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不是孩子在叛逆,而是家长得“双重标准”在作祟。一、孩子爱顶嘴,是家长的“双重标准”在作祟。

文 | 朗朗育儿课堂(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天晚上,闲着无聊躺在沙发上打游戏,眼看就要通关了,隔壁突然吵了起来,孩子的哭声不住的穿过来,我不想听,但无奈隔壁邻居的吵架声实在是太大了。

耐心听了几分钟,原来是孩子的练琴时间到了,但是今天孩子不想练琴,正在和妈妈抗议。

“妈妈,明明说好如果我这次语文第一,今天就可以不用练琴,可以和爸爸一起打游戏的。”孩子尖锐的哭诉传来。

“游戏游戏,整天想着游戏,你语文第一就满足了吗?你看看你的英语,你好意思和我提这个要求吗?等你什么时候年纪第一,你想不练琴就不练琴。”

“妈妈,你太过分了,你说话不算话。”

“我还不是为你好,别人我才不管他呢!”

之后的一个小时,隔壁就围绕这个话题一直在吵。

很多时候,家长很迷惑,明明为什么以前的乖宝宝,现在变得这么爱顶嘴呢?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吗?其实不是孩子在叛逆,而是家长得“双重标准”在作祟。

一、孩子爱顶嘴,是家长的“双重标准”在作祟

《后汉书·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身体力行,别人就会听从;但是如果只说不做,别人就会不听从。

就如案例所说,明明隔壁妈妈已经答应孩子晚上不练琴,但是却“双重标准”,又要求孩子练琴。孩子愤怒顶嘴,家长还以爱之名镇压。

什么是“双重标准”?双重标准是指对同一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利益等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亦或者是对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

家长对孩子一个标准,对自己又是另一个标准,这样得行为,不外乎孩子喜欢和家长顶嘴。但是为什么家长会有这些“双重标准”呢?是所有得家长都有这样得行为吗?

二、为什么家长会有这些“双重标准”行为?

1、家长的权威感,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小王子》的作者圣修伯里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有些人能走出,但更多人却耿耿于怀。很多家长就是这样,因为自己在某方面失败,所以希望孩子能弥补自己的缺憾,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2、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榜样作用

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塞内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很多家长却往往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面前任性妄为,却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严于律己,而这个时候,孩子们会对家长进行顶嘴:"凭什么爸爸妈妈都完成不好,却要我去完成。"

3、对孩子要求过高

对孩子的高要求、高期望基本是每个家庭都有的行为。

家长自己做不到的,孩子要做到;家长完不成的,孩子要完成;家长刷抖音,孩子要学习。

成绩要优秀,兴趣要高端,不切合孩子的自身实际,对孩子一直提要求。

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孩子,忽视孩子原本的想法与意志,所以当孩子的意志与行为被否定,或者不被尊重时,由此会产生逆反、反抗的行为。

三、家长的“双重标准”,是对孩子“规则感”的破坏

与其发号施令,不如身体力行。——塞·给翰逊

家长的“双重标准”其实是对孩子规则感的一种破坏,因为一个标准就是一种规则,两个标准就是两个规则。

家庭中常见孩子与家长讨价还价的场景。

明明约定好只能打20分钟游戏,过了时间孩子还要玩20分钟:

“我再玩20分钟嘛”,孩子开始撒娇;

“不行,之前不是说好的吗?”

“但是昨天也是这么规定的,可以爸爸让我玩了两个小时啊!为什么昨天可以,今天不行?而且现在爸爸也还在玩啊,为什么就我要去学习?”

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爸爸妈妈对孩子玩游戏不是一个标准,爸爸对自己玩游戏和孩子玩游戏不是一个标准。

这是对孩子规则感的一种破坏,我们总说“熊孩子”很讨厌,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对错是非观念,正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树立起规则感。

所以说,如果要拒绝家庭中的“双重标准”,那么家长的行为就变得尤为重要。

四、拒绝“双重标准”,家长该如何做?

1、家长以身作则

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法捷耶夫

家长总是忽视自己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却不知道如果家庭教育中有捷径,那么榜样就是那条捷径。家长在烦恼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是否自己把不良的习惯传给孩子。只有家长做好榜样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才能助力孩子成长。

2、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

笛卡尔曾说:“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在家庭亲子关系中也是同样,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父母能了解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孩子就更渴望得到家长的尊重,希望能和家长平等愉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自己的想法有多幼稚,也渴望被家长倾听。

3、实事求是,不对孩子设立不合实际的高标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思,每个家长都不会输。但是什么是成功呢?孩子的成功到底是什么?这里,我引用李开复曾经说过的话,来诠释我理解的成功的定义吧。

李开复曾经说过:“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新唐书》:“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父母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中,并且尝试去模仿,所以,为了孩子,请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做好孩子检视自我的“镜子”。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