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寒,清晨喝了一碗糊辣湯,店家來自河南周口,價格不貴,食後身暖。喫飯時與小老闆閒談:怎麼感覺“糊辣湯”這個名稱這麼彆扭呢,有點前後矛盾,糊是稠,湯乃稀,糊辣湯又稀又稠嗎?

先說“糊”:像稠粥一樣的食物,口語中多念輕聲:辣椒糊;麪糊;糨糊。洛陽的“糊塗麪條兒”勾玉米麪芡名稱準確無誤,但晚上“糊塗湯”也是毛病,不該稱:湯。這是洛陽地域乾旱,喜歡喝湯,也很多人的湯、粥、羹混淆不分。

粥:指在較多量的水中加入米或面,或在此基礎上再加入其他食物或中藥,煮至湯汁稠濃,水米義融的一類半流質食品。其中,以米爲基礎製成的粥又稱稀飯;以面爲基礎製成的粥又稱糊。《隨園食單》在談到粥時曾指出“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進一步明確了湯、飯、粥的區別。往往製作粥的原料都要含有五穀雜糧一類的,比如米,豆之類。 粥的種類很多,如以原料不同可他料粥、面粥、麥粥、豆粥、菜粥、花卉粥、果粥、乳粥、肉粥、魚粥及食療藥粥等。在烹調上,一般將粥他爲普通粥和花色粥兩大類。其中,普通粥是指單用米或面煮成的粥,花色粥則是在普通粥用料的基礎上,再加入各種不同的配料,製成的粥品種繁多,鹹、甜口味均有,豐富多彩。以廣式鹹味粥爲例,常見的如魚片粥、乾貝雞絲粥、肉絲粥等。

羹:中國傳統食物。指五味調和的濃湯。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尚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作爲一種黏稠濃湯,主要由肉、菜及勾芡調和,亦能加面成爲面羹,另有甜如豆沙、糖等做成的甜食。羹因大量使用勾芡,加上調和料等提味。食材方面幾乎都是肉類,口味較重且熱量高,這就是所謂的菜羹。

湯:1.熱水。2.(名)專指溫泉(現多用於地名):湯山。3.(名)食物煮熟後所得的汁水:雞湯,肉湯。4.(名)菜湯。

洛陽的牛肉湯、驢肉湯、不翻湯名稱合適,沒毛病。周口逍遙鎮的“糊辣湯”因勾芡濃稠,稱“湯”就牽強啦。後來想通啦,民間起名,稀裏糊塗,錯了也自然,如果一開始糊辣湯不勾芡,不糊塗,那名稱就是對的。可我查閱了食譜,粘稠是該小喫的特點。

據說“糊辣湯”起自唐朝,胡椒引進中國後,現如今叫“胡辣湯”取自胡椒的“胡”也算可以吧,但不如“糊”更彰顯特點。

總之:夏天去火防暑,冬季開胃避寒,是大衆化早點的佳羹,不好看,但好喫,深受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帶人民的喜愛,目前也在全國流行。今日閒扯,不是吹毛求疵,是學習與認知,民間可諒解,宮內傳於民間就可笑啦。

我認爲應該叫:糊辣羹比較準確,但這個“湯”的名稱已經流行千年,無法改變啦,今日敘談,就算閒聊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