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在香港招商局大廈23層望出去,視野開闊。

維多利亞港輪船如織,從澳門碼頭歷時15分鐘飛至上環的通勤直升機一掠而過,螺旋槳聲音透過玻璃幕牆傳進安靜的辦公大樓,這是香港繁榮景象的一角縮影。

離正式採訪還有一段充裕的準備時間,我們得以抽空欣賞窗外城市風光。

要約查懋成見上一面很難,不過向來低調行事的他,現在也逐漸出現在鎂光燈前。

迎上了改革開放40週年,父輩的故事,集團的歷史被重新廣泛提起,令他心生自豪的同時,產生了向外界講述的動力。

査先生

査懋成扭開門把,悄然步入會議室。

現年69歲的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來得精神,身穿一件細條紋白襯衫,搭配西裝褲襪,袖口挽起來露出了一隻卡西歐g-shock手錶,不是一副標準的商界巨頭形象。

他確實不需要用華服來彰顯身份地位。査懋成是巨族浙江海寧查氏的後人,他是香港興業國際的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操持着公司的日常經營與發展,集團最重要的項目(如愉景灣、興業太古匯)均由他一手推動。

查懋成亦從不以世家子弟自居,直言愉景灣是父親的心血結晶。他也表示特別感恩父親讓他有機會接觸優質教育資源。據瞭解,查懋成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後,又攻讀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是人們眼中典型的留學回港的精英羣體中一員,東西方文化在他身上碰撞交融。

喝英式紅茶、對於某些專業性強的詞彙需要用英文來思考並回答;但也有着受過傳統儒家思想深刻影響的痕跡,崇拜祖先、講究慎終追遠、擁有很強的家族觀念……

查懋成挑了一個與我們相鄰的位置坐下,幾乎就像坐在酒吧櫃檯旁交頭接耳的老友一般。就以往採訪中國企業家的經驗來看,這似乎離得有點太近了,但對他來說是一個舒適的距離。

我們注意到他今天的衣着不如以往接受採訪時那般正規,便打趣到:“你看上去跟照片上有點不同。”

“更英俊一些嗎?”流利的國語有些令人驚訝,這在多數香港商業人士開始努力學習並適應普通話的今天,亦不常見。

查懋成哈哈大笑,對話就此開始。

愉景灣

首先談到的話題是愉景灣,這個項目最初系由查懋成父親查濟民爲免香港土地落入俄羅斯買家手中而買下,佔地面積650公頃,截至目前儘管已開發近40年,仍有大量土儲,是香港興業國際的“家底”。

愉景灣1979年啓動前期平整地基,並以歐洲式低密度豪宅爲藍本建造第一期住宅,隨後陸續開發風格多變的多期高低密度住宅、商場和酒店,以其開山劈石的愚公移山精神爲人們稱道,並以其前瞻性的規劃和設計被業界視爲標杆。

1989年,查懋成加入剛剛重組完成的香港興業國際,並接替哥哥查懋聲掌舵愉景灣項目發展至今。

他最得意的作品,要數愉景灣第7,8,9,11及12期以南歐風情的低密度豪宅區,以及那座有着陡峭的尖屋頂,高大落地窗的白色海濱教堂。

“它們都來源於我從旅行中獲得的靈感。”查懋成與他的興趣愛好——旅行與攝影,保持着非常緊密的關係:“我在旅行中的感受和思考很多,我都會記下來,這是我獲得靈感和啓發的途徑。”

據瞭解,查懋成在2015年再次到南歐遊歷了包括希臘及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國家,參觀了雅典帕特農神廟及多個地方的教堂等建築。回程後,他在當年公司刊發的月曆上,貼上在旅途中所攝照片,並表示尤其被西西里島的美景、文化及建築所吸引。

看得出查懋成是一個充滿浪漫情懷的人,總是琢磨着要把心中認爲美好的事物分享給他人。“但其實做生意就是做生意的。” 查懋成笑着說,有時候心中的浪漫還是會屈服於現實:“不能拿生意當愛人來看待,要做理性的決定,不能做不理性的、感性的決定。”

他說自己常常跟同事講,不能愛上了自己的項目,賣的就要賣,該發展就要發展。資料顯示,愉景灣目前已發展的總樓面面積大約1000萬平方呎,在發展的住宅樓面面積約27.3萬平方呎。另有接近135萬平方呎正與香港政府磋商補地價問題,已經16年了。

最近,查懋成公開發表意見,直言填海難以應付短期問題,但如果政府儘早批出愉景灣地塊就可即時釋放土地供應,緩解香港居住問題。針對此,公司其實也可以考慮與政府合作公私合營興建港人首置住宅項目。

“這目前仍然是一個初步的想法,還沒有和政府去正式溝通。” 查懋成告訴我們,在不影響愉景灣現有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的大前提下,香港興業國際始終抱有積極開放的態度。

其亦稱,個人不反對進行大面積人工填海,因爲“參考新加坡,考慮到香港的地理條件和限制,人工填海是現階段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案”。

特首林鄭月娥在不久前發佈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上,提出了一個叫“明日大嶼願景”的大嶼山填海計劃。

按照計劃,未來政府將在大嶼山以東、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可規劃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爲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夥。

該計劃一公佈便招致很多反對的聲音,質疑的重點首先來自填海成本預算。有批評稱,填海計劃是捨近求遠舍易取難。因爲除填海之外,香港城區周邊仍有不少目前作高爾夫球場、私人發展商農地、預留予丁屋、棕地發展用途的土地可供選擇。

“覓地和加蓋公營和私營房屋的長、中、短期計劃理應是並行的組合政策,填海解決的的長期問題,所以不存在捨近求遠的說法。”查懋成表態支持大嶼山填海:“你看施政報告也重點說明,填海所得的土地公營資助房屋的比例達70%,這肯定是利民的措施。”

同時,如若填海計劃落實,必然會大幅帶動包括大嶼山在內的香港整體的交通便利程度。愉景灣作爲大嶼山最早的大型綜合社區,“愉景灣的發展,愉景灣的居民和遊客都也將因此受益。”

家與國

香港興業國際是一家傳統家族式企業,我們因此想知道查懋成對“富不過三代”的看法。

“這句話是我的動力,激勵我要做到更好,超越已經取得的成績。”十分官方的回答。他亦坦承,管理和經營家族企業的壓力相比一般企業更大,但家族企業也有它的優勢。

一般而言,家族企業所有者會受到家庭責任感和自我實現的雙重動機驅動,激勵模式是自發而且高效的,“所以職業管理和家族事業真的不一樣。如果我是打工的,就無所謂,做到八成已經很好了。而我們需要很花時間、很花精神努力把事情做好,對所有的項目都要很上心。”

另一方面,查懋成父親查濟民是著名的紡織業愛國實業家。其於1947年舉家赴港,事業有成後對國家有十分重大的貢獻。

創辦科研基金、傾力社會公職、鍾情慈善事業……從家族傳承到家國情懷,查濟民在自己身上施加了更多責任,而這些責任亦由查懋成等一批後代所繼承。

目前,查懋成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的信託人委員會委員,以及桑麻基金受託人,是香港貿易發展局港日經濟合作委員會和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主席,之前他也曾被委任建設、科技、商貿、社會公益和藝術等領域的公職。

談到父親,查懋成告訴了我們一則有關“查公館”的軼事。

這棟位於興業太古匯內的百年古蹟,原爲上世紀20年代上海巨賈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舊宅,1937年改爲民立中學校舍。經過香港興業國際多年保育修葺,重燃新生後被命名爲“查公館”。

“它是爲了紀念父親的愛國精神和傳奇奮鬥一生,以此勉勵年青一代擇善固執、不怕艱辛。”査懋成說。

但他亦透露,公司曾經與改造合作方發生過矛盾:“當初改造查公館,一打開門,我就發現建築的一些木頭已經被白螞蟻蛀掉了,發黴的太多。”

“他們居然說這個木頭不能換,更不能拆。我說,這樣下去再過10年這個房子要塌掉。” 查懋成說至今想起來仍然有些氣憤:“爭了好久,我說停下來不做,要批准換木頭再開工,因此耽誤了好多個月工期。”

爲何如此執着?查懋成解釋:“尊人重土嘛。這幢建築已經100年了,我要再讓它屹立100年,我纔對得起100年前的人。如果再過5年就塌掉了,我擔當不起。”

這是一種複雜的使命感:爲實現個人價值,爲家族榮光,亦爲社會責任。

從2002年拿地到2017年年末完全開業,查懋成爲興業太古匯下了很大功夫。但他告訴我們,目前項目在回報方面與投入相比仍有距離。

“本來應該3-5年就能把這個項目造起來,但是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延遲到現在,因此成本高上來了。所以現在一開始的時候,儘管我們的入駐率已達到96%、租金均價都十分理想,但收益方面仍然需要時間的積累。”

“而現在經濟大環境不穩(比如中美貿易衝突),每個市場參與者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查懋成突然指了指腰部:“不過中國人有一個優勢,我們克勤克儉,能喫苦,遇到困難時還可以勒緊褲腰帶。”

查懋成說,自己雖然在香港出生、長大,但仍知道什麼叫苦日子:“小時候每個週末,我們的指定活動就是去店裏買鐵罐裝的豬油、糖等等各種喫的,還有買很多布,很多毛巾,還有一袋一袋的米。”

“因爲家鄉還有很多親戚,我們就把這些東西寄回去,每一週要寄很多。”

斜陽透進來,採訪接近尾聲,按流程要開始爲今天的主角拍幾張定照。至於拍什麼內容,攝影師把決定權讓給查懋成。

“到走廊上的大地圖,我指着愉景灣的位置拍一張吧。”

“沒問題。”

愉景灣始終是代表查懋成心中最完美理念的項目,依山傍水、永久地權、貫徹綠色可持續理念、大量可供後續開發的土地資源,是一塊可以留傳後代的瑰寶。

以下爲觀點地產新媒體對香港興業國際副主席、董事總經理查懋成先生的採訪實錄:

觀點地產新媒體: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近期發表了上任以來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報告內提出了“明日大嶼願景”、發展新界棕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以及活化工廈等的土地供應政策,您認爲能短期內實際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嗎?

查懋成:住房問題是香港市民最關注的民生問題,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幾項土地供應政策兼顧了長、中、短期的利益,是同步進行並滿足不同階段土地需求的組合計劃。

如果大家對短期的期望是有即時效果,這是不現實的,任意一項單獨的政策都難以在短期內徹底解決香港目前的住房問題。

但是短期有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及活化工廈,中期則有賴發展新界棕地,相信這些措施能夠在中短期內相對緩解、減輕香港目前的住房緊張情況。

觀點地產新媒體:關於“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公司旗下的愉景灣項目是否會因該計劃的落實而得益?

查懋成:我認爲看問題應該有全局觀和長遠目光,“明日大嶼”是政府針對香港長遠土地供應狀況而提出的一個大膽的願景和計劃,它與全體香港人的利益都息息相關,從長遠來看,每一位香港人都將從中受益。

施政報告也重點說明,填海所得的土地公營資助房屋的比例達70%,這肯定是利民的措施。

愉景灣是大嶼山最早的大型綜合社區,香港興業國際也是大嶼山地區最早期的開發商之一。如若填海計劃落實,必然會大幅帶動包括大嶼山在內的香港整體的交通便利程度,香港作爲亞洲國際都會,肯定會因此受益。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是否支持香港進行大面積人工填海?因爲有聲音批評,填海是捨近求遠的計劃?

查懋成:我們能夠理解批評的聲音,但考慮到香港的地理條件和限制,人工填海是現階段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案。

長、中、短期計劃是並行的組合政策,包括覓地和加蓋公營房屋,整個項目耗時起碼要20-30年,預計首階段住宅單位要在2032年才入夥,因此不存在捨近求遠的問題。

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政府揹負了來自各界的巨大壓力,我們應當從全局和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支持朝着將香港打造爲智慧和環保城市所做的努力。

觀點地產新媒體:今年8月,您曾說過,就中短期土地供應,愉景灣公私營合作發展可以是一個選項。目前這個計劃是否已經同香港政府溝通過?若計劃通過,您認爲愉景灣可以提供多少平方呎面積以興建“上車盤”?

查懋成:這仍然是一個初步的想法,尚未與政府正式溝通,但我們始終對與政府合作抱有積極開放的態度,在不影響愉景灣現有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的大前提下,我們會考慮對外合作的可能性。

作爲企業,我們願意予以配合,但公私合營更多取決於政府的意向、整體城市長遠規劃,並非是我們單方面能夠設想和決定的問題。

觀點地產新媒體:愉景灣多年來一直被看作是“特色小鎮”項目的典範,查先生對此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的?特別是究竟要如何去長久地開發一個擁有衆多業態的大型項目?

查懋成:愉景灣早在40年前開發伊始,就確定了項目的定位——高品質的環保綜合住宅區,在這40年中,我們一直都將這個定位銘記於心,從未改變。開山劈石不易,在之後堅持初心更非易事,但看到現在愉景灣的建設成果,我們認爲過程中付出的努力都十分值得。

對於每一個項目,我們都秉持“止於至善”的態度,注重長遠價值,對工程質量精益求精。因此,愉景灣每開發一期,我們都做全盤的考量和規劃,顧全大局,確保不同時期的建築能充分配合原有的自然、生態、建築環境,使之融爲一體。

另外,因爲我們持有愉景灣的開發權,在規劃和控制開發節奏上面具有較多的主動權,因此我們可以靈活的做出調整,配合時代需求,做到與時俱進,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加入創新元素,使項目可持續發展。通過持續開發,爲社區提供最合適的住宅、配套設施及環境,打造成最適宜居住、生活的特色小鎮。

觀點地產新媒體:目前看到,很多國內的發展商都在香港周邊城市大力佈局,期望受惠於“一小時生活圈”,未來有更多香港人能夠去當地居住。但在您看來,香港年輕人北移大灣區,遇到的問題會是什麼?

查懋成:心態是一切問題的起點,如果態度正確,那麼一切問題都是可能解決的。

我認爲香港年輕人只要願意,以開放的胸襟和前瞻的眼光真正走近大灣區和內地其它地區,一定能夠得到有益的收穫。

我也希望更多的香港年輕人能夠摒棄排斥和抗拒心理,走出習以爲常的舒適區(comfort zone),積極迎接時代賦予的無限機會和可能性。

觀點地產新媒體:近期越來越多消息指出,香港的超低息年代正在結束,未來會步入逐步加息期,您怎樣看加息對香港樓市的影響?

查懋成:利率對樓市固然會帶來重大影響,但背後的市場心理因素同樣會帶來市場動盪。

大家都意識到超低息年代不可能一直持續,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利息正常化的時間點上,尚幸加息步伐相對緩慢和溫和,再加上市場對此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也早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這個變化。

我們認爲單是利息正常化對市場在心理上的影響將大於實際對樓市的影響,香港樓市或市民應不會以激進的方式去應對。

觀點地產新媒體:有觀點指出,中美貿易衝突令人相當憂慮,是目前香港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您是否同意這個觀點?在您看來,貿易衝突目前對香港樓市造成了什麼影響?

查懋成: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大經濟體,兩國在貿易上的任何動向都將對全球帶來巨大影響,何況是貿易衝突,肯定會在全球範圍內引發衝擊。

香港與中國內地和美國在各方面的聯繫都十分緊密,中美的貿易衝突必然會爲香港帶來不確定性。

作爲企業,我們希望看到美方通過理性溝通使中美貿易向積極和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也要有心理準備,兩國貿易衝突可能是持久戰,大家也要有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部署。

在此形勢下,市場心理預期和決策都將受到影響,而樓市也將因此出現升勢放緩的可能。如果能夠理性應對樓價出現回調的可能性,相信對整體經濟和社會都有穩定作用。

作爲地產開發商,我個人也認同香港的樓價確實有點偏高了,年輕上班族置業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樓價若能保持平穩,將能夠更正面地滿足市民置業的剛需,而不是越買越小、越遠、越貴。

我們在國內的項目可能或多或少受貿易衝突影響,最明顯的是消費意願的打擊,這讓我們也調低了對興業太古匯購物中心部分的回報預期,當然這也有網購一部分的影響。

我們計劃在3-5年就能把這個項目造起來,但是因爲很多外在因素延遲到現在,進度拖慢了很多。所以現在一開始的時候,儘管我們的入駐率達到了96%,租金均價十分理想,但整體回報仍需時間,貿易戰打起來,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而我們對興業太古匯的策略也早已調整爲長期投資的健康心態。

貿易戰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困難是有的,但是中國人有一個優勢,我們克勤克儉,能喫苦,困難時期還可以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我是在香港出生、長大。小時候每個週末的時候,指定活動就是去店裏買鐵罐裝的豬油、糖等等各種喫的東西,還有買很多布,還有很多毛巾,還有一袋一袋的米,一些乾糧,乾的麪條。因爲我們家鄉還有很多的親戚,我們就把這些東西寄回去,每一週寄很多。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之前說過未來會繼續積極拓展內地業務,尤其長三角一帶。目前是否有具體的計劃?會考慮全資擁有項目,還是像之前一樣通過合作開發?

查懋成:香港興業國際在內地擁有多個項目,除了長三角一帶的商業和住宅項目,我們在華北的天津還擁有合資的商業項目“津匯廣場”。

未來在項目投資上,商業項目我們會繼續傾向於合作開發,以發揮協同和強強聯手的優勢;而住宅項目,我們仍偏向全資持有,以確保對項目質量的高標準把控,確保香港興業國際出品的住宅都是高品質的精品。

觀點地產新媒體:除長三角外,您認爲目前炙手可熱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津冀地區的商業潛力如何?未來會考慮在這些地方發展商業項目嗎?您如何看中國內地的商業氛圍?

查懋成: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等新興經濟區的商業潛力無限,充滿機遇。相較於其它地區,這些經濟新區沒有太大的歷史包袱,限制也較少,更利於發揮區位優勢,後發先達,直接運用經過證實的經驗,很多先進做法都可以一步到位。

目前,香港興業國際對於內地市場的戰略部署依然是“深耕長三角、輻射全中國”,我們將繼續在長三角地區穩步發展業務,堅持“貴精不貴多”,認真打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項目。當然如果其他地區有非常適合的機會,我們也會考慮。

談到商業氛圍,中國內地的消費者日趨理性,從而帶動市場也趨於理性。內地的市場廣大,充滿活力,各類消費羣體有着鮮明的消費需求,這些對港資企業來說都有極大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同質化的產品將會很快被淘汰,這樣的壓力也促使地產商爲市場提供更高品質、個性化、創新的產品和體驗。

觀點地產新媒體:今年以來,看到很多港資開發商都減少在內地的拿地,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香港興業是否有留意國內的土地市場?

查懋成:其實不單只是港資,現在同業們普遍都呈現謹慎的態度,並且來自政府放出的地塊也不多。

除了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我們也能看到市場上供求趨於理性,這也使得大家在拿地的時候都更加謹慎。

對於國內的土地市場,我們將繼續會密切留意行業動向和消費需求。

觀點地產新媒體:在近年來火熱的新零售和智慧商業方面,香港興業在旗下的一些商業項目內是否有相關佈局?公司對於這種新的商業形態前景是如何判斷的?

查懋成:在新零售和智慧商業方面,我們一直都有關注。香港興業國際旗下在不同的市場都有商業項目,除了在上海的旗艦項目興業太古匯外,我們在天津還有津匯廣場,在香港有中染大廈和八咪半商場,以及愉景灣的愉景廣場、愉景北廣場等。在這些商業項目中,我們已經將新零售和智慧商業的思維融入到實際的運營當中。

觀點地產新媒體:興業國際除作爲一個地產開發商外,還是一個“醫療王國”,旗下在香港、澳門、菲律賓都有佈局醫療保健服務項目,公司未來是否有意向涉足內地的醫療健康、養生養老地產業務?

查懋成:醫療健康和養老地產業務我們一直都在關注。今天,老齡化在內地和香港都已經迫在眉睫。

正是預見到這個問題,我們在二十年前已經開始部署醫療保健業務,現在在香港、澳門、菲律賓我們的醫療保健業務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比如,在香港我們擁有全港最大的連鎖牙科診所品牌,在菲律賓也擁有多元化的門診中心。

對於內地醫療健康行業市場,我們也期望針對港資能有更開放和靈活的准入機制,期待時機成熟時,我們也能將香港高品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引入內地市場。

觀點地產新媒體:查先生平常閒下來的時候,一般都怎麼放鬆?您是一個攝影好手,在這方面您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嗎?除了攝影外還有什麼興趣愛好?

查懋成:我熱愛旅遊和攝影,旅遊除了是一種放鬆的方式,也是獲得靈感和啓發的途徑。我在旅行中的感受和思考很多都融入到了企業的管理和運營中,愉景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愉景灣的南歐風情和白色海濱禮堂都是我從旅行中獲得的靈感。

旅途中拍攝下風景和見聞是我感受世界和記錄世界的方式,我熱愛大自然,熱愛具有生命力的事物,它們都帶給我正能量,給我積極的思考,帶給我關於生活和企業管理的寶貴啓示。

除了出去看大千世界,我也熱愛音樂和藝術,現在也十分珍惜和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天倫之樂是最樸實的幸福。

觀點地產新媒體:多年以來,您一直擔任香港藝術節執行委員會的主席。同時,您十分熱愛表演藝術,這些興趣愛好的對您個人的幫助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查懋成:多年來,我被委任不同的公職,涉及國家建設、科技、商貿、社會公益和藝術等領域。其中,香港藝術節執行委員會主席一職讓我能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層面的人士,尤其是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我很榮幸能夠爲推動香港的藝術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在企業管理上,這些公職爲我帶來了更廣闊的視角,啓發我從不同角度發現、解決問題。亦使我具有創新精神,敢於“不同凡想”。

觀點地產新媒體:在行業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能否做一個自我評價?在這些年的生涯中,您認爲自己做的最成功的決定是什麼?最遺憾的事情又是哪一件?

查懋成:管理和經營家族企業的壓力相比一般企業更大。對於家族企業,外界總會有“富不過三代”的論斷,但這也成爲我的動力,讓我一直想做到更好,超越已經取得的成績。

接手企業30年來,我對於每個項目都無愧於心,真正以我們的企業使命和價值觀來要求自己,爲用戶“創造品味生活”(We Create a Lifestyle)。在履行企業管理的責任的同時,我也儘可能地爲社會貢獻力量,承擔一個企業家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

運營企業,每一個決策都十分關鍵,是每個正確的決策才帶來現在的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我和我的團隊始終堅持不忘初心、不負使命。

每當我“三省吾身”的時候,經常對一些方案沒有做到更好而感到遺憾,這也是貫穿香港興業國際集團的價值觀,因爲我們追求“止於至善”,總會去追求更高、更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