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大卫·林登

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触摸可以和其他感觉信号共同使用,用来沟通多种情感意向,包括支持、顺从、欣赏、支配、获取关注、性兴趣、玩耍和包容。研究人员曾请参与者在触摸别人或被他人触摸后立刻写下简短的说明。而上述情感意向,都出现在了这些参与者的自我报告当中。自我报告的优势在于,能分析现实世界中出现过的种种行为;但它们也有不利之处,因为现实世界的情形非常复杂,而且是多种感官体验并存的,所以要梳理出触摸在特定互动中发挥的确切作用非常困难。

让我们来挖掘得更深入一些。触摸能传达特定的情绪吗?还是只能强化主要由其他感官传递的情绪,就跟声音或目光一样?也许答案就落在某个中间地带:触摸可以传达情绪,但仅限于发出信号和表达情绪的整体基调,如温暖/亲密/ 信任,或者疼痛/不适/侵略性。

印第安纳州迪堡大学的马修· 赫滕斯坦(MatthewHertenstein)着手开展了一些有趣的实验,解开了社交触摸在情绪沟通中所扮演的角色之谜。在一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安排来自加州某大学的一对学生坐在桌子边,并用黑色的幕布将二人隔开。他们一直都无法看到对方,也无法相互交谈。

研究人员指定一名被试为编码员,从12张写有表示不同情绪的词语的纸片里选出一张给他看。此人可先思考片刻,想出该如何传达此种情绪;接着尝试通过触摸另一被试裸露的前臂,大约用5 秒钟的时间来传达信息。接收信号的被试,或者说解码员,因为自己的胳膊放在编码员那一边的幕布后,因此是无法看到触摸过程的。

每次触摸后,研究人员都要求解码员在回应表上选择编码员的意图,其中包括前述12种情绪词汇: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同情、尴尬、爱情、嫉妒、骄傲和感激。这些词随机排列。此外还有一个选项是“以上皆非”。所有的触摸都被录了视频,事后还会由对被试双方情绪(意图表达的情绪和另一方感受到的情绪)都不知情的人来作出评估。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06对被试的数据,发现聚焦于自我的情绪(尴尬、嫉妒和骄傲)并未得到有效传达,但爱(编码形式大多表现为轻轻抚摸、手指相扣)、感激(握手)和同情(轻轻拍打、抚摸)这些亲社会的情绪,却得到了高于随机水平的解码。后来研究人员又向被试展示了一组易于通过面部表情传达的情绪,愤怒(编码为击打或挤压)、恐惧(颤抖或挤压)和厌恶(推开)成功地得到了传达,但快乐、悲伤和惊讶却不然。随后,研究人员又要求另一组被试依照前述12种情绪(再加上“以上皆非”的选项),独立地给这些触摸视频打分。

这些被试同样能够以高概率顺利地解码出爱、感激、同情、愤怒、恐惧和厌恶,但其他情绪就不行。研究人员认为,由于人类的确可以通过触摸传达不同的情绪,因此触摸并不仅限于强化或掩盖主要由其他感官所传达的情绪的含义。

不过,决定成败的往往是细节。诚然,有关触摸的观念和期待,尤其是特定情况下与异性的互动,在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且这些差异还会影响触摸起到的沟通效果,当在西班牙再次开展匿名手臂触摸实验时,得到的结果与之前的几乎相同。

然而,若干年后,当赫滕斯坦和同事们复查加州匿名触摸实验中被试的数据时,一些有趣的性别效应却于此时显现出来。一名女性尝试通过匿名触摸向一名男性传递愤怒的信息,而后者却始终无法准确解码出该触摸的意图;一名男性尝试向一名女性传递同情的信息,而后者也同样始终无法阐释这一信息究竟是什么。

实验室环境下关于匿名触摸的实验,有助于定义触摸本身所能传达的情绪边界,不过,没有人会真的在现实生活里像实验室设定的那样用触摸传达情绪。首先,由于触摸是一种比较亲密的互动形式,因此大多数触摸沟通不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其次,现实世界里的触摸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

根据经验,我们知道相同的触摸感觉有时可以传达非常不同的情感含义,一切都取决于触摸发起者和接受者两人的性别、权力、个人历史、文化背景。就算是用胳膊搂肩膀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可以表达,如团队的包容、同情、性方面的兴趣或社交优势等不同的意图。

当然了,文化对社交触摸(尤其是公共场所的触摸)的影响同样很大。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西尼· 朱拉德(SidneyJourard)在咖啡馆观察了周围人两两对话的情形。他采用的方法是,在不同地方,用相同的时间观察同样组数的聊天搭子。朱拉德发现,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夫妇俩平均每小时会碰触彼此180次,在巴黎是110次,在佛罗里达州的盖恩斯维尔是2次,在伦敦则是0次。

在美国西海岸一座国际机场的候机室,来自26个不同国家的人同样也展现出了类似的触摸差异。出生于美国、拉丁美洲/ 加勒比海地区和欧洲的人当众告别时经常会相互触碰,而这在东北亚出生的人身上很少见。

文化、性别、社会状况对人际触摸感受的强大影响,不禁让人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以相同的压力和力度变化(如手臂搂着脖子短暂地挤一下),令皮肤和肌肉向大脑传送相同的信号,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同样的知觉(sensations),为何竟然能够让体验到它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perceptions)呢?

重要的是,这并不是说,不同的人在体验到该知觉时的感觉(feel)是一样的,只是在经过思考后才做出了不同的阐释。相反,当人们一检测到该种触觉感知时就会实实在在地感到不同。霸气的老板搂着你脖子,跟好朋友这么做所带来的触感完全不同;同样地,好朋友搂脖子的触感又跟爱人这么做所带来的触感完全不同。

触觉产生的“原料”,一定是与我们生活经历所留下的印迹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经历始于子宫,持续到当下,一路上受到了文化、性别角色与个人历史的熏陶,最终才产生出我们那种微妙的社交触摸感受。这一过去与当下的结合,就发生在短短的0.1秒里。

(来源:《触感引擎》;湛庐出品)

商务合作|出版投稿|请加微信QQ:3202795565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