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微信公衆號“之江雨露”授權轉載

  編者按: 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這些年來,浙江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因勢利導、綜合施策,鍛造了新時代水鄉風采。我們向大家推薦的這篇文章,對這些年來浙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做了全景式的闡釋,可以作爲他山之石借鑑學習。

  2018年9月26日,一場全球最高規格的環保“奧斯卡”引發世界關注,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獲得2018年度聯合國“地球衛士獎”,這是國際社會對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褒獎。

  “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這是聯合國對“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評語。

  15年來,浙江以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親自部署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爲開端,掀起了向“髒亂差”宣戰的環境治理大會戰,積極探索實踐“兩山”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而治水恰恰是推動這一變革性力量催生的生動寫照。2003—2017年,全省GDP從9705億元躍升至51768億元,增長了4.3倍,年均增速10%以上;省控Ⅲ類以上斷面佔比從40%提高到82.4%,劣V類水斷面從24.4%削減到零。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也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儘管河流衆多、水系發達,境內擁有8大水系、8萬多條河流,但因水帶來的煩惱不少,比如長期以來全省人均水資源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環境容量有限,以全國1%的土地、承載全國4%的人口、產出全國6%的GDP;治水的步伐跟不上發展的速度等等。在浙江,水的問題,不僅是生態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政治問題,成爲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治水就是走好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最好的突破口。特別是2013年,我省接連發生多地環保局長被邀請下河游泳、“菲特”強颱風引發多地嚴重洪澇災害等一些列事件,更讓浙江痛定思痛,痛下決心。當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的決策部署,寧可作局部暫時的捨棄,每年以犧牲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速爲代價,也要以治水爲動力,倒逼轉型升級。至此,浙江以決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爲總目標,全面吹響了“五水共治”的衝鋒號,湊響了“清三河”“剿滅劣五類水”“美麗河湖建設”的治水“三部曲”。

  治水三部曲

  1

  第一部曲,通過“清三河”,浙水實現由“濁”到“淨”的轉變。堅持標本兼治,既解決感官上的突出問題,全力清理垃圾河、黑河、臭河,實現城鎮截污納管基本全覆蓋,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基本覆蓋;也立足工農業的轉型,加快鉛蓄電池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業的淘汰、整治和提升,推進種養殖業的集聚化、規模化經營和污物排放的集中化、無害化處理,基本消除“黑、臭、髒”的感官污染,昔日的垃圾河、黑臭河變成了景觀河、風景帶。

  

  2

  第二部曲,通過“剿滅劣Ⅴ類水”,浙水實現由“淨”到“清”的轉變。在鞏固“清三河”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實施截污納管、河道清淤、工業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態配水與修復等六大工程。首創“河長制”在全國推廣,市、縣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擔任河長,逐一制定劣V類水體、主要成因、治理項目、銷號報結和提標深化等“五張清單”,58個縣控以上劣五類水質斷面和1.6萬個劣五類小微水體全部銷號,提前三年完成國家下達的“水十條”消劣任務。

  

  3

  第三部曲,啓動“美麗河湖”建設,鞏固深化治水成果,堅持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一體保護,努力推動浙水實現由“清”到“美”的轉變,讓老百姓共享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環境。這是建設美麗中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碧水保衛戰的具體行動,也是我省今後一個時期治水工作的總綱領。重點實施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農業農村治理提升等“十大行動”,這標誌着浙江已從集中式、擊破式治水,向立體化、常態化治水演進。

  ▲磐安縣花溪親水遊。

  ▲寧海縣前童古鎮兒童戲水。

  ▲麗水市蓮都區古堰畫鄉寫生基地。

  縱觀浙江治水,水質鉅變猶如一塊“明鏡”,折射出“八八戰略”“兩山”理念的博大精深、耀眼光芒,進一步堅定了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

  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截至今年10月,省控Ⅲ類以上斷面比例達83.7%,國控Ⅲ類以上斷面比例達93.2%,無劣V類斷面。2013—2017年,全省共清理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完成河湖庫塘清淤3.1億方;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近300萬噸,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規劃保留村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村覆蓋率超過40%。

  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治水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重塑經濟結構,在大破大立中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2013—2017年,全省共整治髒亂差、低小散企業11.8萬家,淘汰落後產能企業1.3萬家;關停搬遷養殖戶40餘萬個,實現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控全覆蓋。目前,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爲特徵的“三新”經濟佔全省GDP的五分之一以上,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五分之二以上,我省已邁入增長中高速、發展中高端的軌道,正向形態更高級、結構更合理、質量效益更好的方向轉變。

  羣衆獲得感明顯增強。全省大多數河流可以游泳,老百姓重新找回兒時的記憶和鄉愁。生態環境羣衆滿意度從2013年的57%提高到2017年的78.5%。各級領導幹部身先士卒、模範帶頭、衝在一線,治水熱情高漲,幹羣關係緊密,湧現出一大批治水先進和模範典型。

  

  縱觀浙江治水,水質鉅變猶如一塊“明鏡”,折射出全省廣大幹部羣衆上下同欲、衆志成城、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的決心和意志。

  浙江治水之功,關鍵在於歷屆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八八戰略”“兩山”理念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堅定不移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浙江治水之功,關鍵在於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民生情懷,勇於擔當、敢於擔當、善於擔當,講究原則、講究方法、講究戰法,向“髒亂差”宣戰,向污水宣戰。這其中,沉澱的寶貴經驗和重要啓示彌足珍貴。

  治水,必須上下聯動、齊抓共治。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四套班子齊上陣,部委辦局都有責,省市縣鄉全聯動,推進體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單純以經濟增速指標論英雄,取消對2個設區市和26個縣的GDP考覈,實現實績管理的科學化、綠色化。

  治水,必須精準施策、標本兼治。水環境污染,表現在水裏、問題在岸上、根子在產業。堅持水岸同治、城鄉共治,聚焦工業和農業“兩轉型”,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聯動推進“三改一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實現由各自爲戰向區域聯動,由突擊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

  治水,必須改革創新、常態強治。率先全面推行五級河長制,頒佈實施河長制地方法規。加強生態政策供給,探索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拓展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省內全流域生態補償、省級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全覆蓋。始終保持治水高壓態勢,在全國率先實現公檢法駐環保聯絡機構全覆蓋。

  治水,必須全民參與、共享共治。建立政府、市場、公衆多元化投資體系,民間資本投入“五水共治”累計約6000億元。建立技術服務團,推行“派工單”和“點對點”服務制度。建立輿論監督制度,通過《今日聚焦》等欄目,曝光反面典型,凝聚治水正能量。同時,全面發動羣衆,“兩代表一委員”同參與,工青婦同上陣,社會各界同關心,形成了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圍。

  ▲浦江翠湖整治前。

  ▲浦江翠湖整治後。

  ▲《今日聚焦》記者採訪溫瑞塘河之流周邊企業,排查河道污染原因。

  ▲溫嶺市濱海鎮召開鎮、村級河長述職大會。

  結束語

  水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今後,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爲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五水共治”,爲美麗浙江建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許小忠、劉殷東、施展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今日『美觀LIVE』文章

  點擊上圖,即可閱讀本期『美觀LIVE』文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