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被稱爲“世界屋脊”、“亞洲水塔”。該地區地形複雜,孕育了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生物和氣候資源豐富。喜馬拉雅山脈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該地區氣候變化顯著,洪澇和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極端乾旱對自然生態系統、糧食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因此瞭解該地區歷史時期乾旱發生的強度和頻率顯得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博士後Narayan Gaire在樹木年輪與環境演變研究組研究員範澤鑫的指導下,與德國、印度、尼泊爾等國的科學家合作,在喜馬拉雅的Dolpo地區建立了長達405年的喬松(Pinus wallichiana)樹輪寬度年表,並重建了該地區1697年以來的乾溼變化歷史。結果表明: 1、喜馬拉雅中部喬松的徑向生長受生長季和生長季前期(2-8月)的水分條件限制;2、重建的Palmer乾溼指數(scPDSI)序列中,極端乾旱的年份有:1705-1707年、1784-1786年、1809-1810年、1813年、1821年、1849年、1858-1861年、1909年、1967年、2006和2009年等。3、重建序列很好地記錄了歷史上幾次乾旱災害事件,如:1756-1768年期間的Strange Parallels乾旱、1790-1796年期間的東印度乾旱和1876-1878年期間的Victorian大旱。4、喜馬拉雅中部地區的乾溼變化序列具有2-3年、12年的高頻週期和128年低頻週期變化,暗示該地區乾溼變化受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和北大西洋濤動(AMO)的影響。該研究拓展了喜馬拉雅地區樹輪資料的覆蓋網絡,爲深入瞭解區域氣候波動特徵、氣候變化的適應與應對等提供參考依據。

相關結果以Drought (scPDSI) reconstruction of trnas-Himalayan region of central Himalaya using Pinus wallichiana tree rings爲題,發表在國際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77053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502105)、版納植物園“一三五”專項突破一(2017XTBG-T01)和雲南省博士後定向資助項目的共同資助。

喜馬拉雅中部Dolpo地區地形和樹輪採樣點位置 

喜馬拉雅中部Dolpo地區樹輪寬度重建的1697-2015年乾溼指數(scPDSI)變化歷史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衆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衆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爲星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