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制日報

本報記者 周宵鵬

猛一看是“奧利奧”“營養快線”和“康師傅”,仔細一辨認卻是“粵利粵”“營養抉線”和“康帥傅”。上了不少當才能夠分辨這些山寨產品後,不少人發現,每天都要在手機上使用的App也開始有了“李鬼”。

爲了在網上給自己名下的機動車處理交通違法,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劉先生近日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索查找相關App。“聽說‘12123’是交管部門的官方軟件,但一搜卻發現有好多標有12123字樣的App。”劉先生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他下載安裝了其中一款,註冊後卻發現無法查詢處理交通違法,裏頭還有很多頁面廣告和下載鏈接。

一邊是手機不離身成爲生活常態,另一邊卻是鬼影重重的手機App市場,諸多山寨App讓人真假難辨,一些甚至會侵害到用戶的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相關專家告訴記者,虛假仿冒App涉嫌違法,在下載使用App時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合法權益受損。

官方App遭到山寨

12123是全國統一交管服務電話號碼,“交管12123”App是公安部官方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唯一手機客戶端應用軟件。然而,當劉先生想要下載這款App時,卻掉入山寨App的陷阱。

當看到下載的App有疑點後,劉先生立即註銷並卸載了該軟件,所幸未造成財產損失。“從手機上的應用商店搜索,或者從網上直接搜,都有許多名稱中包括‘12123’字樣的手機軟件、網站和微信公衆號,到底哪個是真的,如果不懂真是不好分辨。”劉先生說。

記者根據劉先生的描述,在網上搜索發現,確實有很多圖標、描述均類似的手機App。記者下載了一款藍色背景圖標、“12123”字樣的App,軟件描述爲“12123查違章,交管數據直通”。然而,使用後發現其功能和頁面設計都極爲簡陋,根本無法查詢交通違法信息,還存在不少引導下載的鏈接,根本就是一款山寨App。

“除了‘交管12123’App,很多以‘12123’爲名,打着具備‘查詢違法、辦理車務手續’幌子的手機App、微信公衆號,都不是公安交管部門官方建設,廣大市民要注意甄別下載使用。”石家莊市公安交管局民警王亞男告訴記者,有“違章查詢”“違章代辦”等字樣的手機App,基本可以判定就是山寨的,因爲交管部門只使用“違法”這個詞,不會使用“違章”。

被山寨的並非只有交管部門的官方App。有媒體報道,有市民下載了一款名爲“公安防護”的手機App,雖然叫“公安”,但其頁面只看見各大銀行鏈接。下載者在接到所謂“刑偵隊民警”的電話後被引導下載該App,最終被騙走6萬餘元。

據瞭解,這種假冒的“公安App”一般與“冒充公檢法”的電話同時出現,是這類電信詐騙的升級版。在獲取被害人信任後,不法分子將轉賬到“安全賬戶”手段升級爲下載“公安App”,引誘被害人在App上輸入手機號、卡號、密碼、驗證碼等。這類App雖然漏洞百出,但由於看似正規的迷惑,不少人上當受騙。

事實上,一些高仿App正在通過僞裝成官方軟件竊取用戶個人信息,涉及醫院、公交服務、銀行業務、電商平臺、金融網貸等諸多領域。王亞男表示,市民羣衆在下載一些官方App時要通過正式渠道,把握好“選”和“看”兩個步驟,注意App開發者和內容描述,警惕山寨App套取個人信息。

山寨App涉嫌侵權

2018年11月9日,360發佈《2018年雙十一網購安全生態報告》,其中顯示,一個月時間內虛假仿冒主流購物App的數量接近4000個,覆蓋設備超過30萬個,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戶網絡安全的產業鏈。

這份報告認爲,這些虛假仿冒App不但數量龐大,其覆蓋量也十分龐大,它們或者與正版App界面一致,或者使用與正版App相似的名字,“李鬼”冒充“李逵”。這些“李鬼”App存在盜取賬號密碼等隱私、詐騙錢物等風險。

中國消費者協會2018年發佈的《App個人信息泄露調查報告》也指出,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情況統計,2018年上半年電商平臺、社交平臺軟件等非法蒐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現象成投訴新熱點,“李鬼”購物App更是其中的重災區。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山寨App的目的就是靠應用內的大量廣告賺取廣告費,僅需在開發時將圖標和名字模仿相關正版App即可;一些山寨App則將賺錢方向瞄準了收集騙取用戶個人信息,甚至用於不法渠道。

在河北冀華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高級合夥人張力看來,山寨App與之前的釣魚、假冒網站、網頁如出一轍,讓用戶覺得這些App與正規App是一樣的,通過用戶下載註冊來謀取私利。如果一些App掛有木馬,除了盜取用戶個人信息,還可能會盜取用戶銀行賬號和密碼,進而可能給用戶個人財產造成損失。

“山寨App通過各種渠道推廣誘導用戶下載,模仿或者假冒相關正版App的行爲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爲,已經涉嫌侵權,同時對用戶產生了實質性危害。”張力說,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關於市場競爭秩序的法律規定對山寨App行爲是明令禁止的,如果山寨App對用戶財產造成侵害,有的甚至觸犯刑法、構成犯罪。

此外,由於第三方手機軟件應用商店對入駐其內的開發設計者和經營者的身份資質具有審查備案的義務,如果其沒有履行審查義務,即違反了與市場監管有關的法律規範,消費者也可以要求其承擔責任。

不過,目前只有個別手機廠商的自帶“應用商店”和應用市場在相關條款中要求,上架應用不得與其他開發者應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觀、名稱、主題等,大部分第三方App應用商品顯然並沒有盡到審查義務。

正規渠道下載App

據瞭解,由於山寨App開發行爲比較隱蔽,同時運營者想方設法規避監管,如果沒有用戶直接投訴和舉報,監管者一般很難辨別App的真僞。

張力表示,目前,在打擊山寨App方面還存在相關部門協調難、舉報下架程序過程漫長、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公安、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應進行聯合執法,嚴肅查處山寨App給用戶造成經濟損失、個人信息泄露等情況。同時,用戶也必須提高安全意識,強化下載前的辨認。

業內人士提醒,用戶要選擇正規的官方軟件,在手機應用市場或者知名商城裏下載,不要點擊來歷不明的應用供應商、鏈接、二維碼下載安裝軟件。下載軟件時,要注意查看對比下載量,官方軟件一般下載量比較大。會有很多用戶對軟件進行評論。而山寨App多數沒有很高的下載量,更沒有用戶評論,只有簡陋的下載量和幾點介紹。

同時,在使用陌生App時,尤其遇到要求填寫個人信息、轉賬匯款等情況時,應仔細分辨應用真僞,不輕易接受對方指令;如非必要,不要輕易允許App的訪問權限,比如用戶覺得一些軟件可能不需要聯網,可以關閉其使用網絡權限;如發生異常,立即卸載,也可以刷機處理;建議安裝手機安全軟件,定期給手機殺毒。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山寨App會打出“破解版”“省流量版”“省流量下載”等誘導字樣,用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被這些引誘。

當然,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任由山寨App橫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對此,第三方網絡服務平臺應嚴格把關,盡好審查、登記、檢查監控的主體責任。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督促應用平臺履行自身職責,剷除“李鬼”App的生存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