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慘遭燒燬,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當中,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件事情。在十幾天的劫掠與焚燒當中,多數的建築物化爲灰燼,然而“火燒圓明園”成爲歷史的一件公案。 相較於第二次火燒圓明園,很多學者對於第一次火燒圓明園很多問題都認知不足,有些人甚至將兩次火燒事件混爲一談,忽略或者錯誤理解了一些具體問題。 英法聯軍進軍圓明園的理由 英法聯軍進軍圓明園是蓄意所爲,還是軍事行動中,追擊到了圓明園,這是理解火燒圓明園的一個基本前提。然而從《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中詳細記錄了英法聯軍之所以進軍圓明園的緣由。 1860年9月21日,英法聯軍同清軍在八里橋一役後,因爲糧草不足,於是被迫休整了十幾天,於是在10月3日再次向北京進發。在此之前,英國統帥格蘭特向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諮詢了北京的具體地理形勢,據伊格納提耶夫所描述,北京四周有很多荒地和樹林,三面有壕溝,北面壕溝比較幹,而且地面也比較開闊,最適合屯兵。 之後英法聯軍還從伊格納提耶夫那獲得了一幅北京的地圖,這幅地圖成爲他們主要的行軍路線圖。

10月6日,在行軍的途中,前面偵查的騎兵團報告說,發現了一支龐大的清軍騎兵,這支騎兵隊伍撤離到北京城西圓明園附近的村莊裏。 基於以上情報,英法聯軍決定先消滅這支部隊,並抓獲咸豐皇帝和清朝的主要大臣,摧毀清朝的有效抵抗力量,之後再向北京城外駐紮。

之後英法聯軍在本地百姓的指引下,向圓明園進發。這一點記錄和清朝的奏章記錄是一致的。恭親王奕訴在10月10日奏摺當中,記錄了僧格林沁、瑞麟等率領的清軍退守到圓明園的信息。 雖然英法聯軍手握一份北京地圖,但是對北京城北的一帶樹木衆多,而且道路狹窄,一時間辨認不清去圓明園的道路,並在樹林當中耽擱很長時間。 因爲天氣炎熱,日軍飢渴難耐,後來在圓明園附近找到一個大池塘,於是在圓明園附近安營紮寨。之後聯軍派海軍步兵前去偵查,遭到圓明園技勇太監的攻擊,法軍隨後回擊,導致3名太監死亡。 爲了防止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生意外,晚上聯軍並沒有任何軍事行動。當天晚上,在宿營的地方升起篝火,並且在第二天凌晨發射了21發炮彈,目的是讓騎兵獲得他們的位置。 所以10月7日中午時分,英法聯軍才進入圓明園。也就是說10月6日的火燒圓明園,極有可能是一個誤會。在《庚申英夷入寇大變紀略》中記載,“廿二日,夷人領馬隊闖人海淀……放火將園門燒燬,樹木朝房,皆成灰燼”。 極有可能是當天晚上看到聯軍的篝火,誤認爲是聯軍進攻,結果導致園附近居民四處逃散。6日的火災的說法,本身帶有很強的猜測性,並沒有足夠的證據。

火是誰放的? 10月17日,法國法使葛羅致函恭親王奕訴,其中談及第一次火燒圓明園的事情時候說:“圓明園之被焚掠,乃中國土匪所爲,非聯軍之所爲也。” 實際上這是英法聯軍在爲自己的罪行開脫,因爲在英法聯軍旅行箱以及隨身物品當中,發現了大量的圓明園的物品。那麼火是誰放的呢?

在《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中記載,當時英國《泰晤士報》一名記者波爾比的屍體曾經被扔到圓明園附近的一所房子裏,然後被野豬喫掉,英國士兵燒燬了這所房子,隨後火勢蔓延到圓明園,並將個別宮殿燒燬。 其實真正的燒燬行動是10月7日,聯軍的苦力以及海淀區的百姓,手持稻草翻入圓明園,並四處點火,而且趁火打劫。也就是說最早的火是英軍放的,但是第二日燒燬圓明園的火卻是附近百姓放的。

10月11日,大學士瑞麟札文調集了圓明園八旗等對附近的土匪進行清剿。隨後繳獲鑲寶石翡翠梳、永殉恭進玉如意等皇宮用品,而且在隨後的調查當中,發現京城當中商人,擁有大量珍品。

也就是說在第一次火燒圓明園中,中國的一些土匪、百姓及八旗官兵都參與了搶劫。在清軍隨後的追繳當中,大量的物品被追回,也從側面印證了,火燒圓明園是一次多元構成的搶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