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膽囊癌的防治任重道遠,特別是對於容易發生癌變的膽囊良性疾病一定要重視定期檢查和規範治療,雖然我們不鼓勵過度治療,特別是沒有惡變風險的膽囊息肉要避免不必要的手術,但對於存在癌變風險的某些膽囊疾病,還是建議早做膽囊切除手術爲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膽囊癌的發生也絕不是無緣無故就發生的,其實文章開頭的哪幾位老年膽囊癌患者,都有多年的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炎,平時根本不去定期檢查,也沒有規範治療。

近期連續接診了幾位確診爲膽囊癌晚期的老年患者,都是自認爲平時身體健康沒什麼問題,家屬也說老人身體一向好好的,怎麼就一下子膽囊癌晚期了?言語中似乎還流露出對檢查結果的疑惑,往往第一句就會說,是不是給誤診了?

這些膽囊癌患者,有的是因爲腹痛一段時間,在家自行治療無效後來的;有的是因爲喫不下飯、明顯消瘦來的;還有的是出現眼睛皮膚髮黃、渾身瘙癢來的。通過影像學檢查(增強CT、核磁)和腫瘤標記物篩查(CA19-9等)後,不僅確認爲膽囊癌,而且還出現肝臟侵犯、膽管堵塞或其他部位的轉移,是沒有被誤診的!

膽囊癌在老年人高發

膽囊癌一旦發展到這種階段,除了給予姑息性治療,外科醫生是沒有辦法實施手術治療的,換句話說,膽囊癌晚期預後很差,預期生命恐怕只有幾個月時間了。那麼,膽囊癌到底是一種有多嚴重的疾病,到底有沒有辦法才能早期發現和預防其發生呢?

一、什麼是膽囊癌,其惡性程度有多高?

膽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是指發生於膽囊(包括膽囊底部、體部、頸部以及膽囊管)的惡性腫瘤,我國膽囊癌發病率佔同期膽道疾病的0.4%-3.8%(膽結石、膽囊炎、膽囊息肉、膽道腫瘤等),位列消化道腫瘤發病率第6位。

膽囊癌屬於惡性程度相當高的腫瘤

根據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膽囊癌發病率約3.64/100,000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1.35%,雖然其發病率並不算很高,但由於膽囊癌起病往往較爲隱匿,多數人缺乏特異症狀,如果一旦以腹痛、黃疸或膽囊腫物就診時,往往處於膽囊癌晚期階段,患者5年總體總生存率僅爲5%,也就是說,100個膽囊癌患者,預期能活到5年的只有5個人。

二、哪些疾病容易導致膽囊癌的發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膽囊癌的發生也絕不是無緣無故就發生的,其實文章開頭的哪幾位老年膽囊癌患者,都有多年的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炎,平時根本不去定期檢查,也沒有規範治療。目前公認的是,部分膽囊良性疾病、先天性因素、某些慢性病容易導致膽囊癌的發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膽囊結石:雖然絕大多數膽囊結石患者不會發展爲膽囊癌,但畢竟膽囊結石的患病人羣數量太高了,有研究發現,約85%的膽囊癌患者合併膽囊結石,而膽囊結石患者發生膽囊癌的風險是無膽囊結石人羣的13.7倍,其中單個結石直徑>3cm者患膽囊癌的風險是直徑<1cm者的10倍,所以膽囊結石患者必須要定期複查。

膽囊慢性炎症:膽囊組織的慢性炎症與膽囊腫瘤關係密切,膽囊慢性炎症伴有粘膜腺體內不均勻鈣化、點狀鈣化或多個細小鈣化、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都屬於癌前病變,膽囊壁因鈣化而形成質硬、易碎和呈淡藍色的“瓷性膽囊”,約25%瓷性膽囊與膽囊癌高度相關。

膽囊結石常見,相關的併發症也多

膽囊息肉:膽囊息肉的發生率相當高,大約5%的成年人會患膽囊息肉,雖然大多數膽囊息肉屬於假性息肉無癌變風險,但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具有惡變傾向的息肉,其特徵如下:1)息肉直徑>10mm(約1/4發生惡變);2)息肉直徑<10mm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炎;3)單發息肉或無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長速度>3mm/6個月);年齡>50歲膽囊息肉患者,惡變傾向增高,需動態觀察。

胰膽管匯合異常:這是一種先天性畸形,胰管在十二指腸壁外匯合入膽總管,喪失十二指腸乳頭Oddi括約肌的控制功能,胰液經由膽管逆流入膽囊,引起膽囊粘膜惡變,在組織學上多表現爲乳頭狀癌,有約10%的膽囊癌患者合併胰膽管匯合異常。

遺傳學:遺傳因素是膽囊癌的常見危險因素,有膽囊癌家族史者,其發病風險增加。基因遺傳背景佔膽囊結石總髮病風險的5-25%,有膽囊結石家族史者,膽囊癌發病風險亦增加。

家族遺傳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可不小

膽道系統感染:慢性細菌性膽管炎明顯增加了膽管粘膜上皮組織惡變的風險,常見的致病菌是沙門氏菌(如傷寒沙門氏菌、副傷寒沙門氏菌)和幽門螺桿菌(也是引起胃炎、胃潰瘍、胃癌的“罪魁禍首”),傷寒帶菌者中膽囊癌患病率可增加12倍;幽門螺桿菌攜帶者的膽囊癌患病率增加6倍,其發病機制可能與細菌誘導膽汁酸降解有關。

肥胖症和糖尿病:肥胖症者[體重指數(BMI)>30kg/平方米]可明顯增加膽囊癌發病率,BMI每增加5,女性患膽囊癌風險增加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肥胖症引起的代謝綜合徵可增加患膽囊癌的風險,如糖尿病是形成結石的危險因素,糖尿病與結石協同促進膽囊癌的發生。

肥胖的危害太大了

年齡和性別:膽囊癌發病率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20~49歲發病率爲0.16/10萬;50~64歲爲1.47/10萬;65~74歲爲4.91/10萬;>75歲爲8.69/10萬。此外,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2~6倍,女性朋友又要多加小心了!

三、膽囊癌這麼惡毒,發現後還能治好嗎?

現有資料顯示,根治性手術切除是原發性膽囊癌患者獲得治癒可能的唯一方法,但爲什麼確診膽囊癌後醫生卻說做不了手術呢?原因在於,根據腫瘤侵犯膽囊壁的深度及擴散範圍可將膽囊癌分爲五期,其中只有I期和II膽囊癌的手術效果較好,特別是I期膽囊癌的手術可獲得治癒,但III期以後的膽囊癌手術效果就很差了。

膽囊癌預後主要取決於分期

膽囊癌分期:I期:癌組織僅限於膽囊粘膜內;II期:癌組織侵及膽囊壁的肌層;III期:癌組織侵及膽囊壁全層;IV期:癌組織侵及膽囊壁全層,同時合併周圍淋巴結轉移;V期:癌組織直接侵及肝臟或轉移至其他臟器或遠處轉移。

I期膽囊癌只需要做單純膽囊切除,II期和III期膽囊癌除做膽囊切除之外,還需要將肝門、肝總動脈周圍及十二指腸後方有可能出現轉移的淋巴結進行清掃,同時切除膽囊牀周圍的肝組織,如果腫瘤侵犯膽囊管,需要將膽總管切除和膽腸吻合手術。如果膽囊癌已侵犯到十二指腸、胰腺、橫結腸等組織,或導致膽管阻塞出現黃疸,這種情況即使再怎麼擴大切除範圍,包括右半肝切除聯合胰十二指腸切除這樣的複雜手術,往往預後也很差。

膽囊癌手術

意外膽囊癌(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是指因膽囊良性疾病行膽囊切除術或術後意外發現的膽囊癌,如果術後病理證實爲膽囊癌且非I期,則建議儘快做第二次根治性手術。

四、膽囊癌的預防還是要規範對膽囊良性疾病的治療

由於膽囊癌患者就診時往往已不是早期,據大宗病例分析,能獲根治性切除的膽囊癌只佔23%左右,由此就導致膽囊癌患者的總體中位生存期較短的現象,關鍵在於如何早期發現疾病和採取正確治療措施,其中,對於膽囊良性疾病的正確規範治療尤爲重要。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編寫的《膽囊癌診斷和治療指南》提出,爲了預防膽囊癌的發生,當出現下列危險因素時應考慮行膽囊切除術,且膽囊標本應廣泛取材進行病理學檢查:

1)直徑>3cm的膽囊結石;2)合併有膽囊壁不均勻鈣化、點狀鈣化或多個細小鈣化的膽囊炎以及瓷性膽囊;3)膽囊息肉直徑>10mm;膽囊息肉直徑<10mm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炎;單發或無蒂的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長速度>3mm/6個月);4)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炎的膽囊腺肌症;5)胰膽管匯合異常合併膽囊佔位性病變;6)膽囊結石合併糖尿病。

結語

膽囊癌的防治任重道遠,特別是對於容易發生癌變的膽囊良性疾病一定要重視定期檢查和規範治療,雖然我們不鼓勵過度治療,特別是沒有惡變風險的膽囊息肉要避免不必要的手術,但對於存在癌變風險的某些膽囊疾病,還是建議早做膽囊切除手術爲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