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大潮下,只有音箱、门锁等小部分单品打得火热,如何破解尴尬还需花一番功夫。

1、蓝海诱惑外冷内热的现状

智能家居市场潜力巨大,爆款产品频出,比如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等。在80、90后已成消费主力,消费升级背景下,大众更倾向于智能化品类,万亿家居市场充满诱惑。

行业入局者甚广,涵盖了互联网、手机、视频网站、通信等巨头,继亚马逊、谷歌、苹果智能音箱发布后,华为、小米、阿里、百度等国内厂商也推出智能音箱产品。

易观智库数据预测,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规模将达到1800亿人民币。然而目前市场上智能家居设备市场渗透率并不高,普及率只有0.3%,行业内一片火热但消费C端保持观望。

2、伪智能+外冷内热问题亟待解决

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低、消费者认知不足、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产品系统不够稳定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难题,距离巨头期待的“燎原之势”尚需时日。

想要打破“凉凉”局面,还得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打造刚需、解决高定价问题。“炒概念”和“夸大宣传”并不能让消费者买账,高昂定价已经将部分消费者拒之门外,再加上部分功能并非刚需,更像是圈钱行为。

2、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比如隐私泄露问题、安全问题、系统稳定性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市场推广普及将很难达到预期,还得聚焦到产品本身,精心打磨产品质量。

3、解决“伪智能”问题。智能应该让生活更简单,但“鸡肋智能单品”频出,致使智能家居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原本简单的操作因为“智能”反而变得异常繁琐。 4、

化竞争为合作

,统一行业标准。智能家居产品涉及的范围包括灯光控制、安防系统、可燃气体检测、网络、电话、音频视频系统、门禁系统、智能窗帘控制等多个方面。安装不同企业生产的五花八门的智能家居产品,对消费者而言安装麻烦,而且使用也会更加复杂。

3、未来趋势及能活下来的几类企业

未来能活下来的只有这四类智能家居企业:

第一、始终专注于智能家居研发和生产的头部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头部企业,至少要做好这“三要素”:产品、品牌、渠道。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同时把产品、品牌、渠道做好。

第二、做OEM、ODM的企业。有的企业只善于做生产,选择给别人做代工,这类企业运营成本要比做品牌和做市场的企业要低很多,当然前提是必须做好生产和品质。

第三、跨界巨头也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家电、安防、互联网、手机等各行业巨头都在疯狂烧钱布局智能家居,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块肥肉。

第四、小而精的企业。在某一领域有一定话语权,比如在工程出货量上占优势,亦或者在某一些技术或功能上有优势的企业……技术走到哪里都是硬道理。

智能家居市场遭遇“瓶颈期”,今年国内市场也出现了新一波弄潮儿,我们应该抱有更多的期待,并且能够容忍它在磕磕绊绊、摸爬滚打中不断走向成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