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11大戰拉開大幕,

果然不負衆望,

又一次刷新了記錄。

4分20秒,成交額超191億元!

(已超2012年天貓雙11全天的成交額,比去年快了1分半)

26分03秒,成交額突破500億!

2分5秒,100億!26分03秒,500億!再創紀錄!雙十一大型真香現場……

1小時,成交額672.6億人民幣!

(比去年多了約100億元……)

1小時16分,成交額超912億元!

(超過2015年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

1小時47分鐘,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

(比2017年達到1000億元的時間縮短了超過7個小時)

08:08:52,2018天貓雙11成交額超1207億元

已超過2016年雙11全天成交額

截止12:00:00

2018天貓雙11成交額1491.6億人民幣(215.1億美元)

告訴我,昨晚你是……東方不buy , 還是 all buy

社會調查中心針對2580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中,71.1%的被調查者認爲自己“網購成癮”,其中25.6%的人感覺自己有“比較嚴重”或“很嚴重”的“網購癮”,45.5%的人表示“有一點上癮”。

雙十一還沒到卻已花了5萬多

前幾天,浙江醫院精神衛生科就來了一位情緒略爲緊張的女子。

女子姓薛,今年30多歲,她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策劃,平時最喜愛的事情之一就是網購,看到自己購物車裏琳琅滿目的商品列表,就覺得特別滿足。

“每次點擊完下單的按鈕,看到支付成功幾個字後,好像壓抑很久的情緒終於被釋放了,特別爽。”薛女士說。

然而,每次當薛女士收到大大小小的包裹時,總會發現自己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前不久,她還收到了幾個特殊的包裹,裏面都是些奇形怪狀的飾品。收到包裹時,她甚至覺得包裹送錯了,但當她查了購物記錄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確購買了這些東西。

薛女士回憶,去年“雙11”促銷時,她熬了一個通宵,購買了大量自己並不需要的商品。第二天,她跟老公吵了一架,還給老公寫了保證書,再也不買了。

可今年“雙11”還沒真正開始,她就已經花了5萬多,再加上放進購物車裏的寶貝,她已經不敢去想了,無奈之下,只能來到醫院精神衛生科諮詢。

剁手族”並非都是“購物成癮”

醫生表示,“喜歡一件東西,花錢買下來”“因爲價錢便宜,一次囤不少貨”,這些都是正常不過的行爲。

那些大喊着“剁手”的,未必一定上升到病態的程度,購物成癮也有一定的指徵,不是說“雙11”的時候瘋狂購物,就成了購物成癮了。

所以,千萬別給自己亂戴“成癮”或是“強迫症”的帽子。

“癮”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對物質成癮,另一種是對行爲成癮網購成癮就屬於後者。

在心理學上,“成癮”有兩大特徵,一是患者對自己行爲的危害有了認識,但是無法控制,內心非常痛苦。二是患者的社會功能明顯受損,比如妨礙工作、造成家庭衝突等。

如果對網購感到愉快,又沒有經濟壓力可以放肆買買買,家人也沒有什麼意見,那儘可以享受網購的樂趣,沒有必要醫學干預。

但如果出現了反覆衝動購物,明明不需要或是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卻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的購買慾望,一不購物就很難過,而買過之後又常陷入自責之中。

這種狀況持續了3個月以上,就需要干預了。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網購成癮”?

醫生說,首先要看消費是否在經濟能力的承受範圍內,看看是否超出個人收入中生活費用支配的範圍。

其次,購物者買完東西心情如何也很重要

像薛女士這樣網購之後就“如同壓抑很久的情緒終於釋放”,這種滿足感是很多成癮性物質或者行爲所共同具有的特點。

當她被迫中斷這種行爲時,可能就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負面情緒,甚至出現一些焦慮的症狀,這就需要再次進行網絡購物才能讓自己滿足。從這點上說已經達到了依賴的程度。

此外,還要看網購是否干擾了正常生活。有些人通過購物解壓,但若瘋狂購物消費超過了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就會給自己增加還款壓力,這樣不但起不到解壓作用,還會干擾自己的正常生活。

對抗網購慾望可以試試“拖延法”

症狀不太嚴重的“剁手族”,想擺脫無休止的買買買,可以先試試“自救方案”。

首先要抑制衝動性消費,先把看中的東西加入購物車,延長付款的時間。同時還可以做一個消費計劃,將不同用途的錢分開,設定一個網購限額,嚴格控制自己按照這個標準來操作。

​患者還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空窗期”,比如可以先控制自己3天內不買東西,然後將期限逐漸延長,到最後完全擺脫買買買停不下來的困境。

對於網購成癮比較嚴重的患者來說,靠理性購物的自覺是不夠的。當心理壓力過大或心情抑鬱時,不要將網購作爲宣泄途徑

可以多做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運動、讀書、聽音樂等,多與親朋好友聊天溝通來轉移注意力。

而對於有深層心理問題的患者,要及時釋放不良情緒,學習事物的應對、處理方法,多參加社交活動如果病情嚴重,則需要找心理醫生進行相應的藥物和心理治療。

一招防“剁手”

購物前,可以先問問自己是否一定需要,增強消費的理性。付款前給自己3分鐘的思考時間,也許這3分鐘你會打消原來的念頭。

來源:青年時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