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重新界定了德国的国家利益,基于现实的国际帝国主义争夺环境以及德国现有的实力,他认为德国需要出击了,殖民地和海洋霸权是德国的追求,于是,“世界政策”出台了。实力在增长,而传统的大陆战略还在“束缚”着德国的国家发展。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政治权力实体(主要是主权国家)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国家战略以及表现出来怎样的措施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分析路径可供参考。一般来说国家所采取的战略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或者说背景,往大了说就是国际政治权力格局,这也可以说是外因或外部制约因素;二是,其国家实力的变化,这是内因,也是内部制约条件。而且按照主流现实主义理论观点看来,这还是主要因素。然后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起来就是衡量国家利益的条件。就像摩根索所说的:“以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本质特征”。而国家利益往往是判断一国战略的指向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的“大陆政策”
要想深刻了解一战前(也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的战略为何转向发展海洋战略以及发展海军力量,就不得不对在转变之前的德国“大陆政策”进行认识。
我们都知道,德国自从19世纪七十年代统一后到九十年代末,其国家政策基本上都是现代德国的缔造者之一——俾斯麦所制定的。归结起来德国这段时期的国家战略政策就是以大陆为战略要点,实行“大陆联盟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大陆战略。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俾斯麦有着坚定的执着。他是公认的世界政治均势大师,是一个现实主义人物。他认为德国统一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均势,当时可谓是在英法强国中杀出来一条血路。因此刚刚新生的德国最需要的就是保住新生政权,维持德国在中欧地区的霸权。而俾斯麦认为最大的威胁就是法国,因为法国不仅在地缘上威胁着德国的安全,而且还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加上德国当时也没有实力去和老牌强国英法争夺殖民地或者势力范围,德国自己也没有殖民地。因此基于上述判断,俾斯麦认为大陆战略才是最符合新生德国的利益。基于此他亲自操作,通过缔结“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两次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等外交行动构筑起复杂的“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核心设计是:核心理念是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保障德在欧陆上已取得的霸权地位。具体操作是在均势原则上联合奥匈帝国,拉紧沙俄,亲近英国,反对法国。十九世纪末国际环境(格局)发生重要改变,德国政策需要调整

一战前的德国为何放弃大陆战略,转而采取新的战略,即发展海军,向殖民地进发呢?首先根据公式,考虑的是整个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环境(格局)是一国政策实施的重要依托,这也符合我们传统的理念,那就是任何历史事件都要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量。十九世纪末,欧洲乃至世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德国所在的欧洲英法虽然还是强大,但已经相对来说了,德国相对来说此时已经不需要再担心自身的安全问题了。此时的欧洲力量变成了三足鼎立,即英法德格局,而不是原来那种德国还处于弱势地位。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强国们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后,经济、政治发展到了新阶段。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且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我们说的帝国主义阶段。这是最为重要的国际环境。要想在这个阶段发展,就必须垄断市场,也就是要有独占的殖民地,用来提供原料和销售商品,以及资本输出。

还不仅如此,就连远在美洲大陆的美国都站出来了,德国要是还在不改变政策,恐怕就会在这场垄断战争中失败。德国需要殖民地、需要海洋,而不仅仅是大陆上的霸权,这也是美国站出来的原因。因而,十九世纪末,国际环境发生重要改变,德国的战略也应该随之调整。十九世纪末德国实力的变化,引发国家战略的调整
在上面我们说过,权力是界定国家利益的基石。这里的权力就是指国家实力。要说当年德国不想和英法争霸那可能大家都不会相信,而德国并没有这么做,只是保持自己在中欧的霸权。原因除了当时俾斯麦个人原因,当时的国际环境使德国没有动力外,根本还在于实力不够。但现在环境改变了,德国有了这种争霸的动力,更有了实力。

190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仅次于美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在1880到1890年间,其资本输出增加到34亿马克,后十年再增加到46亿多马克。而一战爆发时,也就是1914年,其对外投资达到440亿金法郎,增长速度超过英法。同时,德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当时来看)也在迅速发展,如电力、机电、化工等等行业水平都超过了英法。到了二十世纪初,德国几乎在各个领域都超过了英法,实力大大增强。

在经济和生产实力的刺激下,德国的军费开支也在变化。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末期,德国军费增长了近80?而英国为47?法国43?一战前德国已经拥有军火厂30多家,从业人员达18万。陆军人数也增加到开战前的76万人。虽说总量不是最大的,但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实力在增长,而传统的大陆战略还在“束缚”着德国的国家发展。于是调整是在所难免的了,德国也需要“阳光地带”——殖民地与海洋。新的领导人基于国际环境和国家实力,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变化了
俾斯麦在位期间德国的实力其实已经增强了不少,但是他认为德国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欧洲大陆上,维持他的大陆体系,所以导致德国的政策还在没有改变。但是新的情况发生了。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崭露头角,工业实力获得了大步提升。德国的容克贵族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欧陆上的霸权,而是想要成为世界强国。

此时新上任的德皇威廉二世对俾斯麦坚持大陆政策的做法十分不满,双方产生了矛盾。最后,俾斯麦退出了德国历史舞台,威廉二世掌握了国家外交大权。他重新界定了德国的国家利益,基于现实的国际帝国主义争夺环境以及德国现有的实力,他认为德国需要出击了,殖民地和海洋霸权是德国的追求,于是,“世界政策”出台了。

以实力为后盾对外扩张,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第一步征服欧洲,继而征服各殖民地。第二步征服世界。

为实现新的战略,德国加快海军建设,扩张海军力量
既然国家战略确定了,那具体的实施工具也就改变了。在大陆战略下不需要海军,但是现在想要夺取殖民地和海上霸权,那海军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选项。于是德国加快了海军建设,缩小与英法,尤其是英国海军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德国制定的新战略矛头直接对准了英国,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德矛盾会成为一战前的欧洲主要矛盾了。
1898年,德国制定了《海军法》。规定:六年内建造11艘装甲舰、5艘大型装甲巡洋舰、17艘装甲甲板的巡洋舰和63艘驱逐舰。不仅是造舰,德国还在各方面加强海军建设。比如通过各种协会,尤其是海军协会在全国宣讲,宣扬要建设强大海军。1900年,德国又通过新法案。德国要扩大海军编制和造船计划。
根据这项法案,德国海军应拥有34艘主力舰,11艘重巡洋舰,34艘轻巡洋舰和近100艘驱逐舰。此外,还应有扩充由4艘装甲舰,3艘重巡洋舰和4艘轻巡洋舰组成的后备分舰队。

实际上德国统一后欧洲的均势格局就已经被打破了,这也是德国崛起所造成欧洲地缘政治的最重要改变。自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德意志邦国的独立和主权就一直在得到确认和维持。英法俄等国在战争中或者和平时都很注重维持这样的一种状态。但这种情况随着德国的统一彻底被打破了,欧洲的均势已经不复存在,这样也解释了为啥会有一战的爆发。本质上来说,均势被打破,也就意味着需要重建一个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也就是一场战争必然爆发。
当然,随着德国的不断崛起,以及其应用国家力量与英法争霸,也客观上加速了这种不平衡性。因此也可以说,德国政策的改变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发展,使得均势一去不复返了。
最后,总的来说,一战前德国之所以放弃大陆战略,加快海军建设的原因在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德国已经不能在淡定了;德国国家实力的影响使得德国不能再低调了;新的领导者从新界定了德国的国家利益,认为殖民地,海洋才是德国的“未来”。因此发展海军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至于均势问题,均势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