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2018

  馮灝

  闞超羣

  最新研究認爲中國治霾措施可能低估了甲醛扮演的角色。

  (圖片來源:Lu Guang / Greenpeace)

  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北京希望能持續有效治理冬季嚴重霧霾,可能需要關注一種未被足夠重視的污染物—甲醛,並因此做出政策調整。

  長期以來,導致霧霾的細顆粒物中的硫被認爲源自硫酸鹽,因此中國政府治理霧霾的措施之一是嚴控二氧化硫的排放。但該研究認爲,空氣檢測工具可能錯誤地把羥基甲烷磺酸鹽(HMS)——甲醛和二氧化硫化學反應的形成物——與硫酸鹽混淆。也就是說甲醛對霧霾的貢獻被長久忽略了。

  治污找錯對象?

  這一研究結果上月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錯誤定位污染物的發現很重要,HMS的生成需要甲醛和二氧化硫二者以特定水平存在於空氣中,” 研究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研究員喬納森·M·莫赫(Jonathan M. Moch) 在給中外對話的郵件中寫到,“在這個化學反應中,甲醛纔是制約因素,因此單純限制二氧化硫的水平不會太大影響大氣中的HMS。”

  這也部分解釋了爲什麼中國過去多年來努力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但是冬季霧霾依舊嚴重。直到去年冬天,當北京下大力氣關閉了周邊的大部分工廠並嚴格限制了冬季燃煤取暖,導致二氧化硫的濃度處於甲醛濃度之下以後,治理措施才顯出效果。

  “可是這種控制措施導致了部分地區供暖的不足,”莫赫研究員說,“因此在其他城市推廣北京的高規格治理措施是困難的。”

  媒體曾廣泛報道去年北京冬季藍天背後的高昂代價。政府大規模進行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卻未能在計劃時間內完工,導致去年多個地區的供暖出現問題。北京天津等地頒佈“最嚴停工令”,長達數月的時間內,各類道路工程、土石方作業、房屋拆遷施工一律暫停。

  空氣污染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面臨的重要挑戰。10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舉行全球空氣污染與健康大會,聚焦空氣污染與健康問題。大會前夕發佈的新報告指出,全球約有93% 的18歲以下兒童(18億)因呼吸污染的空氣造成健康問題甚至過早死亡。該報告估計,2016年有60萬名兒童死於空氣污染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南京大學的研究表明,2013年中國74個主要城市的死亡約三分之一和PM2.5污染相關。

  中國治理PM2.5的主要手段是控制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排放量。這些物質被認爲是經過化學轉化形成PM2.5 的主要物質。

  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二五”(2011-2015)期間,中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8%和18.6%。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比2015年還需下降15%。儘管在治理上做出了大量努力,中國北方的空氣污染形勢依舊嚴峻。綠色和平上月末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新的衛星監測數據表明在全球50個最大的二氧化氮排放地區中,有10個在中國境內。隨着中國北方採暖季的來臨,觀察者開始擔憂大規模霧霾是否將捲土重來。

  新的方向

  哈佛大學此項研究或將給北京帶來治理霧霾新的可能性。甲醛來源於交通、化工和煉油廠。在北京和周圍城市有大量產生甲醛的來源可以着手處理。

  “這項科研結果表明中國需要調整政策來減輕空氣污染問題,” 莫赫說,“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努力減少甲醛的排放。在中國東部,這意味着更加關注汽車尾氣和煉油化工廠的污染。”

  推薦 1

  財新博客版權聲明:財新博客所發佈文章及圖片之版權屬博主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博主及/或相關權利人單獨授權,任何網站、平面媒體不得予以轉載。財新網對相關媒體的網站信息內容轉載授權並不包括財新博客的文章及圖片。博客文章均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財新網的立場和觀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