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路明講述企業家的環境責任。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鄭瑋

身穿灰白夾克,猶如鄰家老人的艾路明在論壇上講起企業家的環境責任時,聲音微啞,這位領導一家集團公司走過30年的企業家,對公益環保充滿感情,他認爲,企業家對自然要心存敬畏。

作爲武漢當代集團董事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艾路明介紹,在一段時間裏,中國的發展是粗放式的,對環境沒有太多的重視,但事實證明,環境的惡化對經濟發展也會起到反作用,在現代自然資本的理論中,自然資本的存量越大,經濟的安全係數、發展前景就越大。

自然資本理論中,投資自然資本包括傳統的環境治理,同時又超越了傳統的環境治理。環境治理是被動的“燒錢”的事情,主要解決經濟增長導致的負外部問題,而投資自然資本是主動的具有經濟收益的事情,要利用自然資本的正外部性創造經濟增長新動力。

艾路明舉例,此前華北地區經常遭受沙塵暴的侵襲,經過考察發現,沙塵暴的源頭就在北方阿拉善盟的三大沙漠,隨着當地的環境惡化,三大沙漠面積越來越大,來自西伯利亞的風很容易將沙土帶到更遠的地區。當時有一批企業家認爲,當下的企業,不能僅追求企業快速發展,還應該盡到對環境的保護責任,充分運用企業家精神推動環保力量的壯大,這也成爲阿拉善SEE的發起初衷。如今,阿拉善SEE有900多位企業家會員,共同發揮着企業家市場能力和創新能力來推動環保。

運用市場產業鏈推進環保

艾路明介紹,“任小米”就是阿拉善SEE運用企業家市場能力推動環保的典型。

在極度缺水的荒漠化地區,保護地下水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但歷史因素使阿拉善農牧民爲了生存,一直以高耗水玉米作爲傳統農作物,採用漫灌方式進行粗放式種植。“用傳統方式種植玉米,地下水灌溉量普遍一畝地在600立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00立方米。”艾路明感慨,如果這樣粗放種植下去,很多荒漠植被就會因爲缺水而消失。

爲保護阿拉善有限的地下水資源,同時保障當地農牧民的生活,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引入小米種植,每年用水量下降60%。另外,爲了鼓勵農民積極性,阿拉善SEE還在當地成立小米產業鏈公司。

艾路明還現場分享了另一個環保案例。在雲南三江並流區,有種名叫滇金絲猴的珍稀動物,它們主要以松蘿爲食,傳統的封山育林改善與保護了滇金絲猴的食物來源,但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得不到保障。要保護當地的環境,就需要當地人一起參與,協會幫助當地引入喜馬拉雅高原山區獨特的蜜蜂物種——喜馬拉雅蜜蜂,當地人養殖蜜蜂,阿拉善SEE的企業家們對蜂農們的蜂蜜進行回購,通過蜜蜂養殖,農民獲得了較高收益,主動參與環保的積極性也增加了,滇金絲猴得到了保護,原始森林也在逐漸恢復。

環保讓企業創造產業奇蹟

環保意識讓更多企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也創造出更多產業奇蹟。

艾路明介紹,很多年前德龍鋼鐵就已經認識到,如果想把鋼鐵行業做到既環保又有市場,還能走向國際,就必須運用新技術和創新協調機制,使得企業既具備較強的生產能力,同時也能夠做到環保。爲此,德龍鋼鐵做了種種努力,投資30多億元將工廠裏的廢水循環利用。“在德龍的產業園裏,原來鋼花四濺的情況消失了,變成了3A級公園”。艾路明笑稱,廢水重新處理後,可以當場喝下,實現了污水全循環。在這樣的創新能力推動下,去年一年利潤接近90億,自發電年創效3億元,節電改造年節約電費1.7億元。所以,當企業家把創新能力和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時,是一定能夠創造奇蹟的。

艾路明認爲,從這點上看,環境保護不僅是一種投入,對企業未來的發展也有巨大的意義。當然對於企業家們內心的改變也會有巨大的意義。“有時候想想,大自然需要我們人類的保護嗎?或許,只需要我們心懷敬畏之心就足夠了。”

艾路明回憶,一次帶企業家們到三江源考察,在雪山草甸的美景中,企業家們看到了清澈湖水中的魚羣,有人想抓幾條嚐嚐鮮,而當地藏民則虔誠地把雙手放在水中,魚兒立刻主動游到手心裏,這一刻,所有人都被感動了。“有時候,對大自然,人類不應該考慮過多幹涉,懷抱一顆敬畏之心就足夠了。”艾路明總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