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尿救人之后,医生却被质疑作秀!

国际航班上吸尿救人之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医生张红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却听到“意想不到”的声音,并不得不通过微博予以回应。

有人质疑两位医生作秀,医院出面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并通过奖励给予行为认同。

针对两位医生的“吸尿救人”行为,除了质疑作秀之外,还有更多不同的声音:

航空公司急救设备装备不足,这是逼着医生吸尿。

如此宣传是道德绑架,是不是不吸尿的医生就不是好医生?

当时情况下,患者并不需要处理,两位医生不专业。

医生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吸尿,救一人而害医生,医务人员不值得做出这样的牺牲。

两位医生不得不通过微博发声,讲述救人时具体场景,回应“流言蜚语”。

肖占祥医生:下意识做出吸尿行为没有考虑

11月19日凌晨,我在广州飞往纽约的飞机上,大概飞到阿拉斯加上空的时候,突然听到飞机上面的广播在找医生。

当时我和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华侨医院的血管外科主任张红主任都在这个航班上,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们两个就一起到了后仓。

到了后仓以后,发现卫生间里面有一个老人在蹲着上厕所,一直在痛苦的哀嚎,满身大汗。

乘务员就给我们讲,两小时前,这个先生出现了排尿困难的情况,非常痛苦。

我摸了一下他的小肚子,发现膀胱部位非常鼓胀,而且我一触碰,老人的疼痛感明显加重,我们就估计老人是急性尿潴留。

因为他是个70岁的老年男性,估计是前列腺肥大,再加上长途旅行比较疲劳,膀胱收缩无力引起的急性尿潴留。

当时的情况假如不采取紧急措施的话,这个病人会出现膀胱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出现休克等严重的全身并发症,可能会危及到老人的生命。

但是在飞机上要采取紧急措施的话,无非就是两个,第一个就是插一个管子进到尿道里面,通过尿道进入膀胱,把尿引出来;第二,如果没有插的管子的话,那只有进行膀胱穿刺。

当时在飞机上没有设备可以帮老人导尿,飞机上仅有的器材就是一些消毒的器材,和一个5ml的注射器,还有软塑料的吸氧管,仅有这些器材。

当时我就和张红主任做了一个决定,为这个老人直接进行膀胱穿刺,用5ml的注射器针头进行穿刺。我们把这个针头进行了改造,把塑料管接到5ml注射器的针尾上面,准备进行穿刺。

当然,穿刺前跟家属和机组人员都进行了沟通,我们也估计到可能会穿刺失败,因为针比较短,比较细小,而膀胱的位置相对比较深,这些情况也都给家属讲清楚了,家属还是比较理解配合的。

但是机组人员有些顾虑,万一我们膀胱穿刺失败了,会牵连机组人员,他们提出要紧急迫降阿拉斯加或者加拿大西部的机场,但是估计要花费30分钟到一个小时,而且紧急迫降的费用大概是70万美金到200万美金,而且要耽误整个飞机乘客的行程。

然后,我和张红主任又再次跟机组人员进行沟通,我们还是想尝试一下,如果不成功再说,因为这个损伤不会有太大副作用,发生的概率是比较小的,最后机组人员同意了我们的方案。

穿刺还是比较顺利,直接就穿到了膀胱,尿液慢慢就流出来了,但是很遗憾的是尿液流到塑料管的中段就基本停滞了,估计一方面是针比较细,另一个可能是膀胱收缩无力,尽管我用手按着他的膀胱,想增加外力让尿液能够挤出来,但是效果依旧不好。

这个时候,张红主任就毫不犹豫地拿着橡皮管儿,也就是引流管的另一端,塞到自己的嘴巴里面,一口一口地把尿液吸出来。

其实当时机组人员的顾虑我们也有考虑,但是我觉得我们承担的风险和病人的生命所承担的风险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

所以就这一点来讲,当时脑子里可能也有闪现过,会不会有医疗纠纷的风险,但是看到病人当时的危急情况,也就不去想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了,也就不管它了。

对于十万元奖金的问题,希望能够淡化,不希望这个事情再像之前一样,一件普通的事炒得铺天盖地,又让我措手不及,这只是一个医生的本职工作。

张红医生:救人是起码的职业品格与职业道德

关于机上救治病人的事情我想讲几点:

1.对大家给我的赞誉表示衷心感谢!这真的是一件特殊地点,特殊时空的小概率事件。医生在医院每天遇到的困难比这大多了,应该向坚守岗位、默默无闻的同事表示最大敬意,我的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2.紧急情况下除了专业上比较清醒外其它都排在后面,当时的状态下考虑救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职业本能,过于冷静那是诸葛亮。

3.每个合格的医护人员都曾宣誓过,在漫长学习中都不断进行道德教育。所以我的这些行为并不是高大上,而是起码的职业品格与职业道德。我相信各行各业都一样。

4.关于为什么用嘴吸,主要原因有尽快缓解症状的紧迫感,针头太细不可能用大针管抽吸,小针管的工程量太大,时间不容许,空间所限,老人体位要求,使得很难有压力差。所以只好采用这样的方法,实属无奈。

5.有失败的风险,并发症的风险,自己感染不治之症的风险。如果是作秀的话性价比太低,这买卖太不值了,巴菲特都不会干。

“医学界”也提醒各位注意审题:高空状态、紧急状况,相信换成其他医生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我们也期待,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能够提升急救水平,不是每次都能遇到医生!

医学界综合整理自微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