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2018年天猫双11成交额一天总成交额达到2135亿元!

可事实上,小P身边的人,却都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远离了这场“剁手盛宴”。《工人日报》的记者调查发现,在大力折扣的另一面,过度复杂的营销手段,其实带来的是负面的消费体验。

套路太多,规则眼花缭乱,这个拼单那个满减,一圈下来,研究规则都耗尽了所有力气,没省下什么钱反而浪费大把宝贵的时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复杂的规则根本就是价格歧视。

新闻来源丨工人日报

01

比单、凑单占用很多时间

打开各大电商平台,活动折扣的广告填满用户视线,不同商品、店铺参加的满减活动五花八门。本来只想着凑单买香皂的王女士,转眼发现更便宜的店铺,继而开始凑另一个购物单,如此反复比对删减、越买越多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参与“双11”活动的购物状态。

“按商品分量比对完不同家的价格,还要考虑多买是否便宜、定金抵多少、店铺内是否有优惠券、跨店满减要凑多少……这几年‘双11’的玩法越来越多,往往凑单选货要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已经连续7年在“双11”囤货的小赵告诉记者,往年一进11月份她就会列出清单、加购物车,仅是比对、凑单就能占用11月上旬的大部分零碎时间。“费时、费精力不说,往往结果就是买了很多并不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省下多少钱。”

“感觉周围不少人也都懒得研究算法了,需要什么买什么。”本身就是从事市场营销的王女士表示,过度的营销手段会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品牌方和电商平台应更注重活动方案的优化,力求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

02

先涨后降套路深

“有没有人发现店里的乐高在涨价?”11月10日,有网友在淘宝某玩具店店铺群中留言。原来,该网友早早看中了店中两款乐高玩具,考虑到“双11”店家会参加满减折扣,准备11月11日当天下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双11”活动价竟然比原来日常价格还要高。该留言引起了群友热议,另一网友同样表示:“看中的商品前两天还是446元,当时店铺已标明每满200减20,今天一早就变成495元了。这不等于没有便宜?”

面对客户质疑,卖家给出了解释:客户在购买多个商品或参加多个店铺间跨店满减,得到的优惠力度更大。但单独购买一件时,与平时价格确实差别不大。

《工人日报》记者观察发现,这样先涨后降的套路十分常见:某款饼干平时价格18元,“双11”前涨到37.6元,参加“双11”活动后到手价18.8元;某店车载手机支架10月活动价15元,“双11”价格为22元……

有业内人士透露,为了赶在节点增加人气和销量,不少薄利店铺也会参加“双11”满减活动。为了补足利润,店铺会采取先行涨价的方式,如果消费者不了解或没有算好折扣套餐,很容易买到比平时更贵的商品。

03

物流慢,质量难保证

和去年一样,张女士今年仍然没有选择在“双11”期间购物。“先前看到一款饰品,平时两天内发货,赶上了这两天,10天内发货。”张女士表示,相比于价格,她更注重网络购物的便捷及时。

而除了物流难以保证外,促销商品的质量同样令人担忧。一位纺织品质检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年从8月开始,不少品牌的质检量增多,开始为“双11”期间的销售赶货。“工厂的生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尤其是一些小微店铺,包括网红服装店等”。

随之而来让人担心的还有售后服务,“有些(商品)特意标明折扣优惠不予退换货,如果真买到了有问题的商品,后续也难以维权。”张女士对于告诉记者。

04

你研究得越透彻,说明你越穷

这些年来,双11的优惠规则越来越复杂,恨不得让你用Excel表做个分析!这哪是买东西,数学差的人都不配参与到这场购物狂欢。

你还记得当初简简单单的“全场五折”吗?双11,你变了!有钱你就膨胀了!你凭什么歧视我的智商?可是经济学告诉你,这并不是什么智商歧视,这根本就是贫穷歧视。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双十一复杂的规则本质上是价格歧视。一个人懒得研究打折规则,说明他是土豪不在乎价格;一个人愿意花时间研究复杂的规则,说明他的时间不值钱,是个穷人。把越复杂的规则计算得越透彻还画出数据图的话,说明这个人真的非常穷。

可是说了那么多有什么用呢?

昨天你还是清空了购物车!

只有贴心的小P,

认真关爱吃土人群,

早就为你备好了“回血”大礼包,

戳今天第二条”马上领!

戳这里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