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傍晚18点左右,

在兰州市城关区瑞德大道114路公交车站点附近,

人行道出现塌陷,

造成一名行人受伤。

目前事故地点已经设置了围挡,

并且放置了锥形桶,

施工人员也已进入现场进一步处置。

据报道,伤者被确定为肋骨骨折。

无独有偶,

8月13日凌晨3点左右,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金融大街

附近路面也发生大面积塌陷。

导致两股车道和人行道全部下陷,

旁边工地的施工围墙倒塌。

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那么地面塌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这里有份科普,看下面

地面塌陷是什么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受自然因素作用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

地面塌陷形成条件

暴雨。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增重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或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导致塌陷的发育。

洪水。在河、湖近岸地带,第四系冲积层中的潜水位和岩溶地下水位均随地表洪水位而波动,由于两者渗透性的差异,在波动过程中不但可产生有利于渗透潜蚀作用的附加水头,而且还产生正、负压力的作用,导致塌陷的产生。

地震。在构造地震临近震中的强震区,因地震力的冲击或液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的塌陷。

重力。在岩溶发育过程中,地下洞穴、管道在崩塌作用下不断扩展,最后导致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下失稳陷落的现象,在岩溶上去并不罕见。

那么地面塌陷有什么规律

面对地面塌陷的时候

如何做到预防以及避免地面塌陷

1

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具备塌陷形成条件且有多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自然或人为诱塌因素的作用较为敏感的地段。

归纳国内的实践经验,这些地段有: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这些地带中隐伏岩溶形态(漏斗、溶槽等)较发育,且其中多有软土分布;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m )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流动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 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10)人为采矿、大量抽取地下水、蓄水或引水等工程活动影响区。

2

地面塌陷的散布规律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诱塌因素的作用强度除地震外一般较弱,塌陷往往是零星单个产生 。对于人为塌陷由于诱塌因素作用一般较强,塌陷往往成群出现。这些塌陷群在空间上是有一定的散布规律,其散布特征主要受控于可溶岩的分布、岩溶发育的均一程度和塌陷的发育程度。

其散布特征可分为三类:

(1)岛状散布:在塌陷群中数量最多,其原因一般与可溶岩呈岛状分布有关,也多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有关,此外,还与诱发源的分布有关。

(2)带状散布:其原因主要与可溶岩或岩溶强烈发育带呈条带状分布有关,其中以断裂破碎带、地下河通道带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 。

(3)面状散布;主要见于岩溶发育较均一、岩搭地下水呈分散网络状分布的地段,常见于岩溶谷地的河、湖近岸地带或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地带。

3

地面塌陷发育的时空动态规律

(1)单个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及其动态特征。

对于绝大多数常见的土层塌陷来说,都具有岩溶洞隙→土洞→塌陷的发育过程,土洞是塌陷的孕育阶段,也是潜在的塌陷,土层塌陷的动态规律受着土洞发育过程的控制,后者又因土层岩性结构和厚度、岩溶地下水的状态及引起塌陷的作用因素不同而异 。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按土洞发育的时期可区分为老土洞和新土洞两类。老土洞是在已往地质历史时期中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新土洞形成于现代,绝大多数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

对于老土洞,根据其活动性概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已停止活动的"死" 土洞,其特征主要是土洞充填较密实,无空洞存在,无地下水流强烈活动的迹象。这类土洞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形成,如原来岩溶地下水运移通道(包括岩溶洞隙)的充填堵塞,岩溶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并保持在基岩顶板以下,后者往往与地壳的升降活动有关。除非有强烈作用的人为因素,如大规模的抽排水或突水作用的迭加而可能重新活动外,一般不会复活,在工程活 动中可当作一类具特殊性质的工程岩土体来对待,可不采取防塌措施。

另一类是具有微弱的或间歇性活动性的老土洞,其形成时的条件和因素没有基本变化,仅作用因素的强度有所减弱,其发育和扩展速度较缓慢,要达到塌陷产生的时间较为漫长,但在有人为因素的迭加作用下,其活动性及其发育和扩展的速度随人为因素作用的强度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老土洞产生塌陷,其经历的时间一般为数月甚至数年。我国南方地区这种缓塌型动态的塌陷为数甚多。缓塌型老土洞的特征是土洞充填物较疏松软弱,一般呈软型状,具有地下流动的痕迹,但其上部空洞少见 。

新土洞主要是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发展速度一般较老土洞要快得多,其经历的时间短至数小时,长的数日至数月,可称之为速塌型 。新土洞的特征是土洞充填物较新,结构很疏松,含水量高,一般处于流动状态,其上部往往有空洞存在。

(2)地面塌陷群发育的时空动态。

人为塌陷多成群产生,形成塌陷群,其时空动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塌陷的持续性:地面塌陷在其诱发因素消失之前将持续发展,直到达到新的稳定平衡为止。这种现象主要与矿坑排水降深不断加深有关。对于抽水塌陷来说,如果降深较稳定,其持续时间将要短掉多,但有的也可延长至10 年以上。

塌陷的阶段性:单个塌陷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孕育阶段(土洞形成和扩展)、塌陷阶段(塌陷形成)、调整阶段(塌陷坑壁不稳定土体的现塌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及后期改造和充填堆积的休止阶段)。对于在一定诱发源(如一定降深的矿坑排水)作用下整个地区的塌陷发展过程可分为孕育期、发展期、 停滞期和休止期,这几个阶段组成一个塌陷轮回。

塌陷的周期性:在诱发源稳定不变(如排水降深稳定)的情况下,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塌陷作用随其周期性变化而作强弱波动。如一年中的雨季春耕泡田季节,塌陷作用强烈,塌陷数量多而集中,其他季节塌陷作用减弱,数量减少。在一个轮回中这种波动随着塌陷发展逐渐向外围扩展,其幅度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当诱发源发生变化(如排水降深加大),塌陷作用将再次复活并向外围扩展,开始一个新的轮回,再次出现新的周期性波动,但其波动幅度较前一轮回减弱,呈螺旋式发展 。

塌陷的重复性:对于一个特定的塌陷区来说,由于诱发源不断变化,可经历多次轮回的重复塌陷,表现为产生新的塌陷或者是原先塌陷的复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