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中国扶贫 王健任 张琼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苏宁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助力山西隰县玉露香梨产业脱贫

在“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时,电商扶贫也被列为重点扶贫保障。2015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发布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首次将电商扶贫纳入扶贫政策体系,指出要采用电商扶贫方式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其中,以创新社会扶贫工作模式,来实现精准扶贫的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电商扶贫成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年,与国务院扶贫办签订《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的第一批电商企业中,苏宁控股集团是其中之一。

经过几年的深耕细作,在832个贫困地区,苏宁已布局2400多家农村苏宁易购直营店、349家线上中华特色馆,带动回乡创业就业青年超过1万人,全渠道帮助农产品销售超60亿元……

线上发力——网上铺就脱贫路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是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利用当地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把老百姓切切实实纳入到产业帮扶当中去,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才是长期有效解决脱贫困难的有力保障。

但随着全国各地扶贫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面临“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很多优质的贫困地区农产品找不到客户,而想买优质农产品的人也不知道去哪里购买才靠谱。近年来,苏宁发挥自身技术和市场优势,通过线上发力,有效对接供需,破解贫困地区“资源限制”,开辟了脱贫攻坚的“新通路”,在扶贫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用于形容贫困地区的土特产再合适不过。由于交通不便,宣传力度不够,产品开发打造不足等种种因素,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由于大多“养在深闺。

在青山覆盖的乡间村庄——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不少农家在山上散养土鸡用于销售。土鸡蛋行情好时不愁卖,但遇上行情不好的时候,4毛钱一枚也卖不动,很多鸡蛋只能烂在了竹篮里面。2016年,苏宁与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签署“精准扶贫农村电商”战略合作协议,借助苏宁电商渠道,湘西土鸡蛋搭上了网络快车,在苏宁线上频道如中华特色馆、大聚惠进行推广,很快创下一个月销售18万枚鸡蛋的成绩,为当地村民带来销售收入近百万元。

经过苏宁的牵线搭桥,以往经常滞销的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纷纷开始“触网”,赣南脐橙、云南红米、灵宝苹果、凤凰蜜柚、石门大枣、从化荔枝等,也成为“网红”。

苏宁易购扶贫实训店

“没想到网络有这么大的能量。”提及去年苹果滞销的经历,山东日照果农老刘感慨颇多。原来,当年老刘的果园虽然获得大丰收,但收购商踪迹难寻,近万斤苹果堆在家里一周,无处可销。

不仅山东,去年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也出现了大面积的苹果滞销,增产不增收,成了摆在贫困果农面前的严峻难题。往年6元一斤的苹果,价格掉到了2.5元一斤,却仍然无人问津。面对冷库里堆积如山的苹果,果农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灼。

最终,是苏宁帮果农们解了燃眉之急。苏宁易购大聚惠频道、中华特色馆同步发起爱心公益活动,在网站首页位置推荐,呼吁消费者帮助果农消化滞销苹果。仅用三天时间,老刘的苹果就销售一空。借助苏宁的平台,老刘的苹果卖到了五湖四海,老刘笑称,苹果也出了趟远门。

同时,苏宁还帮助山西祁县、陕西旬邑县、甘肃静宁县等地销售苹果,在线下同步发起“爱心助农、果断行动”活动,通过现场售卖,用实际行动爱心助农,一个月的时间线上线下累计销售1810万斤。不仅解决了苹果滞销的问题,还为这些地方的果农搭建起了一条走出大山的绿色通道,在精准扶贫领域做得更为深入。

事实上,在单个扶贫产品的销售上,苏宁已经得心应手。针对农村“地域广阔、分布较散、运量不大”的特点,苏宁依托自身特有的渠道优势挖掘贫困县、村、户的特色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卖出好价钱,卖出品牌。

近年来,“双十一”成为各电商巨头的年度盛事,对于苏宁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苏宁把焦点转向了农村。2017年“双十一”,苏宁再掀“造血式”扶贫,“扶贫专场”、原厂地“寻鲜记”、电商实训店等多项扶贫内容,帮助滞销农产品“触网热销”,精准扶贫带动农户一起“玩”。

在湖北秭归贫困村马家坝村,苏宁双线助力秭归脐橙打响自己的“10万+”,为数百橙农送来福音。与此同时,被誉为“中华橙王”的赣南原产脐橙再度登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双十一期间面向全国开卖。

在去年“双十一”前夕,11月10日,在全国首届“双新双创”博览会上,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代表企业家发表了题为《推进智慧零售下乡打通互联网+农业》的演讲。张近东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涌现,智慧农业应运而生。而苏宁大力践行的智慧零售,其特点和优势正是以数据技术驱动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这恰好衔接了智慧农业发展的供需两端,并计划2018年将“电商扶贫实训店”模式推广至100个贫困县。

除了“双十一”,2015年10月17日,苏宁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打造“10•17扶贫购物节”正式启动,购物节旨在助推社会形成“以消费响应扶贫、以口碑声援扶贫”的全民扶贫效应,通过扶贫购物专场集中拉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

2015年10月16日,苏宁易购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在高层论坛电商扶贫分论坛上介绍,“10•17扶贫购物节”是苏宁云商和国务院扶贫办全国电商扶贫战略合作快速落地的一部分,这个战略合作还包括“电商扶贫双百示范行动”、电商扶贫O2O展销专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

据孙为民介绍,苏宁计划利用互联网工具和线上线下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精准电商扶贫,未来三年建设100家苏宁易购直营店或服务站,在大城市核心商圈线下实体门店建设农村电商扶贫O2O专区,并在苏宁易购上线100家“地方特色馆”,促进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上网、进城。

“苏宁不止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更是有使命担当的企业公民。”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表示,资金上扶贫是不够的,真正意义上的帮当地老百姓脱贫,这是中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线下发力——打造“造血”全流程

现阶段,电商扶贫存在着不少问题。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统筹引导,电商人才稀缺,市场化程度低,缺少标准化产品,贫困群众网上交易能力较弱,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和增收脱贫的步伐。

从长远来看,销售扶贫只能解一时之急,最关键的还是需要通过模式创新,形成长效的扶贫机制。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就曾建议“拓展电商扶贫模式,丰富扶贫措施,促进长效扶贫机制的形成”。

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2017)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宣读电商扶贫倡议书

苏宁的互联网扶贫模式是为一个贫困村镇推广一款特色农产品,为一个贫困县打造一个优势产业,多产业联动带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多渠道配合解决销售问题,逐渐形成特色化、精准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电商扶贫思路,真正实现精准扶贫、脱贫。

为此,苏宁制定了品牌塑造和人才培养的双向计划。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域广阔、分布较散、运量不大”的特点,苏宁依托自身特有的渠道优势挖掘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特色农副产品,协助贫困地区打造“特产基地”和“电商产品示范基地”,建立苏宁易购大聚惠与农产品众筹常年直采基地,帮助他们卖出好价钱,卖出品牌;另一方面,苏宁将针对性的开展定点电子商务培训,打造“双创与返乡青年等电商示范项目”,通过电商培训,令贫困地区人民能够跟上电商发展速度、实现创富增收。

2017年11月,苏宁易购全国首家电商扶贫实训店在河北沽源县丰源店乡丰源店村落地。与以往产业扶贫的操作模式有所不同,实训店通过销售+实训+经营分成的创新扶贫模式,培养电商人才,招聘的员工以当地贫困人员为主,工薪酬以基本工资为前提保障,同时鼓励多劳多得的提成、奖励模式,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提高就业技能。

贫困户沈艳云就是其中之一。沈艳云今年37岁,初中学历,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多年来并没有稳定工作,日常就是靠和丈夫一起打零工以及种植农产品为生,一年下来收入不过数千元。

上岗几个月,她感觉“收获多多”,如电商、SAP进销存系统、大数据基础推广工具、市场营销概念等这些以前从来听过的东西,现在都开始接触到了。“现在每个月有了近2000元的收入,一年的工资增收2万元以上。不但生活条件提高了,而且苏宁实训店还把我们送到北京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在那里学到了很多技能。”沈艳云说,

整个过程中,以“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为载体,通过属地化公司注册、目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定向就业实训、线上线下营销技能培养、服务业务承接等方式,实现就业扶贫、培训扶贫在当地的落地、实践。此外,若实训店盈利,70%的利润将用于当地扶贫事业;若实训店亏损,全部亏损由苏宁承担。通过以上方式,最终实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捐资扶贫为一体,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受地域影响,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的优质农产品常年滞销。2017年,苏宁在石门乡设立扶贫实训店,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收到实训店学习,通过扶智的方式扶贫。当地村民激动地表示,如今他们在苏宁易购上开设了威宁特色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农特产品,“我们的年轻人也能就近工作、照顾老人小孩了!”

截至2018年9月,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已在全国超90个贫困县落地。张近东介绍,2018年要将苏宁在全国首创的电商扶贫实训店模式在全国至少100个贫困县落地,并将成立专项扶贫基金,全面保障实训店等精准扶贫项目的规模化落地、效益化发展,真正让智慧零售扎根贫困地区,并最终助力我国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

授人以鱼在先,同时授人以渔,最后再让更多拥有鱼与渔的过来人,带着他们自己的感悟与经验,一起再去传递、再去帮扶,从点到面,形成社会效应,这是苏宁的扶贫实践。

在张近东看来,苏宁从骨子里就有着“扶贫济困”的基因和传统。致富思源,不应该仅仅成为一个企业的责任,更应该变成一种习惯。

2011年,苏宁启动“阳光脱贫计划”,项目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广西、贵州、重庆、安徽、江西、云南、四川等十余个省市广泛受益。截至2017年,项目覆盖50多个县区,累计捐建170座便民桥、74栋宿舍楼、160多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室,160多万人次受益。项目通过基础设施援建、赈灾物资援助、技能培训、就业岗位设置、志愿者行动等措施,打造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创业就业扶贫项目,改善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给予老人以生活保障,助力年轻人就业创业,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育扶贫方面,苏宁通过“苏宁溪桥工程”为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建成170座“苏宁桥”,项目受益人口约27.3万人;通过“苏宁筑巢行动”为贫困地区援建“苏宁校舍”,累计让3万名贫困地区学生受益。

在推动素质教育方面,苏宁为云贵川桂地区100所中小学捐助足球等体育教学装备、为陕甘疆三省和北京市捐建100个多媒体教室,为西北六省送去了科教课程体验,受益师生超过6万多人次。苏宁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打造“梦想大篷车-苏宁号”项目,三年来已行遍大半个中国版图,超过10万名孩子与“苏宁号”亲密接触。苏宁“足球1+1”项目通过一对一帮扶,三年来共资助30所学校,举办200余场足球公益联赛,直接及间接受益学生超5万名。

为扶贫,倾力而为;为攻坚,矢志不渝。苏宁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所做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受到社会各界一致肯定:苏宁先后荣膺“2017年度优秀精准扶贫卓越企业”奖、“第十二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企业奖”、 “2016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编辑校对:张琼文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