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像

“揚州八怪”中以鄭燮最爲出名,詩文書畫俱佳,恣情山水,多與騷人遊;最愛畫蘭竹石,凜凜有生氣,書法自創“六分半書”,隸楷參半,在畫史和後世的影響都是首屈一指。相比起“四王”摹古的筆墨情趣,鄭燮的藝術當中講究“刪繁就簡”,他更加看重筆墨與思想精神層面的聯繫,他認爲只有豪放曠達的筆墨才能表現出他心中的高傲不遜之氣。

鄭燮(1693-1765) 竹石蘭蕙圖

紙本立軸 1756年作 186.5x96cm

成交價:RMB 46,000,000

鄭燮獨愛“石”、“竹”、“蘭”,筆下的石主要取法倪瓚,以簡勁線條勾輪廓而不加渲染;又用斧劈皴簡單皴擦,且“石不點苔”,與蘭竹相得益彰,憑添雅氣。他筆下的竹,用筆簡介、曠達,多瘦削孤勁,樹稀葉少,蘊含一種豪放凌雲的不馴之氣。而他筆下的蘭,花疏葉秀,剛中帶柔,動中有靜,給人以潔淨幽柔之感。在鄭燮衆多存世畫作中,竹石蘭是永遠的主角,這張《芝蘭峭壁》即爲其中的扛鼎力作。

鄭燮(1693-1765) 芝蘭峭壁

紙本立軸 193.5x108cm

《芝蘭峭壁》採用的是板橋經典的邊角式構圖,懸崖峭壁之上,幾株芝蘭生機勃勃盎然其間。峭壁之石雖以簡單的幾筆皴擦出來,卻給人堅挺的感覺,“秉得堅剛性”。畫家在山東任縣令十二年之久,屢屢爲百姓興利除弊,成績斐然,卻因得罪了當地不法商人和官員而丟了官。然而畫家的錚錚鐵骨卻未有絲毫的改變,此處可見一斑。石中芝蘭雖寥寥數筆,卻獨具精神,“有數里之香”。蘭葉作釘頭鼠尾描,灑脫中見其秀氣。蘭葉之妙以墨揮毫,借草書筆法運之,多而不亂,少而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既添畫面之美,又增胸次之香,在峭壁當中獨獨綻放的芝蘭,不正是畫家那“不因循苟且”的性格的寫照!

《芝蘭峭壁》 局部

世人皆知板橋鄭燮以詩書畫聞名於世,卻不知他對於禪學也頗有研究,鄭燮喜愛禪林,他與和尚道士交遊廣泛,他的許多題畫詩對於這一點都有體現,被他寫進詩中的僧人據統計多達二十餘位,其中包括當時的大禪師無方、博也、松風、弘量等。《芝蘭峭壁》中的題畫詩是板橋常用的題畫詩之一,也是比較有名的一首禪詩。

《芝蘭峭壁》 局部

此軸詩曰:“古人云,入芝蘭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蘭入室,室則美矣,芝蘭弗樂也。我願居深山密樹中,有芝不採,有蘭不折。各全其天,各適其性。乃爲詩曰:高山絕壁見芝蘭,竹影遮斜幾片寒。便以乾坤爲巨室,老夫高枕臥其間。”此詩頗具禪意,畫家以此詩贈與友人夏玉,而此作尺寸之巨大,尤可見上款人的重要性。需要說明的是,此軸題字爲典型的“六分半書”,蔣寶齡《墨林今話》評價爲“書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極瘦硬之致,亦間以畫法行之”,此軸書法用筆凝重,乃以《瘞鶴銘》而兼黃庭堅筆意,又能化入分書中,結體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而墨色章法錯落有致,恰如其畫法,可謂爐火純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