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拌米飯,喫了一碗又一碗。”豆豉,這一清遠人的家常小食,從漢代開始便有記載,跨越了幾千年時光,仍在調和着人們的口味。越是素樸的,越不容易被遺忘。

在清遠英德大灣鎮

豆豉是村民餐桌上必備的小喫

大灣豆豉製作歷史悠久

憑着代代相傳的工藝傳承

獨特的產品配方

一粒粒小紅豆

經過豆豉師傅的古法炮製

散發着自然和時間的神奇力量

蒸豆

從大豆“涅槃”成豆豉需要一個月

40歲的李飛龍

是大灣鎮家喻戶曉的豆豉師傅

李家做的豆豉手藝是

從李飛龍的舅公傳下來的

傳到他這一代是第三代

李飛龍最喜歡秋天,充足的陽光下,醃製好的豆豉只晾曬半天便能完成蛻變。

11月份,大灣鎮的日曬充足,空氣涼爽,是做豆豉的好時節。

一顆大豆,在李飛龍手裏“涅槃”成豆豉,需要耗費一個月的時間。精選的大豆,經過清洗、浸泡、蒸煮、發酵、洗黴、醃製、晾曬7道工序方能成爲豆豉,從一種美味變成另一種美味,全程需要人工製作,製作步驟看似簡單,可其中的奧妙全憑李飛龍的經驗積累和熟練掌握。

李飛龍做豆豉選用的是大灣鎮特產的紅豆,豆子顆粒大,飽滿,喫起來軟糯香甜。

李飛龍做豆豉選用的是大灣鎮特產的紅豆,這與市場常見的紅豆不同,豆子顆粒大,飽滿,喫起來軟糯香甜。紅豆挑好,剩下的就是手上功夫了。

李飛龍做一批豆豉要用到800斤的紅豆,用他的大蒸爐剛好可以蒸兩遍。蒸熟這些豆子,需要耗費將近10個小時,柴火的煙燻和沸水蒸氣,在悶熱的蒸爐房裏混合,這是李飛龍體內鹽分蒸發最猛烈的時候。不斷釋放的淚水和汗水,將他的衣服和頭髮全部打溼。

李飛龍將浸泡好的紅豆挑放至竹筐裏準備蒸豆。

豆子怎樣纔算蒸透?“最直接的就是喫豆子,可以當飯喫,豆子綿了、香了就行。”李飛龍邊說邊抓上一把豆子,像嚼花生米一樣一顆一顆放進嘴裏。蒸熟後的豆子,需要徹底放涼才能送入黴房發酵。李飛龍和妻子用竹籮裝好豆子,搬到門外放涼,香糯的豆子,便成了巷子裏小朋友垂涎欲滴的美味零食了。

蒸爐房裏,李飛龍起火蒸豆。

發酵醃製

時間是釀造奇蹟的本源

發酵,是豆子變成豆豉的關鍵一步,李飛龍一點也不敢馬虎。冷卻後的豆子裝入圓形簸箕,不能鋪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不利於通風,太薄則會使豆子水分蒸發太快。

天熱時節,豆豉可以在發酵房裏自然發酵,天冷則需用炭火加溫輔助發酵。李飛龍夫婦小心翼翼將裝滿豆子的簸箕整齊地壘在架子上,關好房門,靜待時間帶來的神奇變化。一個星期後,這些豆子表面會結着一層細細的絨毛,隨着空氣的流動微微發顫,正是這些絨毛讓豆子內核慢慢變得柔軟。

一層豆子、一層鹽、一瓢水酒,憑感覺,是李飛龍醃製豆豉的祕訣。

發酵後的豆豉,需要洗淨黴曲,才能進入下一個製作環節———醃製。

醃製的調料非常簡單,水、鹽、酒。水和酒按一定比例兌開,一層豆子、一層鹽、一瓢水酒,憑感覺,是李飛龍醃製豆豉的祕訣。豆豉醃製的過程,是一場時間與味道的密謀。

在醃製池裏,蛋白質和澱粉經過時間的推移逐漸轉化成氨基酸,豆子的平實味道轉化爲濃郁的醬香,這需要漫長的等待。若是夏天,豆豉20天便可完成醃製,到了冬天,時間要延長,有時候一個月之久。

冷卻後的豆子裝入圓形簸箕,不能鋪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不利於通風,太薄則會使豆子水分蒸發太快。

判斷醃製是否到位的標準是看豆豉有沒有化芯。李飛龍拿起一顆豆豉,一捏一揉,整顆豆豉柔軟程度一致,成泥狀,這就表示醃製到位。

晾曬

與陽光賽跑成就豆豉醬香

經歷了蒸豆、發酵、洗黴、醃製的紅豆,“涅槃”成大灣豆豉,還要經歷最後一道考驗。它的最後一次鍛造,是在太陽底下完成的。

李飛龍形容做豆豉,是一個“靠天喫飯”的行當。陽光下晾曬,也是一個發酵過程,經過日光的照射,豆豉才能散發濃郁的醬香,這是室內烘烤無法做到的。

經歷了蒸豆、發酵、洗黴、醃製的紅豆,“涅槃”成大灣豆豉,還要經歷最後一道考驗。它的最後一次鍛造,是在太陽底下完成的。

在室外晾曬,就意味着不是每天都能製作豆豉,特別到了多雨水的季節,要與陽光賽跑,若不小心讓豆豉淋了雨水,前面的功夫就功虧一簣了。李飛龍最喜歡秋天的季節,充足的陽光下,醃製好的豆豉只晾曬半天便能完成蛻變。

晾曬完畢的大灣豆豉,味道、軟硬的程度都把握得剛剛好。李飛龍憑藉嫺熟的經驗,調動着空氣、水、溫度、陽光,讓豆子達到最佳狀態,不依靠現代化加工技術,遵循古法,將一切拿捏得恰到好處。

大灣豆豉,神奇的豆子裏包含的不只是繁複嚴苛的製作工藝,更是豆豉匠人對味道的堅守。

統籌:陳平生

採寫:曹成飛

攝影/攝像:邱煒民

視頻製作:江元威

編輯 | 郭小京

校對 | 喵果果

編審|劉厚斌

值班編委|樊沃

清遠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