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從腳下起,病從腳底除!——上病取下,百病治足!

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自古以來,中外歷史上名醫和聖人有很多運用全息醫學從腳底治病的記述。

春秋戰國時期醫聖扁鵲,精通足底治療術,刺激足底救活了死去三天的虢國太子;

東漢神醫華佗編著了《華佗祕笈足心道》,從足底治療全身疾病,救人於分秒之中,治病在點撥之間。

古印度釋迦牟尼在圓寂前留下了足底治病的生命密碼圖譜,流傳後世。

人體各器官在足底的定位,就是這些器官在足底的反射區。在反射區出現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的陽性反應物,就是治癒疾病的特效治療點,也叫作足底的生命密碼。

足部是人體經絡匯聚處之一,共有60餘個穴位在這裏匯聚,醫學上有“人體第二心臟”之說。依據中醫理論,對足部加以護理能使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足部寒涼的危害

近來天氣逐漸轉涼,冬季來臨,大家對於增減衣服都有所準備,但是足部的保暖卻是人們所忽略的問題,有句老話叫“寒從腳起”,這並不是空穴來風,祖國醫學與現代醫學都從不同角度對其有所說明。腳部受涼看似是小問題,其對於人們健康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中醫理論

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發掘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時,出土了大批的箭帛醫書,在這批箭帛醫書的《脈法》中記載:“聖人寒頭而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補不足”。

“寒頭暖足”是中醫理論補虛瀉實的重要原則,也是歷代醫家養生所遵循的準則。

頭爲陽,足爲陰,頭爲諸陽之會,百脈皆衝於頭,故頭最怕熱;而雙足緊貼地表,爲諸陰之會,百脈皆遠離足,故足最怕冷,最易受寒邪侵襲。

從經絡學說的角度,也能夠說明暖足的重要意義,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均起於足,足三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均止於足,而且陰蹺脈、陽蹺脈、陽維脈均起於足跟,衝脈下行於足趾間,雙腳有近70個穴位。

各條經脈又屬於各個臟腑,其相互影響、聯繫全身,腳部的寒冷也必然會導致全身性的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臟器老化,陽氣衰微,機體體抗力降低,寒邪更易通過腳部侵襲,損傷陽氣,引發疾病或舊疾復發。所以足部保暖可以溫煦陽氣,使氣血在經脈中暢通運行,保證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證明,人的腳底有豐富的血管及末梢神經,有與各個臟器相對應的反射區,當雙腳在做運動時,可不斷刺激足底,該刺激可以反射到大腦皮層,通過中樞神經調節臟腑功能。

心臟是人類血液的動力中樞,但是由於雙腳距離心臟較遠,且加上血液重力,故血液從雙腳流向心臟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擠壓血管,協助心臟泵血。

腳部由於位置較遠,脂肪層薄,保溫能力差,溫度一般比身體的其他部位要低,爲28-33度,腳底的汗腺比較密集,對調節體溫十分重要,蒸發可帶走大量的熱量,腳就更容易冷。

當氣溫驟降,腳部受涼,會引起上呼吸道毛細血管反射性收縮,使纖毛擺動減慢,排除異物能力減低,抵抗力減弱,使本來潛伏在病菌或病毒乘虛而入,大量繁殖,故表現出咳嗽、咳痰、流鼻涕的呼吸系統症狀。腳部受寒後,會導致細菌侵入及自身菌羣紊亂,這也是寒冷季節呼吸系統疾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冬季如何護腿護腳?

一、養腿=養命!寒冷的冬天先要做好腿部保養!

腿部保養八大好處:

1.加速腿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腳冰涼,腿部發沉。

2.腿部有六條經絡,肝經,膽經,脾經,胃經,膀胱經,腎經。

3.腿療可以改善靜脈曲張,寒腿,膝關節不好。

4.可以調理脾胃功能,消化不良,積食等。

5.可以舒肝理氣,瀉肝火。

6.調理尿頻尿急,腿部水腫。

7.肝經走乳腺,調理腿,對乳腺增生也有一定的緩解。

8.長期調理還可塑腿形。

二、中藥沐足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睡前一盆湯”當做養生保健的良方,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用熱水泡腳,可使腳步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抵抗寒冷,有助於睡眠。水溫切忌過高,應控制在38-42度,如過高可能會導致人體熱量不易散發,造成虛脫,不過溫度還應以泡腳的時間長短而定。

有心臟疾病、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的老年人,水溫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長。在泡腳時可加入中藥,如桂枝、紅花、乾薑、川椒,增強溫煦功能。

三、足部按摩

擦湧泉穴。中老年朋友手腳冰涼,多因腎陽不足,溫煦功能減弱,使陽氣不能暢達四肢。湧泉爲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爲溫通腎陽、助陽化氣的要穴,其位於二三趾縫紋頭與足跟連線的上1/3處。

清代《壽世青篇十二段動功》中記載,用左手把住左腳,用右手搓左腳心,左右交替,各36次。可改善神經、生殖、泌尿、循環功能,達到消除疲勞、防病治病的功效。

四、常運動

前文介紹,人的腳底有豐富的血管及末梢神經,有與各個臟器相對應的反射區,當雙腳在做運動時,可不斷刺激足底,該刺激可以反射到大腦皮層,通過中樞神經調節臟腑功能。腳部的活動,可以鍛鍊肌肉、韌帶、神經末梢、關節,增加血液循環,提升足部的溫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