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向習近平彙報時,禾信儀器只有一臺不能工作的樣機;十年後的2018年,再度向總書記彙報時,禾信儀器已經做到了國內行業領軍。

這是周振和他創辦的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禾信儀器”)一次破釜沉舟的創業之路。

禾信儀器董事長周振。資料圖

1998年,周振獲廈門大學分析化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又獲得德國吉森大學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幾年,周振往返德、美和中國,在德國重離子加速中心、美國阿崗國家實驗室作博士後研究工作,同時在國內開展質譜儀產業化試點工作。

2004年,35歲的他歸國創業,立志“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十幾年後,團隊多項質譜技術及產品填補了國內甚至國際質譜領域與高端環保儀器行業的空白。

今年11月12日,由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的“粵興粵盛 勇立潮頭創輝煌”——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網絡主題採訪活動在廣州啓動。啓動儀式後,禾信儀器營銷總監高偉博士向澎湃新聞等記者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計劃。

最低谷:變賣汽車抵押房產得以支撐

質譜儀是能夠直接測量物質原子量或分子量技術的唯一手段,是目前最尖端的科學儀器之一。

它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涉及高端醫療器械、環境檢測、生物醫藥、食品安全、國防軍事等,幾乎所有的分析測試領域都需要質譜儀器。對於國家來說,它具有產業和戰略的雙重支撐作用,“是百億級體量的產業,並能夠推動萬億級的產業。”

但在2010年前,中國在高端質譜儀器領域幾乎完全依賴於進口,是高科技研究中“卡脖子”的一環。

“特別是用於國防、核工業的研發所需要的質譜產品,一直被國外嚴格禁運,即便有錢只能買到落後的技術。我有幸參觀過一些國家級實驗室,越高端的實驗室越是看不到國產儀器,清一色全部都是進口。”高偉說,“更重要的一點是,越高端的儀器涉及越機密的數據,關乎國家安全這一重大問題。”

2004年從美國回國創業,周振面對的是巨大差距、極大挑戰,也是機會和市場空間。

同時,周振還面臨着“三無”局面:沒有資金、沒有人手、沒有先例。

“當時只帶了一箱資料、一箱核心零部件和10萬元存款,幾乎是孤注一擲就回來了。”他在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回憶。

就像人們所熟知的車庫創業一樣,最初,周振的6人“質譜團隊”在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1個50平方米的實驗室裏開始了科研。團隊成員每天工作12個小時,把導師的家當作食堂,一干就是5年,在這個實驗室開發出了2款產品的原理樣機。

其中一臺便在2008年習近平考察廣州開發區時搬到了他的眼前。

之所以在中科院廣州地化所開始創業,這又有一段故事。

2001年,在第四屆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上,中科院地化所的傅家謨院士聽說有人做質譜技術的開發很是驚訝。在和周振深入交流後,傅家謨決定引進周振爲地化所研究員,全力支持他進行質譜儀研究。

創業的艱難,非身處其間中者能體會。

2006年至2008年是周振創業階段的最低谷期,資金鍊斷裂,他差點要以300萬元賣掉公司部分股權,他只能變賣汽車、抵押房產,咬牙支撐。

質譜儀器研發需要長期持續投入,人才引進和激勵亦需要資金支持,錢的壓力壓得團隊喘不過氣來。

高偉在接受《中國科技人才》雜誌時說起,周振一度見的投資人可能比面試過的團隊成員數量都多。有一次,一個投資人聽說要千萬元投入和10年的時間,甚至懷疑是不是遇到了騙子。

直到2009年,團隊接到了廣州市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投入的500萬元資金,禾信儀器的壓力纔有所緩解。

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高偉說,禾信儀器的發展,一直伴隨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從留交會的舉辦中受益,廣州政府一直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在發展遇到寒流的時候,及時得到科技局的戰略性科技風投,得到政府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從而度過經營難關。

研發也並非一帆風順。

高偉回憶,團隊最早的產業方向是將譜儀器用於特殊金屬材料成分分析,2009年樣機問世時,剛好趕上鋼鐵行業的低迷期,市場推廣並不理想;另一個和中海油集團合作開發的石油勘探儀器,以替代進口降低成本偉目標,等2012年產品開發出來後又趕上了石油行業整體下滑。

“技術的運用不但要和市場需求相結合,也要具有前瞻性,並不是技術高端的就一定好、一定能被市場所接受,還要跟市場大形、勢相結合。”高偉說。

14年只做一件事:將質譜技術國產化、產品化

如今,49歲的周振已經滿頭白髮。

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再次來到廣州開發區。周振和他的質譜儀有了第二張同習近平的合影,只是十年後,他的頭髮從黑變成了花白。

據廣州日報報道,在企業展覽臺上,周振精心擺放了3臺質譜儀器。

第一臺儀器,是剛剛隨着“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南北極科考歸來的“明星”產品,也是船上的高端國產科學儀器。它可以直接測量空氣中一個個灰塵(PM2.5)的直徑和化學成分,從而能追溯大氣污染的源頭。

接着,周振介紹了打響“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武器”——主要用於空氣檢測領域的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可以在1秒中測量到空氣中幾百種污染物質,甚至放在一臺車上巡航,可以快速給城市的污染情況畫出“地圖”。

第三臺儀器更加重磅,是核工業的重要幫手,全國只有禾信質譜一家企業掌握全面的設計技術。

周振說道,質譜儀器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很重要,自己花了10年時間做到了全國領先,但也必須承認和國外的差距還很大。習近平鼓勵他做好研發。

目前,禾信儀器已經全面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飛行時間質譜核心技術和全套裝配工藝,多項質譜技術及產品填補了國內甚至國際質譜領域與高端環保儀器行業的空白。

“團隊發展經歷5年研發,3年工程化,2年市場開拓,到2014年纔打開市場,整整十年時間纔算走出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高偉告訴記者,“如今團隊已經近300人,14年來,一直只做了一件事情,將質譜技術國產化、產品化。”

他介紹道,目前禾信儀器的技術已經在國內200多個城市得到了應用,並且出口到美國和德國,創造了中國大型尖端科學儀器首次出口歐美的歷史。

對於禾信儀器的未來,高偉告訴記者,團隊在大氣環境監測領域取得了一點成績,未來會進軍食品安全和生物醫藥等領域。

更重要的,是希望建立質譜行業的生態圈——建立自己的產業研究院、技術研究院以及上下鏈產業孵化器,另外創立自己的人才培養基地,創立應用平臺和展示平臺。

生態圈的重要性,周振團隊大約有切身體會。

廣州日報的報道這樣描述:中國質譜儀器研究的學科基礎主要在北京、上海,周振在廣州帶着自己的團隊,在夾縫中尋找空間。由於國內沒有專業的質譜生產企業,因此他要把培訓上游企業的工作都做了。有一次他們需要一種絕緣材料,製造商竟做成導電材料,導致測試結果嚴重偏差;質譜儀的零部件需要表面非常光滑,有1/10頭髮絲細的劃痕都不行,但廠商屢屢發生“劃痕事故”……周振自嘲,自己辦的是“企業+學校+研究院”,兼顧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全鏈條環節。

此外,禾信儀器還在籌辦中國的質譜博物館。“將中國質譜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歷程保留下來,希望更多人能瞭解質譜,關心技術發展,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各界關注,促進行業的進步。”高偉說。

“任何一個高科技產品從立項到研發,到最後產出,它的週期都是5年、10年計的,而中國的投資環境或者經商環境一般都強調互聯網的短平快。”高偉告訴澎湃新聞,作爲製造型高投入、產出週期又長的企業,最希望的是政府能夠對研發有所支持,高科技、長週期的研發需要國家支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