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對年輕人來說是熟悉度非常高的一個名詞,通常意義上,二次元指的是遊戲、漫畫、動畫等,在現代,二次元的多種表現形式相互轉變成爲一種流行趨勢,而在二次元界,遊戲被改編成動畫、漫畫被改編成遊戲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如果是官方授權走正規渠道的改編還好,如果並沒有走上規範改編的路子,反而冒用原作品的名氣,就會涉及“抄襲”。最近在二次元界就有一件涉及“抄襲”的事件發生。

本月24日,韓國遊戲公司TEN:NINE推出了一款名爲《鬼殺之劍》的新款手遊,遊戲一經上線就引起了大衆的熱議。至於爲什麼這款手遊在二次元迷中間反響這麼大,我們先來看一張圖感受一下。

看見這張圖,大家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呢?沒錯,相信你和大部分觀衆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鬼殺之劍》和近幾年大火的《鬼滅之刃》極其相似,僅僅從海報和名字就能夠輕易察覺的熟悉感,就是因爲這一點新手遊《鬼殺之劍》陷入了抄襲的漩渦。

《鬼殺之劍》是一款角色扮演類的手遊,講述了男主原本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可是厄運突然降臨在他面前,家人被惡鬼所殺,滿懷恨意的男主最終決定成爲一名斬殺惡鬼的劍士,於是開啓了他的漫漫復仇之路。

角色背景設定、遊戲名字、角色形象甚至連路上遇見怪物的樣子都和《鬼滅之刃》相差無幾。看這張圖中的怪物形象,是不是和《鬼滅之刃》中炭治郎參加鬼殺隊考試的時候遇見的那隻長相醜陋的手鬼非常相似,只是換了個髮型而已。

如此多的相似點已經無法用致敬或者借鑑來說服廣大二次元迷了,因此《鬼殺之劍》被認定爲是抄襲作品的質疑聲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質疑,官方依舊“闢謠”並不是抄襲,並表示:

“本作只是和鬼戰鬥的世界觀以及文字和風等相似而已,本質上和鬼滅毫無關係,絕非抄襲之作。”

對於這個回應,漫迷依舊不買賬,因爲整個故事的架構還有角色設計都和《鬼滅之刃》一模一樣,在《鬼殺之劍》中還出現了類似於禰豆子、蝴蝶忍、甘露寺,炎柱還有伊之助等多個原漫畫的形象,讓人更加堅信這是一部抄襲的二次元作品了。

“抄襲”在現代社會層出不窮

不管是不是二次元迷,不管是否關注動畫和遊戲作品,只要是一個喜歡上網衝浪的人,那麼就會發現,在現代“抄襲”實際上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打開手機,登錄社交賬號,時不時就會冒出一些某某綜藝抄襲,或者是電視劇抄襲等新聞,讓人看得非常糟心。

在動漫界,被質疑爲抄襲的作品同樣也有很多。例如前段時間大熱的動畫《仙王的日常生活》就曾指抄襲《齊木楠雄的災難》,這個說法在二次元迷中的支持度非常高。

《仙王的日常生活》是一部今年熱度很高的一部二次元作品,評分曾一度衝到9點幾,但是高開走低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很多二次元迷認爲《仙王的日常生活》在人設和服裝打扮上和《齊木楠雄的災難》極其相似,這應該也是後來《仙王》口碑慢慢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實“抄襲”這個問題也並不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早在之前“抄襲”就成爲廣大二次元迷們深惡痛絕的一種不規範的行爲,最誇張的就是之前的《汽車人總動員》完全就是將原版照搬,讓人憤怒。

抄襲的定義

對於抄襲,財新主編王爍曾經用一小句話簡短定義過抄襲,他說:

“抄襲就是把別人的創作裝作是自己的”。

簡短而深刻,抄襲就是這樣。在現代,除了抄襲也有一些例如致敬、或者借鑑的說法,有得作品的確不能夠被判定爲是抄襲而是致敬和借鑑,而有的作品確實打着這種旗號將自己的“抄襲”行爲合理化。基於這一點,就應該引出“邊界”這個概念。

不管是生活還是創作,“邊界”是非常重要的,它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度”是同種意義。在學術論文中,“邊界”指的是不管是引用別人的材料還是觀點,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就是一種“邊界”,沒有跨越這個邊界就無法定義爲抄襲。

如果是深入分析別人的一種觀點,這不能夠簡單判定爲是“抄襲”,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就能夠成爲自己的論文。二次元界的抄襲也是這樣,我們口中對動漫或者遊戲“抄襲”的定義,往往是“照搬照抄”,而這次《鬼殺之劍》已經算是完全照搬照抄了,在事實面前,官方的申明漫迷當然不會買賬。

遊戲中的抄襲界定是“灰色地帶”:

即使法律層面,“抄襲”已經被定義地很清楚了,但是在不一樣的領域還是有很多難以實施的地方。這主要是因爲遊戲本身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內容也很複雜,導致遊戲中的抄襲“邊界”很難把控,所以便成爲一種灰色地帶。

在遊戲中內容涉及音樂、文字、畫面、遊戲代碼以及名稱還有遊戲玩法等各種各樣的內容,前幾個元素還好界定,都有著作權去保護,但是遊戲玩法是沒有明確的抄襲邊界界定的,因此要定義一個遊戲是否涉及到“抄襲”是很難的一件事。

邊界本身就是一個人雲亦云的概念,可是偏偏在遊戲創作中邊界並不能夠發揮其作用,就像是如果現在大熱的修真題材被創作成一款手遊,那麼我們能夠界定這款手遊一定就是抄襲嗎?這是無法得出確切答案的。

可是在此次《鬼殺之劍》手遊中,它和《鬼滅之刃》的相似度已經不僅僅是題材的問題了,在角色設定和劇情方面大致都是按照原動畫的走向而展開的,所以官方回應的只是和滅鬼題材相撞這種說法完全不成立。在筆者看來《鬼殺之劍》是無法逃開“抄襲”標籤的。

從道德層面看抄襲

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教導我們拿別的小朋友的東西不好,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和應試教育也在不斷爲我們灌輸抄襲不好的這種理念,可是即使經過多年正能量的薰陶,還是有很多人致力於去抄襲。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就是經濟利益。

因爲經濟利益,所以人們喜歡投機取巧,用別人的成果爲自己做嫁衣。就拿這次《鬼殺之劍》的事來說吧。《鬼滅之刃》在近幾年的熱度毋庸置疑,本身作品的精彩爲《鬼滅之刃》圈了很大一波粉,再加上後來動畫的播出,這部二次元作品就更加紅了。

抄襲了《鬼滅之刃》,高熱度唾手可得,關注度有了,粉絲基礎也有了,就算是黑紅,《鬼殺之劍》也在二次元迷中間獲得了一些名氣,高收益也會隨之而來。

可是,即使經濟層面收益頗豐,從道德層面上來看這是極其不尊重粉絲和原作者的一種行爲。每個作品都是原作者的一種心血,可是卻被遊戲公司這樣直接使用已經觸犯了道德的底線,容易引起衆怒。

尾聲

《鬼殺之劍》在近段時間的討論度很高,就是因爲和動畫《鬼滅之刃》的相似度甚至能夠達到80%的程度了,而官方卻還能明目張膽聲明沒有抄襲,這種不真誠的態度讓人更加生氣。

在網絡上,還有人扒出製作商TEN:NINE實際上是一個皮包公司,所以這款手遊的口碑也變得更加差了。不久之後,《鬼殺之劍》應該也會漢化,不知道到那個時候會有多少人去玩這款遊戲。但是不管怎樣,希望這種抄襲行爲還是能夠得到應有的懲罰吧,不然對漫迷、作者還有其他遊戲都不公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