。老伴孙青松务农,患有慢性肠炎,每年住院、医药费花销就要万余元。儿子媳妇常年在外务工,留下一个小孙子给二老抚养。

2015年,周明香一家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贫困」标签对于她家而言,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保障。

「老的有病,小有要养,我们的日子太不好过了,请你们多多关照。」第一次到周明香家入户走访时的情景还深深地印在脑海:她牢牢地握着我的手不停地嘱咐,生怕好不容易争取的保障从指间溜走,孙青松一脸痛苦地在旁揉着腹部,点头附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春节慰问、办理大病救助、落实扶贫大棚补贴……一次次地走进田间地头,一次次走访农家院落,给周明香家人宣传政策、落实措施,激励他们转变思想、摆正心态。

慢慢地,「精神扶贫」的成效显现出来了。周明香的苦水少了,孙青松的笑容多了,清贫农家的幸福感强了。

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孙青松,过去把田地看得比命都重要。就算身体背不住,把药带到地里,他也要干农活。想改变贫困命运的他是个实在人,曾种植过水稻、棉花和西瓜,可一手田地一手孩子着实无法周全。年纪渐长,体力越发不支了,收成也不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选择听取扶贫工作组的意见:将田地流转给合作社养虾。

「总算没让手中的田地荒了,每年还可以收到一笔钱。」孙青松对田地之变带来的收益感到满足。

现在,周明香和孙青松不再想保住「穷帽子」,一系列政策红利让他们内心有了真正的保障,他们憧憬起未来的美好生活。「希望合作社扩大规模,走产业化的道路,让村民入股分红。如果积累了一定的本钱,孩子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一家团圆了。」孙青松感叹。

——记者 安姣娇

政策托底排忧 病有所医解难

以前农村流传一个顺口溜:「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因为承担不起医疗费,农民小病大病都不敢进医院。昨天,记者在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保障大队走访贫困户,发现如今有多重政策托底,贫困户都病有所医。

54岁的裴维柱一辈子单身,无儿无女,在保障大队无亲人,2015年被大队确定为贫困户,是荆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代志武的帮扶对象。

裴维柱告诉记者,自从结对帮扶后,他就有了亲戚,有人关心他的冷暖、健康。

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胃病、股骨头坏死、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今年3至4月还因为肾功能不全住院治疗40多天。那期间刚好代志武在省委党校学习,听说后,他委托报社办公室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到医院探望裴师傅,并送去1000元慰问金,党校学习回来后又第一时间到家里探望。

裴师傅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住院一共花了20000多元,合作医疗报销后又有低保兜底,总共报销90%,自费10%,大队补助3000元,报社给他慰问金1000元,住院费他自己一分钱都没有花。他每天药不断,现在申请了慢性病门诊医疗保险,减轻了很多负担。

裴师傅说,我无儿无女,一身的病没有劳动能力,现在生活看病都有保障,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2015年,他申请危房改造,财政补助15000元,建起了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每个月有420元的低保金,看病有医保,基本上没有什么顾虑了。

记者的帮扶对象王洪芹也是因病致贫,她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每年都要住医院。有了医疗保障后,她们家已经脱贫了。她今年上半年在医院住院治疗50多天,花费一两万元,报销后,她自己只花了1500元。她与记者交谈,她说每年住院治疗之后,她的病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病有所医,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记者 余国芳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