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傍晚18點左右,

在蘭州市城關區瑞德大道114路公交車站點附近,

人行道出現塌陷,

造成一名行人受傷。

目前事故地點已經設置了圍擋,

並且放置了錐形桶,

施工人員也已進入現場進一步處置。

據報道,傷者被確定爲肋骨骨折。

無獨有偶,

8月13日凌晨3點左右,

南昌市紅谷灘新區金融大街

附近路面也發生大面積塌陷。

導致兩股車道和人行道全部下陷,

旁邊工地的施工圍牆倒塌。

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那麼地面塌陷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又是什麼造成的呢?

這裏有份科普,看下面

地面塌陷是什麼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受自然因素作用或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引起地面塌陷的動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地下采礦及大量抽排地下水。

地面塌陷形成條件

暴雨。暴雨可導致土體迅速充水增重和地表水的強烈滲透,或在一定條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劇上升而產生正壓衝爆作用,導致塌陷的發育。

洪水。在河、湖近岸地帶,第四系沖積層中的潛水位和岩溶地下水位均隨地表洪水位而波動,由於兩者滲透性的差異,在波動過程中不但可產生有利於滲透潛蝕作用的附加水頭,而且還產生正、負壓力的作用,導致塌陷的產生。

地震。在構造地震臨近震中的強震區,因地震力的衝擊或液化作用可產生一系列的塌陷。

重力。在岩溶發育過程中,地下洞穴、管道在崩塌作用下不斷擴展,最後導致頂板蓋層在重力作用下失穩陷落的現象,在岩溶上去並不罕見。

那麼地面塌陷有什麼規律

面對地面塌陷的時候

如何做到預防以及避免地面塌陷

1

地面塌陷的分佈規律

地面塌陷主要分佈於具備塌陷形成條件且有多種不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自然或人爲誘塌因素的作用較爲敏感的地段。

歸納國內的實踐經驗,這些地段有:

(1)岩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岩分佈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岩的接觸地帶,這些地帶中隱伏岩溶形態(漏斗、溶槽等)較發育,且其中多有軟土分佈;

(2)沿可溶岩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岩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

(3)鬆散蓋層較薄且以砂土爲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m )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流動帶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潛水和岩溶水雙層含水層分佈地帶;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區;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 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

(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窪地帶;

(10)人爲採礦、大量抽取地下水、蓄水或引水等工程活動影響區。

2

地面塌陷的散佈規律

在自然條件下,由於誘塌因素的作用強度除地震外一般較弱,塌陷往往是零星單個產生 。對於人爲塌陷由於誘塌因素作用一般較強,塌陷往往成羣出現。這些塌陷羣在空間上是有一定的散佈規律,其散佈特徵主要受控於可溶岩的分佈、岩溶發育的均一程度和塌陷的發育程度。

其散佈特徵可分爲三類:

(1)島狀散佈:在塌陷羣中數量最多,其原因一般與可溶岩呈島狀分佈有關,也多與岩溶發育的不均一性有關,此外,還與誘發源的分佈有關。

(2)帶狀散佈:其原因主要與可溶岩或岩溶強烈發育帶呈條帶狀分佈有關,其中以斷裂破碎帶、地下河通道帶的控制作用最爲明顯 。

(3)面狀散佈;主要見於岩溶發育較均一、巖搭地下水呈分散網絡狀分佈的地段,常見於岩溶谷地的河、湖近岸地帶或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地帶。

3

地面塌陷發育的時空動態規律

(1)單個岩溶塌陷的發育過程及其動態特徵。

對於絕大多數常見的土層塌陷來說,都具有岩溶洞隙→土洞→塌陷的發育過程,土洞是塌陷的孕育階段,也是潛在的塌陷,土層塌陷的動態規律受着土洞發育過程的控制,後者又因土層巖性結構和厚度、岩溶地下水的狀態及引起塌陷的作用因素不同而異 。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按土洞發育的時期可區分爲老土洞和新土洞兩類。老土洞是在已往地質歷史時期中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新土洞形成於現代,絕大多數是在人爲因素的作用下形成。

對於老土洞,根據其活動性概括可分爲兩類:

一類是已停止活動的"死" 土洞,其特徵主要是土洞充填較密實,無空洞存在,無地下水流強烈活動的跡象。這類土洞是由於環境條件的改變而形成,如原來岩溶地下水運移通道(包括岩溶洞隙)的充填堵塞,岩溶地下水位區域性下降並保持在基岩頂板以下,後者往往與地殼的升降活動有關。除非有強烈作用的人爲因素,如大規模的抽排水或突水作用的迭加而可能重新活動外,一般不會復活,在工程活 動中可當作一類具特殊性質的工程岩土體來對待,可不採取防塌措施。

另一類是具有微弱的或間歇性活動性的老土洞,其形成時的條件和因素沒有基本變化,僅作用因素的強度有所減弱,其發育和擴展速度較緩慢,要達到塌陷產生的時間較爲漫長,但在有人爲因素的迭加作用下,其活動性及其發育和擴展的速度隨人爲因素作用的強度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老土洞產生塌陷,其經歷的時間一般爲數月甚至數年。我國南方地區這種緩塌型動態的塌陷爲數甚多。緩塌型老土洞的特徵是土洞充填物較疏鬆軟弱,一般呈軟型狀,具有地下流動的痕跡,但其上部空洞少見 。

新土洞主要是在人爲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發展速度一般較老土洞要快得多,其經歷的時間短至數小時,長的數日至數月,可稱之爲速塌型 。新土洞的特徵是土洞充填物較新,結構很疏鬆,含水量高,一般處於流動狀態,其上部往往有空洞存在。

(2)地面塌陷羣發育的時空動態。

人爲塌陷多成羣產生,形成塌陷羣,其時空動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塌陷的持續性:地面塌陷在其誘發因素消失之前將持續發展,直到達到新的穩定平衡爲止。這種現象主要與礦坑排水降深不斷加深有關。對於抽水塌陷來說,如果降深較穩定,其持續時間將要短掉多,但有的也可延長至10 年以上。

塌陷的階段性:單個塌陷的發育過程可分爲孕育階段(土洞形成和擴展)、塌陷階段(塌陷形成)、調整階段(塌陷坑壁不穩定土體的現塌以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及後期改造和充填堆積的休止階段)。對於在一定誘發源(如一定降深的礦坑排水)作用下整個地區的塌陷發展過程可分爲孕育期、發展期、 停滯期和休止期,這幾個階段組成一個塌陷輪迴。

塌陷的週期性:在誘發源穩定不變(如排水降深穩定)的情況下,受氣象水文因素的影響,塌陷作用隨其週期性變化而作強弱波動。如一年中的雨季春耕泡田季節,塌陷作用強烈,塌陷數量多而集中,其他季節塌陷作用減弱,數量減少。在一個輪迴中這種波動隨着塌陷發展逐漸向外圍擴展,其幅度逐漸減弱以至消失 。當誘發源發生變化(如排水降深加大),塌陷作用將再次復活並向外圍擴展,開始一個新的輪迴,再次出現新的週期性波動,但其波動幅度較前一輪迴減弱,呈螺旋式發展 。

塌陷的重複性:對於一個特定的塌陷區來說,由於誘發源不斷變化,可經歷多次輪迴的重複塌陷,表現爲產生新的塌陷或者是原先塌陷的復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