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妖佞三则,假大师(姜抚先生,纸衣师,明思远)

姜抚先生

唐姜抚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尝著道士衣冠,自云年已数百岁。持符,兼有长年之药,度世之术,时人谓之姜抚先生。玄宗皇帝高拱穆清,栖神物表,常有升仙之言。姜抚供奉,别承恩泽。于诸州采药及修功德,州县牧宰,趋望风尘。学道者乞容立于门庭,不能得也。有荆岩者,于太学四十年不第,退居嵩少,自称山人。颇通南北史,知近代人物。尝谒抚,抚简踞不为之动。荆岩因进(进原作过。据明抄本改。)而问曰:"先生年几何?"抚曰:"公非信士,何暇问年几?"岩曰:"先生既不能言甲子,先生何朝人也?"抚曰:"梁朝人也。"岩曰:"梁朝绝近,先生亦非长年之人。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抚曰:"吾为西梁州节度。"岩叱之曰:"何得诳妄?上欺天子。下惑世人。梁朝在江南,何处得西梁州?只有四平、四安、四镇、四征将军,何处得节度使?"抚惭恨,数日而卒。(出《辩疑志》)

【译文】

唐代有位姜抚先生,不知道他究竟是个什么人,常常穿戴道士的衣帽,自称已经好几百岁了。他手里拿着符,还有长生不老之药,再加健身之术,所以当时的人们叫他姜抚先生。唐玄宗崇尚道教,安坐无所为,神态怡然,行如清风。姜抚就像有神气附体一般,常常说些成仙得道的话,并投其所好专门侍奉他,为此受到不少恩赐,可以在各州采药并修行,以使功德圆满。各州县的军政大员均望尘莫及。来向他学道的人,想在门口站着都没有地方。有个叫荆岩的人,在最高学府念了四十年,却未能中第,便隐退到嵩山少林寺,自称山人。他颇为精通南北朝的历史,对近代人物更了如指掌。曾经有一次,荆岩去拜见姜抚,姜抚傲慢失礼,没有动弹。荆岩于是走了进去,问道:"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姜抚说:"你又不信奉本教,怎么有闲空来问我的年纪?"荆岩说:"先生既然不能说出自己的年纪,那么你是什么朝代的人?"姜抚说:"梁朝的人。"荆岩说:"梁朝很近。先生看样子也并不很老,不用问,你一定在梁朝做过官,后来罢职而隐居。"姜抚说:"我原来是西梁州节度使。"荆岩冷笑一声,怒斥道:"你怎么能如此胆大妄为欺骗人呢?!你上欺天子,下迷惑世人。要知道,梁朝在江南,西梁州在什么地方?再说,梁朝只设有四平、四安、四镇、四征将军,什么地方设过节度使?!"听罢,姜抚又惭愧又悔恨,几天之后就死了。

李泌

李泌以虚诞自任。尝对客:教家人遣洒扫,今夜洪崖来。有人遗美酒一榼,会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与君同倾。"倾未毕,阍者云:"某侍郎取榼,泌命倒还,亦无愧色。(出《国史补》)

【译文】

李泌这个人以虚妄而自我放任。一次,他曾经当着客人的面,告诉家人打扫房间,说今夜洪崖要来。有人送来一榼美酒,恰巧来了个客人,李泌就对他说:"这是麻姑神仙送来的酒,咱们一同把它喝了吧。"尚未喝完,看门的人喊:某侍郎来取榼子了!李泌赶紧让人把酒倒出来后,才把榼还给人家,脸上毫无羞愧之色。

纸衣师

大历中,有一僧,称为苦行。不衣缯絮布𫄟之类,常衣纸衣,时人呼为纸衣禅师。代宗武皇帝召入禁中道场安置,令礼念。每月一度出外,人转崇敬。后盗禁中金佛,事发,召京兆府决杀。(出《辩疑志》)

【译文】

唐代大历年间,有一个和尚称为苦行僧,他不穿棉布绸子之类的纺织品,专门穿纸做的衣服,当时人们称他为纸衣禅师。代宗召他进宫,安排他做道场,让他念经,每月一次。出宫之后,人们对他转变了态度,崇敬起他来。后来,他因偷宫中金佛一事败露,招致杀身之祸,被京兆府处决。

明思远

华山道士明思远,勤修道箓,三十余年。常教人"金水分形之法",并闭气存思,师事甚众。永泰中,华州虎暴。思远告人云:"虎不足畏,但闭气存思,令十指头各出一狮子,但使向前,虎即去。"思远兼与人同行,欲暮,于谷口行逢虎。其伴惊惧散去,唯思远端然,闭气存思。俄然为虎所食。其徒明日于谷口相寻,但见松萝及双履耳。(出《辩疑志》)

华山有位道士叫明思远,勤奋地钻研道教典籍,三十多年,常常教人所谓"金水分形法",并告诉人家要屏住呼吸靠意念行事。来向他求教拜师的人很多。唐永泰年间,华州闹起了虎患。明思远告诉人们说:"老虎没什么可怕的,只要屏住呼吸靠意念行事,想象十个手指头各出来一只狮子,然后就让它们冲上前,老虎立刻就会跑掉。"他并与人同行去找老虎,天快黑的时候,在谷口遇上了老虎。同伴吓得四处逃散,只有明思远泰然端坐,屏住呼吸靠意念行事。结果,顷刻之间被老虎吃掉了。第二天,他的徒弟们进山寻找,只看见松萝上面有一双鞋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