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军的大佐到底是个啥官。日军的大佐略相当于中国的上校。

日军的大佐到底是个啥官?日军的大佐略相当于中国的上校!不过,在二战的时候,日军中的大佐实际上的权力大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具体还要看当时担任了什么职务。由于大佐是属于军队智囊型的人才,因此他们可以担任部队的联队长以及师、团级单位的参谋。理论上来讲,大佐这一官职具体的级别高低,还得参考其服务的对象。
当他作为参谋的时候,他比辅佐的正职(如师、团长等)官员低半级。例如:团长属于少将级别,大佐假如是师长的参谋,那么职务就高于这个少将团长。因此,日军当中不少军官宁愿不当少将,也要争当大佐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职务有点像中国古代的钦差。中国古代的钦差,本身官品可能并不大,只是因为代表了皇帝,所以见官自动大一级。 在二战时期,日军的军衔分为六等十六个级别。六等分别是:将、佐、尉、准士官、下士、兵。这六等又各自按大、中、小的区别,因而成为了十六级。这样的制度,最早源于对中国唐朝兵制的模仿。唐代的中国称雄世界,日本仰慕华夏文明,曾经多次东渡来朝拜学习。他们不但学习中国的文字,创造了自己文字,连建筑的风格、生活习惯(茶道、木履等)和社会组织也都进行了模仿。
佐,其实就是由唐代的佐官演变而来。不同的是,唐朝的佐官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团队。而日本的佐,事实上兼有中国军师的地位,特殊情况下,又可以单独领兵。在中国的唐朝,佐官中级别最高者官位可以达到从四品。特殊情况下,可以代替刺史(州官)行使行政权。因此,唐朝的佐官并不是一个军职,而是一个行政职务,并且当时的法律中也没有规定佐官具体要干什么事。 因此发展到后来,佐官成为了一种闲差,用来专门封给勋戚权贵来吃空饷,算是一种变相的福利。而这种风气也带到了日本,并且一直影响着日本,一直到二战时期都还在存在与日军之中。因此,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各种佐,基本也都是由大家族或者财阀的直系亲属担任。只不过他们还是要干实事的,并且还要到专门的陆军士官学校受训。
当日本的大佐统领一个联队的时候,大约可以领兵三千至四千人;当他们担任参谋的时候,负责设计具体的作战计划,只要准备拿下一个点,大佐就会带着他的两个下级(一般是中佐、少佐)开始制订各种策略,完事后找参谋长通过,最后师团长之类的人拿到作战计划就可以直接开打了。在日本侵华的几次战争中,都是这些大佐在牵扯头决定对我方进行袭击的,挑起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的都是这些人。 比起这些佐官,有时候正职的将军还没他们扎眼,一切都因为他们的权力太大了。据中国官方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一共打死了日军一百五十万人。有人说,这当中含有八十三位大佐。也不知道统计是否精确,毕竟打了八年仗,日军大佐才这一点?看看《亮剑》中的李云龙,杀日本大佐就跟切瓜砍菜一样,一次性就能弄死好几个,仿佛日军里根本没有兵,全都是大佐组成。不过,那就是电视艺术。

二战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战败刺激了日本,他们开始嫌弃这些叫大佐的智囊有点晦气,害得日本的本土都遭了原子弹,或者是日本人感觉大佐的大字,不太适合战败者使用。总之,从那以后,日本自卫队里只有一佐、二佐、三佐,再也没有大佐、中佐、少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