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淄博11月12日訊(記者 徐建彬 徐子喻 通訊員 李福源) 11月1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會——第十七屆博山美食美器文化節開幕。

全國乃至世界舉辦美食節的地方不勝枚舉,有着“中國魯菜名城”美譽的博山區也已舉辦了十六屆。以陶瓷、琉璃、玻璃等美器產品爲主題的節日,在全國也不少。可是,將美食與美器合璧,舉辦美食美器文化節,在博山區是第一次,在全國乃至世界也很鮮見。美食美器,脣齒相依,博山美食美器文化節的舉辦,讓美食美器走到了一起。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喫,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喫得賞心悅目,更是一大樂事。食器,作爲美食的載體,從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爲中華飲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清代帝師孫廷銓在《顏山雜記》中論述到:“生人之道,始於飲食,飲食,天下之大欲也。則飲食之器,天下之大用也。”將飲食用的器皿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美味的地方,必定有美器;而有美器的地方,肯定也少不了美食。

明清以來,隨着煤炭、陶瓷、琉璃三大業的發展,帶動了博山飲食業的興盛,聰明的博山人因地制宜,根據博山菜的特點,設計出了種類繁多、大小相宜的陶瓷、琉璃器皿,以與美食盛饌相配合。形態有別、圖飾不同的盛器與五彩斑斕、色香俱佳的菜餚搭配,不僅給人味覺上的享受,更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

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縱論觀美食與美器的發展史後,嘆道:“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大抵物貴者器宜大,賤者器宜小,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煨煮者宜砂罐。參錯其間,方覺生色。”這是美食與美器搭配的精彩論述,也無疑是對美食與美器關係的一個精練總結。不同的美食,盛放於不同的器皿之中,美食固然是一道美味,珠聯璧合之後,更是成爲一件藝術品。

博山人很早就注意到美食與美器的關係,如曾經盛極一時的青花大魚盤,其實用功能就是作爲一件容器來盛放東西,在博山當地多用來盛放水餃,聰明的博山窯工在實用的前提下,對其進行了裝飾,並且運用嫺熟的技藝與豐富的創造力進行創作,將裝飾彩繪做到極致,裏面富含窯工們對精神生活的觀照。使用者會被其所傳達的精神力量所感染,而產生一種共鳴,由於這種心理作用,在使用魚盤時會感覺更加得心應手,所以,博山青花魚盤的裝飾是依附於其功能,反過來又促進其功能價值的實現。

清末,山頭窯匠陳希齡燒製成功茶葉末釉。因爲他以“螃蟹”爲題材設計雕塑品生動別緻,故世人給他起一綽號曰“大螃蟹”,由此更加出名。陳氏造之螃蟹不僅造型生動,釉色純正,而且設計巧妙,既可以擺於案几,供人欣賞,又可以其腹盛菜食之於桌,尤以盛“蟹黃湯”,更是妙趣橫生,因此,被官宦富豪之家視爲必備之器。由於陳希齡技藝卓著,故山東省工藝局授予他“技師”之稱,山東巡撫衙門賜予黃馬褂一襲,並享有見官不下跪的待遇。

酥鍋是博山的代表性菜品之一,但想要喫到正宗的博山酥鍋.就必須要用陶器,而且最好是用博山本地出產的陶器。因爲這兒的陶器密度好、硬度高,烹製出來的菜餚具有一種特殊的好味道。聰明的博山人將陶瓷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除酥鍋外,還用陶器烹製出很多種菜餚,陶鍋燉鴨、清燉虹鱒魚、博山燴菜等,都是博山最早用陶器燒製出來的。

食物與器皿的搭配不僅在於材質上的意境,在色彩、紋飾、形態以及圖案的搭配上都有相當的學問。食與物的藝術,是人們自古以來孜孜不倦的高雅追求,更是人們感受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徑之一。宗椿理先生在評價食器的文化地位時說道:“飲食是與人類生活最爲貼近的一件事情。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飲食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飲食器具是其物質文化的核心所在。與此同時,飲食器具作爲人們生活器用的物質載體之一,所體現出來的造型藝術、工藝製作、風俗習慣、社會功能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政治生活的階級性,凡此種種,皆爲某個特定歷史時期內社會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的具體表徵。”

博山的美器一直是伴隨着美食的精進演變而不斷發展,時至今日,博山區有日用陶瓷、日用玻璃生產廠家近百家,生產的中餐具,咖啡具,茶、酒具,杯碟,賓館用具等有上萬個品種,產品每年銷售幾十億件。

勤勞聰慧的博山人,在不斷提升完善博山菜的菜品體系和宴席格局的同時,積極致力於美食器具的研發利用,將美食與美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詮釋着博山餐桌上的美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