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好规划网”公众号,只提供最前沿的理财知识,关注即可习得新技能~~

  

  如题,今年双十一,我遇到了非常多的“骗子”。

  TA们不是别人,就是我的亲朋好友。

  双十一前说好今年啥都不买,结果当晚凌晨一两点还在讨论红包和拼单,就像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

  今年双11的数据挺惊人的,天猫自己也开心到溢于言表↓

  据官方统计,双十一当日天猫全天成交额为2135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去年的1682亿元人民币,创下了近27%的增长率,这都是喊着要消费降级的你们参与的两千亿大case。

  近两年来,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口水战就没消停过。有人说,双十一销量这么高,何来降级?还有人说,蜂拥去双十一会场贪小便宜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消费降级。

  想闹明白这个问题,先得来说说什么是消费升级,什么又是消费降级。

  2

  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看,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把这个理论套用到消费上,笼统来说就是:

  低层次的消费是为了满足吃饱穿暖这类基本的生存需求;

  中等层次的消费是为了获得情感、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或羡慕;

  而高层次的消费是为了自我实现,获得自己从心底里最纯粹、真正的快乐,比如发哥夫妇的捐款。

  反观自己,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呢?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待在中等层次,只是虽然同出中层,也有高低之分。

  购买力和所处收入阶层不同,导致满足感的“价格”不同,比如都是买个包,有人觉得LV才能让自己开心,有人就觉得买个MK就能乐上一个月了。不管怎么说,纵向来看,和十几二十年前大家还在提个菜篮子背个帆布包的年代比,你们的消费的确是升级了。

  那么,咱们现在谈论“消费降级”究竟在谈什么?

  很狭义,大多是当年买LV不眨眼的那群人,现在掂量掂量之后,还是觉得舍不得,转而去买一些更实用的东西了,或是觉得还是把钱省下来比较好。

  这是消费降级吗?规划君倒觉得不是,这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升级

  一直以来,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花钱多、敢消费奢侈品是一种“消费升级”的表现,反之,消费精打细算、不舍得消费就是一种“降级”的现象。

  但是,如果单从消费能力上看,很多人不是买不起奢品,只是因为花销和得到的满足感不匹配,而选择放弃。相比买个包,还不如给爸妈买个按摩椅呢,这是一种消费理性化、务实化的趋势,当年好面子的那群8090后,长大了。

  这并不是规划君空口胡诌,咱们拿数据说话↓

  据阿里大数据统计,在消费品种方面,过去的五年间,服饰鞋包的占比正在下降,医药健康、家装家饰、美容护理、书籍音像和3C数码的比例则在逐年攀升。

  3

  近几年,网购已经明显出现了由“面子”向“里子”转变的趋势。很多人越来越觉得在网上买衣服麻烦,“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差别太大,为了那仨瓜俩枣的优惠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去商场跑一趟。喊着“佛系”、“枸杞保温杯”的8090后,如今更愿意为健康、家庭或是一些新奇的智能产品掏钱。

  不仅如此,即使是日用品,也走向了“去品牌化”的阶段,大家对性价比的关注度,已经远高于奢侈品牌加持带来的面子快感。拿今年天猫双11中美妆类和箱包类的销量数据来说↓

  百雀羚这类老牌国货高于国际一线品牌兰蔻、雅诗兰黛,90分行李箱也以自己高性价比的绝对优势,战胜了曾经的“高富帅”标配新秀丽。

  所以,拍脑门说“消费降级”显然是片面的,某种程度上看,狭义的“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并不是有你没我的关系,两者其实既对立又统一,与其纠结是升是降,不如说消费正在日趋“成熟”

  当然,无论你买的东西是便宜还是贵,买了没必要的,或是一不小心囤多了,都是“败家”。

  精打细算不能仅停留在对单个商品的性价比衡量,更应该是对你自己整体收支的平衡。购物本无罪,想买也别含糊,只要你能保证家庭充裕的现金流和结余率就行。

  毕竟,过完双十一,还有双十二、圣诞、元旦和新年,总有一个节(劫)在等你~

  欢迎关注“好规划网”,只提供最前沿的理财知识,关注即可习得新技能~~

  点击菜单栏“开始规划-我要做规划”即可免费制定资产配置方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