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表明,不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工作狂”的人數都在急劇增加。在過去的10年中,日本的工作狂增加了7成,美國增加5成,在我國也增加了至少4成。

工作狂們幾乎每天超時工作,從來沒有周末、節假日的概念,也沒有上下班的界限,對他們來說,家是一個有牀的辦公室,而辦公室則是加班時能躺倒睡覺的“家”……一旦工作中斷,便精神不振,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

以前,“工作狂”均被列爲褒義詞,或至少不算是貶義詞。因此,不少人對這方面的認識有限,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心理方面有問題。

“工作狂”並不都熱愛工作

“工作狂”與對工作有熱情者有本質區別——前者往往並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種“心理解脫”,此外他們還常強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現問題或差錯便焦慮萬分,又極不情願接受他人的幫助。而後者則能從工作中能獲得樂趣,同時也注意與同事的協調、配合,因而人際關係相對融洽。有調查表明,儘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後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都明顯不如後者。

“逃避”是工作狂的真面目

人的生活大體上可分爲工作、家庭和娛樂三方面。“工作狂”通常是沒能營造起真正屬於自己生活的人,生活單調乏味,只有同事沒有朋友,只得一股勁地工作。

工作是“工作狂”逃避生活的手段。工作狂們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種苦惱、不滿或自卑,爲逃避、忘卻這些事而瘋狂地工作,藉此減輕內心的不安和苦悶,這種舉動是一種防衛機制,也是逃避現實的方式之一,但久而久之會演化成一種習慣性逃避,即不需要逃避時也逃避,這就是工作狂的真面目。

約三成多動症者是工作狂

約30%的多動症患者是工作狂。症狀輕微的,會工作馬虎;症狀嚴重的,可能在辦公室裏歇斯底里,他們一般衝動任性,喜歡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很難有條不紊地做一件事。且自律性差,不能持之以恆地追求一個目標。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但常事倍功半,具體表現爲心不在焉、無法安排正常的作息時間、經常焦躁不安等。

心理專家提醒,對那些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缺條理的,只是把時間耗在工作上的工作狂,需要考慮是否爲成人多動症的表現,不要誤認爲是焦慮症或抑鬱症。

童年嚴厲教育培養工作狂

“工作狂”的“生成”還可能與其童年時代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在“工作狂”中,有八至九成的人在孩提時受到過分嚴厲的教育。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嚴苛,使孩子一旦有小差錯便會遭到批評乃至懲罰。在這種高壓教育下,孩子心理上可能出現障礙。長此下去,長大後極可能成爲“工作狂”。

出現工作狂傾向應及時糾偏

若發現自己有“工作狂”的某些典型症候時,應有意識地去克服和糾正;旁人也應對這類人提供相應幫助。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考慮哪些工作可放棄,或暫時放棄,同時注意提高工作效率。

——有意識地減輕工作壓力並強迫自己減少工作量;多安排些非工作的活動,讓業餘時間充裕起來,適當遊戲。

——向外求援,請家人或同事予以監督,重新建立起生活工作娛樂三方面的平衡。

——學會自我欣賞,無論工作做得好與不好,儘量接受它;培養與工作不搭界的業餘愛好。

——如果以上辦法都不見效,接受心理醫生的科學治療。

(芊芊)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衆衛生報”微信公衆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