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876至1877年之间,武士曾是日本封建历史上的特权阶级,。影片前面提到日本武士破坏铁路,不由让我们想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建造第一条唐胥铁路,。

在过去不久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毒药君赶了个末班车,

于展映最后一天晚上去看了部黑泽明经典《乱》。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据说,这个镜头里的建筑是真烧(那个年代也没这么逼真的特效),

而且还用了加拿大木头,黑泽明说,火势要好看!

日本的工匠精神和武士道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

简要来说,两个字:认真。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老罗重新定义了认真

同理,黑泽明拍片不计成本不是因为壕,他就是认真。

日本电影有其强烈形式感和独特风格,自是其民族性格使然。

那么在外国人眼里,日本的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一副面貌呢?

毒药君想到一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个。

今天推荐给大家——

最后的武士

The Last Samurai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海报上这个人是不是很眼熟?

对,他就是汤姆·克鲁斯

当长发飘逸胡子拉碴的阿汤哥腰挎武士刀、穿上东方人的战甲,

帅气程度能否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来帮中国人民打怪兽的马达同志媲美?

毒药君觉得,恐怕不相上下。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马特·达蒙游览长城

说起《最后的武士》缘起,最早可追溯到导演爱德华·兹威克的少年时代。

17岁时,他第一次看了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

从此,他便沉迷于“电影天皇”的片子中不可自拔,开始研究他每一部作品。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爱德华·兹威克

兹威克是谁?那部让布拉德·皮特在好莱坞一炮打响、

帅出众迷妹一脸鼻血的《燃情岁月》,正是由他执导。

包括后来老谋子导演、中美合拍的《长城》,在立项之初也本是定他执导筒。

后来虽因种种因素行而未成,但他还是以编剧的身份参与了这部影片的创作。

由此也可看出,他对历史、西部、东方文化,都拥有浓厚的兴趣。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燃情岁月》里的皮特

上世纪90年代,雷达制片公司有一个“美国人来到明治时期日本”的创意。

制片人找到了他的邻居兹威克,两人一拍即合。

兹威克又找来好友、大编剧约翰·洛根(《角斗士》《飞行家》《雨果》),便开始携手打造剧本。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约翰·洛根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蕴含着很多戏剧性因素。

不仅有传统与现代之争,还有开放与封闭之争。

上到文化风俗、下到行为习惯,都经历着剧变,故事便由此开始。

纳森是一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美国南北战争英雄。

然而,战争过后的他却迷失了,曾经坚守的信念不复存在。

平日里,纳森用酒精麻痹自己,靠偶尔给军火商站台卖枪维生。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被胡乱堆放在角落的星条旗象征着信念的失落

一次,几个来自日本的政府特派员找到了他。

他们看重纳森丰富的战斗经验,希望他能前往日本,

为天皇训练一支现代化的热兵器部队,并为他开出了一份可观的工资。

醉生梦死的纳森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他远渡重洋,踏上了这个岛国。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日本这场“洋务运动”带来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

在皇宫,纳森见到了励精图治、力求改革的明治天皇。

他年轻、瘦弱,略显稚嫩的目光中透露出无法忽视的坚定。

影片在选角和化妆上的还原度,可谓比较高了。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纳森很快就上岗工作。他发现,军队里绝大多数人,

都完全没有现代武器使用经验,训练他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然而,他的上级和日本政府官员,

却要求他带领士兵尽快上战场,以震慑那些破坏铁路的武士阶层。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结果,在雾气笼罩的密林中,手拿现代火枪的正规军被武士们杀了个措手不及,

不少将士当场送命,剩余的也只能狼狈逃蹿。

不幸的是,纳森在这场战役中遭俘,被擒之前,

他还杀了一位准备取他性命的戴面具的武士。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这波武士的首领胜元(渡边谦 饰)将纳森带回了他们的村庄。

他想了解对手,了解他们一直效忠的天皇,究竟请了什么人来对付他。

一位美丽的女性照顾了纳森,为他缝合伤口、还喂他清酒。

她是胜元的妹妹,纳森捅死的那个人,正是她的丈夫。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囚禁在这儿,胜元给他的回答倒是简单粗暴:

“我想学英语。”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冬季即将到来,大雪封山,出不去的纳森只好留下来,跟着村子里的武士生活。

他吃日料、喝清酒、讲日语、耍武士刀,竟一点点融入了传统日本武士的生活。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鲜花盔甲的主人”真田广之是胜元手下一号大将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我想起在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他开始慢慢理解这些人的所思所想,甚至与胜元的妹妹渐生情愫。

她和纳森本有杀夫之仇,却陷入内心挣扎之中。

直到纳森发自内心道歉,她才真正放下心结。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加藤小雪颜值炸裂

武士有铁一般的纪律,武士的日文“侍”代表服侍。

他们笃信忠诚,胜元就深信自己恰是因效忠天皇才叛变。

他认为变化来得太快,传统不可丢弃。

在与纳森的对话中,胜元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愿为天皇而死的信念。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樱花树下,胜元也借樱花抒发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生命既然如樱花般短暂,就要活得像樱花一样绚丽多彩,

面对死亡也要像樱花凋落,轰轰烈烈毫无眷恋。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他们视名节为生命,荣誉高于一切,所以也就无法接受失败的耻辱。

短刀剖腹、长刀介错、人头落地、方为“善始善终”。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这对充分感受过战争残酷、已不再信上帝的纳森来说,无疑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归宿。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本是纳森应该对付的武士阶层,无意中却成为他灵魂的拯救者,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被“洗脑”后的纳森,选择和武士并肩战斗,

一同与配备现代枪炮的政府正规军正面硬刚。

这种以血肉之躯堵枪眼的“送死”行为,只是为了捍卫荣誉、将他们心中的信念坚持到底。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当胜元牺牲的时候,所有士兵都为他下跪,感服于他的精神。

此时,没有敌我,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和解,虽然注定短暂。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纳森继承了胜元的遗志,他甚至愿意无条件服从天皇、为天皇去死。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天皇颇受感动,拒绝了和美国政府签订进一步的武器购买合约,

还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结陈词: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是的,天皇的话应验了。

日本没有抛弃他们的传统,更没有抛弃武士道,

而是在不断的吸收进化过程中,于二战前完成了武士道的法西斯化

正式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统治工具。

影片前面提到日本武士破坏铁路,不由让我们想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建造第一条唐胥铁路

遭到了士大夫守旧派“破坏风水”、“惊动祖坟”等说辞的强烈反对。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一直以为,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既迷信又愚昧的表现。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清光绪八年(1882)直隶总督李鸿章乘“龙号”机车视察唐胥铁路

事实是这样的吗?具体分析一下这条首创铁路的地理方位,我们了解到:

唐胥铁路距遵化马兰峪“清东陵”仅一百公里,

“轮车所过之处,声闻数十里,雷轰电骇,震厉殊常,于地脉不无损伤”。

更何况,“中间有很多‘旗地’——八旗大爷们拥有的土地

旗地就是禁脔(禁止染指的肉),即使如李鸿章这般的牛人,

也不敢擅自逾越这条红线”。(引自雪珥《天子脚下》)

也就是说,皇族亲贵借惊动“皇陵”这种风水迷信之说只是表象,

而损害了他们“禁脔”利益,才是这种说辞背后不便明说的真正话语。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让子弹飞》里的马拉火车

同样的,在那个武士阶层衰落的时代,并非是他们一味守旧不懂变通,

而是因为他们切身利益受到了损害。

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876至1877年之间,武士曾是日本封建历史上的特权阶级,

到了江户末期(德川幕府时期),武士阶层开始产生分化,

下层武士的生活急剧恶化,许多不得以而私底下从事农业和小商业。

2002年山田洋次的《黄昏的清兵卫》就是那个时期下级武士很好的写照。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黄昏的清兵卫》同样有真田广之出演

其后,不堪重负的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然而,倒幕成功后的明治维新,并未给予维新主力的下层武士们多少好处。

相反,废除封建世袭身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四民平等的同时,

也取消了武士阶层曾经享有的特权。

此后几年,“征兵令”、“禁止复仇令”、以及禁止民众带刀出户的“废刀令”的颁布,

等于是彻底禁止了武士的权利、终结了武士的身份、剥夺了武士存在的必要。

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同时也不太会自力更生的武士们,终于再次暴乱。

当然,这些内乱最后都被成功镇压。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黑泽明《七武士》反映的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阶层

武士道初期发轫的理论背景是长期受中国知识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学,

他们遵守“忠诚、廉耻、信义、俭朴”等美德。

对于儒学,日本更强调的核心是“忠”,而中国则为“仁”。

所以,日本武士为了“忠”,可以做出违反人道的举动。

武士道中虽有禅宗的顿悟生死,但禅学空洞虚无的人生观被放大,成为漠视他人生命的借口。

而后民粹主义思想的泛滥、天皇被神化、鼓吹日本民族优越论的神道教被定为国教,

更是与武士道相辅相生,再加上德国国家主义哲学,共同造就了日本后来的军事化帝国形态。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所以,《最后的武士》里那句“武士的时代结束了”并不准确。

武士道这个幽灵披上了其它外衣,继续在日本社会的上空游荡。

而影片只是将武士道概括成“勇、仁、忠”等一系列抽象的良好道德规范,

无疑也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浅薄想象

并没比《长城》高明多少(毕竟爱德华·兹威克都是主创)。

但日本电影学院奖还是毫不吝啬地给它颁了个“最佳外语片”。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可能是看到阿汤哥都给天皇跪了,觉得日本人总算在美国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吧!

从另一方面来说,《最后的武士》完成较好的地方在于,

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的描写,足够震撼人心。

尤其是那段胜元的儿子被士兵当街剪发,

不由让我们想到明末清初剃发易服、和辛亥革命剪辫子的中华历史。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这一幕,似乎也揭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伤疤,让我们如此感同身受。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或许是我们的历史太过沉重,让我们难以轻装前行。

所以在提起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些人似乎总是底气不足,

不愿回头钻研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至统称其为糟粕。

因而这些年来,我们鲜有文学艺术来表现曾经的那种撕裂。

最肤浅的武士片,并不比《长城》高明

▲《走向共和》称得上展现中国近代变革影视作品里的佼佼者

如今,中华民族重新昂起了头颅。

我们完全可以挺起胸膛,自信满满地回望历史,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牢记心间。

正如片中明治天皇的发言:

“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谁,更不能忘记自己从何处而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