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这几年风水轮流转,变化的太快,水中月,雾中花,懵懵懂懂,还没整明白咋回事,又换了。

前些年,北京示范高中是不让办初中部的,防止争抢优质生源;现在示范高中没有初中部的微乎其微,大多数示范高中都办起了初中、小学,有的示范高中居然办起了幼教。不让办初中,说是为了教育公平;办初中、办小学,也是为了教育公平。

以前,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校和高中校的校长权力很大,校长的权力主要体现在招生权上。每年到招生季,明里暗里,都在搞生源大战。不是每一个校长都是教育家,大家心里都明白,不管是什么学校,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

不让抢生源,校长岂不是很寂寞?

不让抢生源,校长岂不是很寂寞?

不让抢生源,校长岂不是很寂寞?

现在,特长生没有了,小升初严禁考试,占坑班不让办了,奥数测试也不让明里进行了。义务教育严禁跨区择校,区域内实行单校划片,现在又实行多校划片。在录取前,学生去哪所学校,学校的生源,处于双盲状态。

不管是一般的学校还是优质的学校,学校的学位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尤其多校划片,学生不知道自己被划到哪所学校,学校也不知道会招收到什么样的学生。

义务教育实施这种方式的理由很简单,为了教育公平。在北京,优质教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大量学校被合并,以集团、集群、分校名义出现,一些教育弱区,学生进入优质教育就读高达90%以上。

那么多学生都就读于优质教育,家长还需要焦虑吗?还需要择校吗?关键的问题是,优质教育入读率这么高,校长还需要争抢生源吗?

这个优质教育是划分很多等级的。每一个校长心里都明白。不论是什么级别的优质教育,如果批量的优质生源进入,前景堪忧。哪个校长没有抢生源的经历?

就是不让。今年,北京还出台了一个模糊的政策,严禁以校园开放日的形式提前招生。我说模糊,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没说不让搞校园开放日,是说不可能以校园开放日的形式提前招生。学校不提前招生,搞开放日应该是可以的吧。

每年招生季,各个学校的校园开放日是一个传统项目,进入4月份,学校纷纷对外发布消息,搞校园开放日。但今年北京的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对外发布校园开放日的不多。严禁争抢生源,已经到不让搞校园开放日的地步了。

前几年,政策限制公办学校抢生源,民办学校所以有了很大发展空间。2010前后,全国大约有100所学校处于倒闭状态。在北京,公办的学校的生源都吃紧,哪有民办学校的空间。随着生源基数加大,居民收入增加,民办校大张旗鼓争抢本该属于公办校的优质生源。所以民办校发展势头很猛。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民办学校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增加了500所左右。

但今年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一个起跑线上招生,都不让提前招生。

校长坐在家里,不用作为,坐等生源即可。在目前教育改革过程中,校长以教育公平的名义被剥夺了招生权,或者限制招生权。招生权在区教委那,或者区教委上级主管部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