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的人们兵分两路,一部分人进行理论攻关,由钱学森领头,一部分人去基地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程开甲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最高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恐怕没有人不知道。

编者按:今天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全国各界都在为救国奔走。100年后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历史,还是会心潮澎湃。而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的原子弹爆炸,也是爱国思想的延续,中国科学家怀着爱国热忱,凭借着创新、拼搏、奉献,奠定了中国的核基础。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撤走苏联科学家,并将所有图纸销毁,并扬言,“没有苏联的支持,中国一百年也无法研制出原子弹等核武器”。可是5年之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而这背后,中国科学家经历了什么?

罗布泊试验基地,“10、9、8、7、6、5、4、3、2、1”轰的一声,罗布泊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当时的国家总理周恩来致电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是不是真的核爆炸”,现场顿时陷入沉默,近区测量的数据统计出来,5000吨当量,所有人不发声了,“失败了”,一会,传来了远区测量的数据,20000吨当量,“成功了”,原来近区测量,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数据会出现偏差,远区测量较为准确。现场的官兵都脱帽欢呼,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当时我们全国人民下定决心:“原子弹我们一定要搞,没有苏联我们照样要搞出原子弹!”现在终于成功了,而是谁对数据这么确信呢?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参与实验的科学人员

参与试验的科学人员

程开甲,中国核物理试验的开拓者之一,早年在浙江大学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后得到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受教于诺贝尔奖得主的玻恩教授,并与薛定谔等国际顶尖教授进行学术探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程开甲

而有一件事让程开甲记住了一辈子。有一次一位英国同学问他“do you like a monkeys”。而在英文中,like有“像”和“喜欢”两个意思, 也就是讽刺“你像不像猴子”,这深深刺痛了程开甲的民族自尊心,这侮辱的是我们整个民族。最后程开甲决定回国报效国家,当时的很多英国同学很不理解。在英国,给程开甲的工资是750英镑,当时的一英镑等于现在的9英镑,换算成人名币60多万,而且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可以说,只要留下来,他在物理方面可以走得更远,可是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些优越条件,“不看现在,要看将来”。

回到国内后,程开甲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1960年,他接到一项秘密任务,“派你造原子弹”。就这样,他“消失了20年”。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在国内各高校任教的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以及从美国、西欧归国的钱学森等人组成一支强大的骨干队伍,向核科学的高峰挺进。当时的中国核试验一片空白,美国研制核武器时,至少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中国只有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此之前,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扔下两枚原子弹之后,原子弹陆续从实验室制造出来。在朝鲜战场上,当时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叫嚣,要在中国空军基地及重要城市,投下原子弹。迫于苏联的压力,最终不了了之。后来,原来的朋友苏联也和中国关系破裂,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慑、核敲诈,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任务提上日程。

就这样,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中国重新开始建立核试验科研小组。奔赴西北罗布泊实验基地。可是,当时的研究环境,遇到的困难,是现在的人们远远想象不到的。当时的有核国家,对这一军事机密都严格保密,美国的卢森堡夫妇,因为泄露秘密,被电刑处死。就连当时和苏联交好的时候,也严格保密。当时聂荣臻元帅去苏联参观,只允许在厂房外面,隔着玻璃瞅瞅。苏联派来的专家,也是不说话的“哑巴和尚”,对这一机密绝口不提。我们得不到情报,买不到仪器设备。全靠自己自力更生。

研制原子弹的关键时间,是1959-1961年,那时候,全国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多地方饿死了人。这也影响到了核武器技术研究所,食品供应不足,电力供应不足,很多时候,靠喝水充饥,点着油灯工作。

1962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待科学工作者,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说了一句,“我现在的腰杆子还不硬,你们造出原子弹了,我腰杆子就硬了”。

当时的人们兵分两路,一部分人进行理论攻关,由钱学森领头,一部分人去基地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程开甲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最高技术负责人。而最初的难题就是,不知道原子弹爆炸的流程,不知道怎么把原子弹爆响,当时的苏联专家撤走的时候,曾扬言“给你们一颗原子弹,你们也爆不响”。程开甲不信这个邪,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设计了102米高的试验用铁塔,提出了原子弹塔爆方案。当时的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还专门派人提醒,苏联专家建议用空爆方案。而程开甲坚持自己的研究方案,因此这是一项独立自主的,具有创新的核爆炸。1963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随后,和张爱萍一起去罗布泊进行考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

罗布泊,荒无人烟,在解放军到来之前,没有任何的生命轨迹。到了5、6月,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0级风沙,刮起的石头能把汽车的挡风玻璃打破。除此之外,罗布泊缺水,高温,地表温度六七十度,人仿佛在高温箱一样。人在这种条件下,没几天就得脱一层皮。可是,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怨言,干的热火朝天。馒头和咸菜,每天的食物就是这些。战士们灰头土脸,可是心甘情愿。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罗布泊试验基地发出了惊雷般的响声。当时,听到现场爆发的响声,很多人留下了眼泪。朱光亚、王淦昌,背过身去,偷偷地留下了眼泪。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没有白费,这一刻,再也没有外国人敢瞧不起我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还是其他世界各国无不惊讶于中国在如此恶劣的科研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的原子弹爆炸之后,毛泽东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有”。经过不知道多少个没日没夜的工作,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全当量的氢弹空投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的成功,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可是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还有一种核试验鲜有人知,“地下核试验”,它被称为看不见的辉煌。而且研制程度更高,难道不研制不行吗,原来是被国际形势所逼。1963年,美、英、苏签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其实质是遏制中国核试验的发展。经过前期许多次的化爆试验,终于1969年,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而在当时,只有简陋的防护服,没有防毒面具,而核辐射对一个人的危害,大家想想就能知道。可是,为了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许多科学工作者如邓稼先等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就近去看爆炸后的场地。中国的核试验就这么,经历了千难万险,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基础。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参与研制的科研工作者

结语: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背后有无数叫的上名字的工作者以及默默无闻的战士,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安心的发展经济,人民才会生活的幸福。每个参与核工程试验的官兵战士以及科研工作者,都是感动中国人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