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息县“四大振兴”工程利民生

息县地处中原腹地南侧、千里淮河上游,古老精深的农耕文化与绵绵细密的淮水文明于此交相辉映。近两百万亩的“中原黑土地”长久凝聚着“息壤”的神力。从商息古国延续至今,“息”就是这片土地的名字。历数三千多年,不易其名、不改其治,被史学界誉为“中华第一古县”。

为实现这方厚重土地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县县委、县政府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把民之所向作为施政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实施教育、交通、卫生、文化四大振兴工程,办好人民群众期盼的实事要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爱民心声千古流传。的确,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教育振兴泽万代

11月6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的校园内,书声琅琅,崭新的一期教学楼在秋日的暖阳下熠熠生辉。这座举全县之力、凝全县之志规划建设的全日制公办学校,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从建设到招生仅用150天的息县速度。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是息县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的现代化寄宿式学校,完全建成后占地面积1116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数字化多媒体、录直播互动教室、创客教室等一流的现代化硬件基础设施与国内同步接轨。学校采用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模式,依托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打造小班化教学,现已招收初中毕业生3232人,引进重点院校毕业优质教师180多人。

这是新时代息县教育大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息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工程,积极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氛围。

“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人才,人才的差距在教育,凡是重视教育的地方,发展的前景就会令人向往。”县委书记金平在息县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掷地有声。

两年前,息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教育振兴作为全县“四大振兴工程”之首。这种决心体现在息县近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上: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新征建设用地2300多亩、投入资金近19亿元、改扩建中小学校316所,新建县八小、九小、十小等7所城区学校。今年,息县又有6所城区学校及3所乡镇中心校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前全部竣工。全县教育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除了基础投入,息县教育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今年以来,县财政拨款2亿多元,为全县317所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校园校舍、改善校容校貌,为156所义务教育学校购置教育仪器设备,为123所义务教育学校购置图书。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见证了息县大力发展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兴国必先强师,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满足全县教育需求,息县每年的教师招聘数量始终位居全市前列,近五年累计招聘教师接近3000人,更大胆提出“校际结对、教师互派”工作思路,每年按照10%的比例,引导教师队伍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偏远学校流动,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公平。

大投入带来大变化,大发展带来大提升。教育振兴工程的大力实施,教育改革的大刀阔斧,促进了全县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全县中招成绩总分600分以上人数实现从0人到132人的飞跃,高招本科过线率逐年提升,一本进线人数由2013年的370人增加到今年的528人,展现了息县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回应了百万群众渴望教育强县的殷切期待。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也是未来。”在这块千年富庶的土地上,息县教育正迎来一个姹紫嫣红、花香四溢的春天。

打赢交通翻身仗

“进了息县坡,道路像鸡窝,搓板路坑牛能卧,小坑还没大坑多”。多年来,交通一直是“息县人难以言说的痛”。为补齐短板,近年来,息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群,大打交通翻身仗。该县抓住省交通运输厅对口帮扶的难得机遇,编制了《息县“十三五”交通运输脱贫攻坚规划》,制订了《息县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息县2016年-2018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积极谋划项目,深入发动群众,全力克难攻坚,一大批交通项目加快建设、落地生根。息县一跃成为全市公路建设发展最快、地方自筹建设资金最多的县区之一。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公路、通客车、通邮政”的目标,全县公路路肩培护环境整治完成了3580公里,农村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显著改善,息县交通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58岁的刘志永是曹黄林镇刘寨村的一位村民,他告诉记者:“原来我们的花生、水稻等农副产品拉不出去,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现在随时一个电话收购的就开车过来拉走了,一个电话化肥、种子就开车送过来了。”

息县人正铆足劲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交通佳绩:

高速公路建设引人瞩目。建成通车大广、淮息2条高速公路76.02公里,在建息邢高速公路27.1公里,即将开工建设安罗高速公路5.35公里。待息邢高速、上罗高速建成后,将与大广高速、淮息高速构建起贯通息县东西和南北的高速公路网络;

国省干线改造成绩斐然。S336、SS37改造工程均已完成,G230息县段改扩建项目即将实施,建成后,将形成以G106、G230、S337、S336线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

农村公路建管养连创佳绩。建设“扶贫路”、连通“产业路”、实施“民心路”,畅通交通“微循环”,23个乡镇(办事处)全部通沥青(水泥)路,348个行政村通硬化路;高标准实施农村公路路肩培护、绿化,畅通了农村出行,提高了交通安全;实现了“三无一眼净”,美化了人居环境。

村民乐享文化福利

交通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全县共完成交通项目建设投资18.86亿元,修建通村通组道路近2000公里,培护路肩3580公里。农村公路通畅,极大改变了广大农村交通出行条件,一大批民生工程加快了精准扶贫,城乡运输市场的活跃,成为农民奔小康的有力推手。

人背马驮已成故事,偏远乡镇到省城也能半日可达。时空在缩短,生命在延长,息县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快捷,人民群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倾力织就“健康网”

“患者在县医院做手术的主刀医生是国内知名专家”“千余元治疗白血病”“贫困户住院‘零押金’,配‘家庭医生’”……近年来,在息县,更多的医改措施让广大群众感觉幸福来得如此之多,“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早已深入人心,创新医改与健康扶贫的“息县现象”时常见诸媒体,广受好评,其综合支付制度改革及协作医疗的成功经验,被世卫组织赞誉为中国农村卫生界的“小岗村”模式,成为河南省医改示范县。

息县人民医院

为解决“看病贵”问题,息县推行新农合综合支付制度改革,群众看病可以先报销后付费,同时还避免了过度医疗。全县纳入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种,从2011年的34个扩大到如今的420个,县、乡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的覆盖率分别达到78.22%和98.5%,基本涵盖了常见病、多发病。

为方便群众、节省医疗资源和医保基金,近两年,息县还开创了门诊临床路径,对一些不需要住院治疗的疾病,门诊治疗亦可享受报销政策,开全市临床路径之先河。

医疗工作者为康乐敬老院老人义诊

“5+3”健康扶贫保障网是息县健康扶贫扶到边、扶到底的创新和举措,“5”就是包括家庭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民政救助和“信阳市第五道医疗保障线”在内的5项保障。在此基础上,息县又探索出台了提高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开展免费健康签约、强化政府兜底保障等“3”项政策措施。

“县里就有好医生,看病何须赴京城。”息县的“医联体”“医共体”让乡亲们对此感触颇深。

“医联体”就是县级医院对上与市级以上三甲医院的联合协作。近年来,息县人民医院、息县第二人民医院分别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北京阜外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

“医联体”给息县培育出了众多特色优势专科,使群众享受到了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如今,息县人民医院成为信阳市唯一一家二甲医院,息县第二人民医院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在公疗医院基础上发展壮大的二级综合医院。

“医共体”就是县级医院对下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资源整合。息县以县人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为龙头,以20个乡镇卫生院为龙身,以300多个村卫生室为龙尾,建立起了两大医共体。

医共体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云心电、云影像的诊断,医疗机构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共有,探索出了一个“让患者少跑路、让信息多传输”,医疗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新模式,逐步实现全县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息县医改结出的硕果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但医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文化振兴塑名城

“息土生万物,一息三千年。”在息县,一砖一瓦都有“文化烙印”,一景一园都有“文化故事”,一街一巷都有“文化底蕴”。近年来,息县立足厚重的地域文化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振兴工程,逐步叫响了“中华第一县”的文化品牌,为建设美好息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濮怀风情“专场演出现场”

没有历史积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没有现实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为深入挖掘和提炼淮河文化、古县文化、根亲文化内涵精华,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现实内涵,不断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息县完成息夫人文化园、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布展并对外开放,规划建设李若星文化园等;做好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等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叫响“中华第一县”文化品牌。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在城市发展上,该县专门制定了“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产业”等专项行动计划。通过新的联接、重组和融合,激活“中华第一古县”沉睡的文化基因,让息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项目、转化成产业、转化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中,息县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文化设施全民共享原则,把人民满意、群众喜爱作为衡量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准,将文化元素全面有机融入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全领域。记者了解到,该县最新调整中心城区规划五大功能组团,其中:淮河以北为谯楼古城组团、滨水新城组团和生态厨房组团;淮河以南为濮公山风景区组团;淮河以西为息国故城文化组团。在规划的调控下,注重森林、文化、滨水等元素批量融合和运用,舒适与便捷相得益彰,让古典与现代融合共存,波光与水色相互映衬,息县作为“滨水宜居城市”将更加名副其实。

阡陌间绿浪轻涌,花果飘香入鼻息。息县还把保护传统文化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乡村,依托庞湾村原始地理风貌打造成特色古村落;依托淮河岸边冲积而成的月儿湾村,打造了稻田漂流、沙滩娱乐等美丽休闲乡村,在豫南形成独具特色风景线,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息县将文明和谐的家风家训活动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开展“明家规、严家教、树家风”系列文化活动,引导优良家风家训代代相传。全县先后涌现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李涛,被公安部、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好警嫂”的教师李华,“全国十佳法官”姜辉,以及息州义工、红玫瑰献血志愿服务队等平民英雄和团体。

回首过去,文化底蕴悠久厚重;展望未来,文化自信坚如磐石。一座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富有魅力的文化名城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文/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柳 徐冉

绘就脱贫画卷 携手圆梦小康

——息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以前做梦都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房子,现在梦想成真了!”11月2日,息县小茴店镇张老庄周庄组贫困户周光友站在新房子门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息县项店镇贫困户路田是位聋哑姑娘,如今她也搬进了新房子。她的丈夫曹诗远告诉记者:“路田现在在家门口的帐篷厂上班,一个月工资两千多。我在工地一天也可以挣200多块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周光友、路田的故事只是息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

时下,息县的山川田野间,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息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瞄准目标,克难攻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7年年底,息县已退出贫困村72个,脱贫13142户5368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97%。

党建: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新上任的第一书记有干劲儿!”“何书记很有想法,是个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的好书记!”2017年3月,县妇联办公室主任何蕾被派驻到陈棚乡张塘村担任“第一书记”。任职一年来,这个90后“第一书记”用足绣花功夫为张塘村村民带来了别样的幸福生活,也赢得了村民的高度赞扬。

讲解政策

在息县项店镇张庄村村部的墙上,挂着“生态宜居红旗支部”“产业兴旺红旗支部”两面红旗。“为这两面红旗,我们村‘两委’可没少下功夫。”项店镇组织委员、张庄村责任组长门洪欣感慨道:“红旗评选激励机制的形成,充分调动了村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县目前有1000多个基层党组织、2.5万多名党员,如果每个党组织都建强了,息县的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息县县委书记金平在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县委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金平表示,“只有充分调动村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才能建强班子,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带动乡村发展。”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息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

配齐配强基层扶贫队伍。利用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有利契机,配齐配强了村级党组织书记,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借助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按照每村2-3名的标准,全县共发现和物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834名,通过跟班学习、参与中心工作,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

加大资金投入。息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搬迁、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整合项目资金,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有效平台。2017年投入扶贫资金17.05亿元,2018年计划投入扶贫资金30.15亿元,综合用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

健全精准指挥机制。将全县划分为脱贫攻坚四大战区,明确4名县委常委担任战区指挥长,分包乡镇(办事处)县处级干部为副指挥长,县直帮扶单位为战区成员,促进信息共享、政策落实。

调查摸底

完善集中总攻责任体系。研究制定了《息县脱贫退出集中总攻责任体系》《息县脱贫攻坚各专项组工作职责》,明确了从县委书记到帮扶责任人11类责任主体的135项责任;强化专班推动,将专项工作组由10个调整为22个,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时间节点。

创建“五面红旗支部”。息县把创建“五面红旗支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严乡强村育新计划”抓手,在全县农村党组织中开展以争创“产业兴旺红旗支部”“生态宜居红旗支部”“乡风文明红旗支部”“治理有效红旗支部”“生活富裕红旗支部”为主要内容的“五面红旗支部”活动,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村支部每评上一面“红旗”,半年内支部书记工作报酬每月上调600元、村(居)委会主任上调500元、其他村(社区)干部上调300元,真正让干得好的有荣誉、有待遇。

建立脱贫攻坚统领机制。把基层党建、项目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纳入攻坚范围,每月集中观摩1-2项重点工作,不间断对23个乡镇(办事处)和348个村(社区)开展巡回督导,做到问题在现场发现、考核在现场完成、压力在现场传导、工作在现场推进。

建立资金项目防控机制。成立全县涉农资金专项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全县整合涉农资金类项目开展无缝隙、全覆盖式的督查,确保各项扶贫项目精准落地、阳光落地。

从严追究责任。树立失职问责导向,严格执行脱贫攻坚问责追责机制。建立周督查、月观摩、季评比、半年考评和年终考核长效机制,严格评估考核和结果运用,对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综合考评结果“较差”的6个乡镇、8个县直单位,县委常委班子集体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和联系县处级干部,并纳入重点管理,限期2个月内整改到位,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新成效

40岁的陆斌回家乡八里岔乡建设了生态苗圃基地,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苗圃基地种植有紫薇、金叶槐等100多个树种,陆斌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漂亮的花园。

贫困户张士芳是陈棚乡张塘村村民,通过县里“巧媳妇”免费技能培训,她接触到了流苏编织,学会了一门手艺。如今,她又成了村里的编织技能老师,带动了村里30多户贫困户加入流苏编织行列,她希望带动村民用巧手编织脱贫致富梦。

东岳镇杨庄村贫困户杨高辉家有三个孩子上学,父亲体弱多病,一家人生活十分窘迫。在产业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杨高辉成了豫道农业的对口帮扶贫困户,成了厂里的一名产业工人,每月不仅能领到3000元工资,还能享受到每季度1000元的固定分红。家里的3亩多地,也种上公司签约回收的脱毒红薯苗,每年一亩纯收益1800多元。“这样的生活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朴实的杨高辉经常和乡亲们念叨。

情感交融

......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产业扶贫,正是瞄准了“穷根”靶心。近年来,息县紧紧抓住产业脱贫“命脉”,竭力消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催生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真正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立足农业大县实际,息县聚力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突出发展主食主导产业,建立弱筋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机制,通过规划引领、贷款支持、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壮大县产业集聚区内的主食企业,吸引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到企业生产的产前种植养殖、产中生产加工以及产后销售运输等环节,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

实现就业

息县还因地制宜,结合淮南多为缓丘垄岗地带,群众有养牛、养羊、养鱼习惯等特点,通过到户增收项目,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

息县中部沿罗淮公路两侧的孙庙、项店、夏庄等乡镇,多年形成了种植高效林果、特色蔬菜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生态观光园,季节性用工量需求很大,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就业;

息县不断完善“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龙头企业+扶贫基地+贫困户”长效机制,探索产业+金融扶贫模式,创新“风险补偿基金+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金融部门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87亿元,惠及贫困家庭7740户;

息县北部土地肥沃区域,则成了全县的高标准粮田生产区,他们通过大力应用新技术、发展新品种,举办种类农业应用技术培训班,坚持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农药和技术一揽子服务,着力通过高产优质粮油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牵手中原农险建立“保险+就业+扶贫”新模式,理赔资金1823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8277个;

建成投产“多彩田园”示范工程263个,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带动贫困户9968户;

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22个,惠及贫困户880户;

技能培训

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2194人,发放市外务工交通补贴129万元,引导4317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开发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性(服务)岗位9562个;

对持续增收有困难的2958户贫困家庭实施“3+1”增收措施,确保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4000元……

“2018年持续落实到户增收政策,扩大了到户增收项目实施范围,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特色产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造血’能力,实现稳定持续增收。”据息县产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已累计为23个乡镇(办事处)的9108户贫困户发放到户增收项目补贴资金2949.2711万元。”

文化: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夜幕降临,音乐响起,熟悉的旋律回响在项店镇张庄村文化广场,伴着节奏,跳着广场舞,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更乐呵了。

乔迁新居

漫步息县夏庄镇街村,远远就能听到村里的广播声。村民一边做着手里的家务活,一边听着广播播放的扶贫政策。村民赵云笑着告诉记者:“俺不认识字,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看不懂,但自从这广播装上后,每天都讲些关于垃圾分类、赡养老人的知识,现在俺对于国家的政策精神也懂了些,心里有了底。村里还开展孝亲敬老活动,给65岁以上的老人举办饺子宴,俺等会儿也去凑个热闹帮帮忙。”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息县把文化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激发文化扶贫内生动力。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该县投资2600万元再建非贫困村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个。为全县343个农家书屋配送了总价值48万元的图书,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000余场。“百姓宣讲直通车”“正能量加油站”、广播“组组响”工程,全面唱响党的好声音,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提升群众圆梦小康精气神。

教育引导扶观念。组织脱贫技师深入乡村开展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政策、垃圾分类等知识培训83场,有效提升群众内生动力和乡村治理能力。面对乡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乡村文明亟待加强、乡村治理亟待提升的现状,息县选取8个村(社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开展生态文明日、积分兑换、环境卫生评比等,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完善了乡村治理;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形式,实现家庭垃圾源头分类,引导群众自建洁净美丽幸福家园。

加强孝道宣传,以德育人。该县以全民拟定、全民参与、全民表决、全民告知、全民承诺的村规民约立德;开展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加强孝道宣讲,成立孝善理事会,设立孝爱基金以孝善敬老育德。公检法司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敦促将被赡养人接入安全住房共同生活的通告》,给“弃老族”上“紧箍”,更多老人从破瓦房搬进了新楼房。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弯柳树村坚持“文化引领,道德育人,改善风气,产业跟进,共同致富”的扶贫模式,先后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30多家媒体报道,该村第一书记宋瑞2016年荣获“河南省十大年度扶贫人物”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称号,成为全国扶贫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典型示范扶信心。脱贫攻坚,不仅要层层传导外部压力,还得处处激发内生动力。该县经常在各乡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媳妇、卫生清洁户、脱贫致富户、乡贤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广大党员和群众设立标杆、树立榜样,通过典型示范使贫困户增强生活的信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激战正酣;决胜全面小康路,任重道远。一串串详实的数据,一套套系统全面的精准扶贫方案,一本本内容精准的扶贫工作手册,一支支精干过硬的扶贫专业队伍……全县人民奔小康的铿锵足音,正在息县大地激荡澎湃!

文/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迎春

带上孝心一起出发,息县饺子宴成全民盛宴——

“饺子宴+”正乡风凝村魂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难点。

今年以来,息县面向农村65周岁以上群众,在全县348个村(社区)逐步全面推开丰富多彩的饺子宴,弘扬孝文化,激发内动力。不断拓展的“饺子宴+”正成为撬动乡风文明建设这一难点的有力支点,纯正了乡风,凝聚了村魂,使当前农村面临的诸多问题找到了有效解决的新路径,让乡村振兴不再遥远……

348个村10万人同赴重阳饺子宴

10月17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恰逢第五个国家扶贫日,息县348个村同时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全县10万余人同赴饺子宴,吃饺子、看大戏,倡孝道、话脱贫。饺子宴的盛况一度刷爆网络,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息县县委书记金平(中)与群众一起包饺子

时过半月有余,息县重阳饺子宴的余热和温情仍在持续,被群众津津乐道。11月3日,记者在息县商务中心区新城社区采访时,92岁的任建芳老人兴奋地说:“每次参加饺子宴,俺都能高兴上好多天,就盼着下一次饺子宴。”

息县县长袁钢(右二)参加饺子宴

商务中心区新城社区已经举办了八次饺子宴,重阳饺子宴被群众称之为“最煽情”的饺子宴。当天,文艺演出的节目全部由群众自编自演。村民王国伟一首动听的《最美的歌儿献给妈妈》拉开了文艺演出的序幕,也瞬间拨动了所有人的心弦。《一晃就老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秋叶黄了想爹娘》……整场演出都紧紧围绕孝善敬老的主题,演绎着儿女对爹娘最深情的表达。当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树仁一首走心的《妈妈我想你》响起时,全场泪奔,很多老人摇动双臂为他加油。

花鼓灯、皮影戏、黄梅戏轮番上演,大鼓书、划旱船、玩魔术渐次登场,演员们乡土气十足的即兴演出,逗得满堂大笑;受表彰的“卫生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登台披彩,赢得阵阵喝彩。这是孙庙乡范楼村重阳饺子宴的情景。当天,是村里的第四次饺子宴,正好和河南工会“万场演出下基层”扶贫专场慰问演出赶在了一起,让全村200多位老人饱足了眼福。节目看得正酣时,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端上了桌。

在包信镇后楼村,认领“好儿子”“好女儿”“孝媳妇”“孝女婿”的微心愿活动备受青睐。在杨店乡朱鹤村,由帮扶责任人、网格员、贫困户和现场老人们参加的扶贫政策有奖竞答格外火爆。在张陶乡刘楼村,子女为长辈洗脚,老人喜极而泣紧紧与孩子拥抱在一起的场面分外感人。在小茴店镇张老庄村,志愿者们给老人免费体检、义务理发,忙前忙后特别暖心……

包进馅里的是孝心,端上桌子的是恭敬,化入心田的是幸福。这样的幸福让老人们平怀顺受、甘之如饴,哪怕十里八里,亦不辞辛苦。他们有自己走着来的,有年轻人搀扶着来的,还有坐着轮椅被志愿者推着来的。来到热热闹闹的饺子宴现场,唠唠嗑,说说话,看看演出,会会老友,听听国家的大政方针,聊聊村里的大事小情,再吃上姑娘媳妇们端上的冒着热气的饺子,个个笑开颜。

348个村(社区),348场饺子宴。接地气的文艺表演、直抵心灵的孝道教育、入脑入心的政策宣讲、可学可比的典型表彰……饺子宴只是载体,“饺子宴+”的内容各有不同,但每一场饺子宴都是一座“连心桥”,将子女与老人、群众与干部、乡里乡亲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当天,息县县委书记金平、县长袁钢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扶贫帮扶人分别深入自己所帮扶的村,与群众一起包饺子、话家常、讲政策、问民生,处处洋溢着笑声,场场流淌着温情……

从1到348的蝶变 让孝善改变人心

谈起息县饺子宴,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余金霞连用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老人的参与度这么高,没想到老百姓这么支持,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是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作为推广饺子宴的最初“设计者”,余金霞经历并见证了息县饺子宴短短半年从1到99再到348的美丽蝶变。

息县饺子宴发端于路口乡弯柳树村。

孙庙乡范楼村饺子宴现场

和很多农村饱受诟病的情况类似,6年前,弯柳树曾经“垃圾围村”“一过摩托车,就像刮了一阵沙尘暴”。民风也不好,村民打麻将成风、邻里关系紧张、不孝养老人屡见不鲜。不少老人住着“趴趴屋”。整个村子死气沉沉,村民们年复一年地固守着物质和精神的贫瘠,安之若素。“组织开个会、打扫个卫生,都得给钱。”

就是这样一个省级贫困村,正是通过办德孝讲堂、学德孝文化,开展孝善敬老活动,为老人办饺子宴、生日宴等方式,教化人心,成为河南省首个“中华孝心示范村”,还甩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整村脱贫。

今年是息县脱贫攻坚摘帽年。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最后一公里”老人户的问题,3月中旬,息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下发《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孝善敬老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全县99个贫困村推广弯柳树经验,实施每月一次的饺子宴,并不断拓展“饺子宴+”的内涵,在全县形成家庭孝心养老、社会善心敬老的良好风尚,培育文明乡风,助力精准扶贫,构建和谐社会。

大家一起包饺子

钱从哪里来?各村设立孝爱基金,在村民捐款和社会各界人士献爱心的基础上,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进行奖励。孝爱基金由孝善理事会负责使用管理,孝善理事会则由村中威信高、办事公道、为人正派的党员和群众中的新乡贤组成。

3月26日,息县召开孝善敬老活动动员大会。第二天,彭店乡4个贫困村就同时举办了饺子宴。大张庄村96岁的刘奶奶喜极而泣:“200多人一起免费吃饺子,还让俺孙媳妇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俺洗脚,这可是头一回!”

发布通知、走村入户、广而告之,不漏一户一人。99个贫困村很快行动起来。过去村民大会都很难开起来,如今饺子宴一呼百应。摆桌椅、剁肉馅、支大锅、包饺子,男男女女齐上阵。深居简出的老奶奶走出了家门,久未谋面的老姐妹把手言欢。

饺子宴上开心一笑

孝爱基金的募集更是热火朝天。在小茴店镇乌龙店村4月14日举办的首次饺子宴上,全村1000多人参加,除了老人,就是赶来捐款的群众。很多人回不来,就找人代捐,或通过微信转账,当天就捐了近9万元的孝爱基金。

“《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办事处)要先选择1个贫困村作为试点,力争用一年时间,覆盖到全县99个贫困村庄。根本没敢想,只用了半年多就实现了全县348个村全覆盖。”息县文明办主任徐海军感慨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共募集孝善基金600多万元,在300多个村办了1500余场的饺子宴。

“饺子宴+”释放多重效应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息县“饺子宴+”以“孝”这把“万能钥匙”,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将人们的孝心、爱心、善心、感恩心、责任心汇聚在一起,构筑了一个“心心相印”、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不仅让沉寂的乡村焕发了生机,更改变民风,凝聚了人心,释放出多重效应。

饺子宴上受表彰

“我们村是个落后村,但只办了4次饺子宴,就给全村风气带来很大变化。不仅年轻人更懂得孝顺老人了,而且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张陶乡刘楼村党支部书记徐树清说,郭庄组孙玉芳和婆婆年轻时结下了怨,婆媳俩互不说话,疙瘩一结就是20多年。饺子宴上的孝道教育让孙玉芳心里颇受震动,主动给婆婆端饺子,婆媳俩前嫌尽弃。村里邻里之间互帮互让的事情也多得数不清。

“过去,大家各忙各的,彼此来往少,乡情有所淡薄。但饺子宴把全村人渐渐聚拢到一起了。在村的微信群里,大家争着捐款,七嘴八舌地讨论怎样把饺子宴办好,聊着聊着,小时候那种浓浓的乡情又回来了。留在村里的、在外打拼的,大家争相为老人尽一份孝心,出钱出力。长年在外的村民回来的次数变多了,乡里乡亲的关系更近了。”贫困户徐红锐和爱人都做起了志愿者。

孝善敬老募捐

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志愿者,饺子宴上的志愿者团队滚雪球般不断扩大。很多和徐红锐一样的贫困户也踊跃加入,充满了今非昔比的精气神。拆迁钉子户王国远带着母亲参加两次饺子宴,看着母亲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对干部有了新的认识,也理解了他们工作的难处,不但签了拆迁协议,还成为饺子宴上的一名铁杆志愿者。

规范红白喜事 倡树文明新风

小茴店镇八一村第一书记朱卫平也是一名志愿者。他不但组建了本村的表演队,让30多名麻将桌前“奶奶级”的村民唱起了红歌,跳起了时髦的广场舞,还为镇里其他村代教广场舞。

和八一村一样,全县200多个村自己的文艺表演队都应运而生了。他们除了在自己村里表演,还时常到邻村“走亲戚”,友情演出。沉寂已久的乡土演出团体也“重出江湖”,“种文化”遍地开花,乡村文明新风劲吹。

彭店乡党委书记刘波给记者算了笔账:“演出队、志愿者都是乡里乡亲,一场饺子宴下来,只需花费买材料的一两千块钱。各个村募集的孝爱基金加上县财政配比,老人吃饺子能吃上几年!所以,我们还用来表彰孝老爱亲典型,对孤寡老人进行救助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现在群众生活好了,但彼此缺乏沟通,缺乏一种集体力量的引领。饺子宴恰恰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群众心气顺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些正常途径不易解决的矛盾,在饺子宴上就能迎刃而解。”小茴店镇党委书记张巍感触颇深。

“如今,村里已举办了8次饺子宴。村两委越办越得心应手,群众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各种活儿事无巨细都争着干。”杨店乡朱鹤村党支部书记张景明说,垃圾分类减量是当前农村的一大难题,在第一次饺子宴上,村两委发布了倡议书,受表彰的生态文明户现身说法,群众乐于接受,如今朱鹤村成为全县八个生态示范村之一。

志愿服务帮扶老人

“饺子宴让群众受益,干部受益,整个社会都受益!”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树仁告诉记者,新城社区肩负着城市建设扩容拆迁的重任,拆迁涉及矛盾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通过开展暖心暖意的饺子宴,进行政策宣传,拉近了距离,增进了理解,老百姓从不支持到支持。4月20日,社区启动征地拆迁百日攻坚行动,345户全部如期拆除。不少群众都是笑眯眯地交出钥匙,真正实现了和谐拆迁。

“‘饺子宴+’将孝善的温暖传递给每位老人,让孝善敬老成为日常。它聚集了磅礴之力,是一种真正的内生动力。干群关系重塑了,游子的家乡情怀更浓了,村组干部的乡村治理能力也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锻炼,全县‘五面红旗’支部争创活动有声有色。”息县县委书记金平说,“息县“饺子宴+”释放的多重效应必将持续叠加……”

文/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濮山淮水皆春色 千年古县话蝶变

——息县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路在变宽、城在变绿、灯在变美。

星星点点的灯光如同镶嵌在夜幕里的颗颗明珠,照亮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也点亮了市民的幸福生活。街道绿树掩映、繁花点点;多彩的森林公园,空气清新、白云朵朵,游园点缀其间;夜幕降临,宛如玉带的龙湖湾,绿树环绕、碧波荡漾、小桥流水,灯光灿若星河,将城市点缀得流光溢彩,宛如画卷……

10月18日,记者来到息县县城,目之所及,处处都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蕴含着动力。如果不是身临其境,这一切似乎很难和一座普通县城联系起来。

“以县城为中心、以交通为纽带、以水系为特色、以集镇为节点的城乡规划总体布局正在日渐成熟完善,森林、文化、滨水等元素在城市建设中批量融合和运用,城市建设品位跨级跃升,美好息县蓝图即将呈现。”县委书记金平激情满怀地说。

近年来,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老城区坚持更新改造策略,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东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一体布局、统筹推进;濮管区坚持生态修复,实现矿区向风景区转型发展。抢抓百城提质重大机遇,突出城市生态理念,强化城市经营,抓规划、抓建设、抓管理,让息县这座‘花神故里 淮上江南’之城更加宜居宜业。

新理念引领新跨越

在息县2018-2035中远期规划中,息县城乡发展目标有建成“生态主导、活力亲水的滨淮水城”的描述,几年来有效的水体治理正使这一目标变为现实。

濮管区移地搬迁清华园社区

息县坚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进行了濮公山的生态修复、塔园水系、护城河水系、三里沟水系、龙湖水系、澺河水系五条水系修复;提升改造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打通了交通梗阻,联通了新旧城区,有效地开展了“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绿色息县、生意盎然”的城市修补。

“全力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一体统筹,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加快建设滨水宜居城市。”2018年1月21日在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息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袁钢如是说。

沿着宽阔的罗淮公路走过昔日五一水库的位置,透过开放的小广场上浓荫的景观林,居然是一片玉栏朱榭的亮丽景致。

“这是龙尾公园。只占息县城龙湖公园的五分之一,龙湖近2800亩,有了它息县城就有了生气和灵气。”息县住建局副局长杨加宇说。

息县住建局局长徐鑫说:“算上县城里其他水体,意味着每个市民能平均10平方米的水面,滨水宜居,言如其实。不久县城将实现以水串城,以水润城,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效结合,形成集生态、旅游、城市景观和城市安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覆盖整个息县城区的水系。”

如今息县城南有濮公山、淮河和桃花岛,东有澺河,西有清水河,中有龙湖和凤湖,具有“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目前,城区形成了“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濮公山风景区、龙湖公园、森林公园已分别开园迎客,城市风貌日趋靓丽,市民对亲水的向往已是一种自然自在的拥有。

新内涵提升新品位

“我在息县生活了大半辈子,这两年息县的发展变化真是太大了。”北桥头居民李仁凤对记者说,“之前只有簸箕大的谯楼广场,现在渡淮广场、息州广场、马援广场,都是一眼望不到边,森林公园、龙湖公园都是一个早晨也走不过来,小区旁边都是小广场、小公园……”

息夫人纪念馆

李仁凤是有名的木匠,说起息县县城,年过七旬的他有太多的感触和回忆——当年的息县平房多、楼房少,县城狭小,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就能绕城一周;城市拓展后,没有广场和公园,街道道路狭窄,公共设施资源紧张……

近年来,息县大力推进城区提质改造工程,推动息县建设大提速、大扩容、大提质,体育文化场馆日趋完善。休闲体育场、市民活动中心已纳入2018年投资计划。目前,息县在城镇和农村社区共建设80余处“十五分钟健身圈”,较好地满足了多数居民体育健身活动需求。息夫人文化园、刘邓大军渡淮广场等文化设施基本建成,升级改造新华书店,开工建设县影剧院,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息县文化学者徐泽林说:“城区公园、广场建设是民众所期待的,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文化积淀的名片,依据城市人口聚居现状,建设足够多的公园、广场是对市民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最好回应。”

山川之美在于天成,景观营造存乎匠心。今天,建成的息州广场、晴川广场,已成为亮化美化的城市大门;配套设施完善的息州森林公园、息夫人纪念馆、马援广场已开门迎客;琴台园、趣园等绿地游园,龙湖公园各部分次第开园,滨水宜居城市的规划正变为现实;沿淮两岸的湿地公园风景优美,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彰显着历史厚重感;全面叫停了矿山与河沙开采,濮公山省级矿山遗址公园逐步修复,状如游龙的淮河大桥已见雏形。

目前,生态息县蓝图成真,城区建成面积已达24.5平方公里,形成了“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矿山公园、龙湖公园、森林公园,三园竞翠,淮河、澺河、清水河,处处清波,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市级园林县城”,所有乡镇都被评为市级卫生乡镇,“淮上江南”的独有风情于波光潋滟中华丽绽放。

新管理变成新服务

谈到息县城的建设速度,副县长余珂佳说:“我县在建项目大致是全市其他各县区在建项目的总和,这对我们的扬尘治理是一项严峻挑战,我们正在建设速度和环境治理之间寻求完美融合。”

当下,息县已谋划城建项目143个,项目拟投资428.05亿元。

濮公山下的新居

徐鑫说:“近几年县城建设高速推进,我们作为主要职能部门,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精细化管理,时刻维护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把执法管理过程当成服务过程,坚持在依法依规、安全生产、扬尘治理和工程质量等问题上决不让步。”

在服务管理全县建设行为的同时,息县住建局作为业主单位也承担了很多重大的建设项目,其中的沿河东路就可称是一项样板工程。为保证9月1日息县高中正常开学通行,这条路的工期被压缩到最低施工周期。据现场施工人员回忆,当时罐车来回穿梭,五十余人的施工队伍吃住在现场,24小时轮班突击。盛夏酷暑,工地温度最高可达40多度,工人们个个汗流浃背,却热情不减。经业主监理批准,该局组织多台摊铺机、压路机,采用双层连铺的工艺,使水稳工期缩短15天以上,同时在油面下加铺玻纤格栅一层,从技术上大大保证了后期油面质量,并且提前工期30天左右。

几年来,息县开工建设息正路一期、千佛庵东路、秀水路等城区主次干道14条,改造背街小巷22条,新增城区道路12.8公里。开工建设城南区域(二期)、龙湖片区(二期)等6个棚改项目,新建、改造5个农贸市场,新建7处城区停车场,第一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自来水厂改扩建项目积极推进,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森林、文化、滨水等元素在城市建设中批量融合和运用,城东新区、龙湖片区、森林公园片区等核心区域城市设计,精益求精,城市建设品位跨级跃升。到2030年规划末期,息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能容纳人口约50万,将成为沿淮宜居宜业的县级城市典范。

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息县易地搬迁住房保障是全市搬迁任务量最大的县,息县住建局多方统筹,分三批实施易地搬迁4076户8938人,已搬迁入住3578户7754人。2018年拟搬迁对象498户1184人9月已入住新房。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在2017年改造贫困户危房2442户的基础上,2018年再改造11467户,做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2017年6个棚改项目征收总户数2877户,积极推进2018年东进社区等7个棚改项目;新建安置房4254套;加快保障房分配,截至目前共分配廉租房2875套、公租房2471套、经济适用房120套,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息县建设的决心,以及美好蓝图实现后给市民生活带来的清新感受。

绵延千里的淮河,滋润着这里的肥沃息土;传承千年的历史,孕育着这里的生生不息。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沧海桑田,回望过往,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这座小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息县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壮志豪情,抒写城乡建设的崭新乐章,续写美好息县新辉煌!中华第一古县息县正以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实力、富有魅力的滨水宜居城市绽放生机与活力。

文/图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童

信阳日报微信矩阵

往期精彩回顾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传递信阳政能量

值班编辑:朱媛秋

审核:张继疆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