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尿救人之後,醫生卻被質疑作秀!

國際航班上吸尿救人之後,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介入血管外科醫生張紅與海南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醫生肖佔祥卻聽到“意想不到”的聲音,並不得不通過微博予以回應。

有人質疑兩位醫生作秀,醫院出面澄清事實以正視聽,並通過獎勵給予行爲認同。

針對兩位醫生的“吸尿救人”行爲,除了質疑作秀之外,還有更多不同的聲音:

航空公司急救設備裝備不足,這是逼着醫生吸尿。

如此宣傳是道德綁架,是不是不吸尿的醫生就不是好醫生?

當時情況下,患者並不需要處理,兩位醫生不專業。

醫生冒着被感染的風險去吸尿,救一人而害醫生,醫務人員不值得做出這樣的犧牲。

兩位醫生不得不通過微博發聲,講述救人時具體場景,回應“流言蜚語”。

肖佔祥醫生:下意識做出吸尿行爲沒有考慮

11月19日凌晨,我在廣州飛往紐約的飛機上,大概飛到阿拉斯加上空的時候,突然聽到飛機上面的廣播在找醫生。

當時我和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華僑醫院的血管外科主任張紅主任都在這個航班上,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我們兩個就一起到了後倉。

到了後倉以後,發現衛生間裏面有一個老人在蹲着上廁所,一直在痛苦的哀嚎,滿身大汗。

乘務員就給我們講,兩小時前,這個先生出現了排尿困難的情況,非常痛苦。

我摸了一下他的小肚子,發現膀胱部位非常鼓脹,而且我一觸碰,老人的疼痛感明顯加重,我們就估計老人是急性尿瀦留。

因爲他是個70歲的老年男性,估計是前列腺肥大,再加上長途旅行比較疲勞,膀胱收縮無力引起的急性尿瀦留。

當時的情況假如不採取緊急措施的話,這個病人會出現膀胱嚴重併發症,甚至會出現休克等嚴重的全身併發症,可能會危及到老人的生命。

但是在飛機上要採取緊急措施的話,無非就是兩個,第一個就是插一個管子進到尿道里面,通過尿道進入膀胱,把尿引出來;第二,如果沒有插的管子的話,那只有進行膀胱穿刺。

當時在飛機上沒有設備可以幫老人導尿,飛機上僅有的器材就是一些消毒的器材,和一個5ml的注射器,還有軟塑料的吸氧管,僅有這些器材。

當時我就和張紅主任做了一個決定,爲這個老人直接進行膀胱穿刺,用5ml的注射器針頭進行穿刺。我們把這個針頭進行了改造,把塑料管接到5ml注射器的針尾上面,準備進行穿刺。

當然,穿刺前跟家屬和機組人員都進行了溝通,我們也估計到可能會穿刺失敗,因爲針比較短,比較細小,而膀胱的位置相對比較深,這些情況也都給家屬講清楚了,家屬還是比較理解配合的。

但是機組人員有些顧慮,萬一我們膀胱穿刺失敗了,會牽連機組人員,他們提出要緊急迫降阿拉斯加或者加拿大西部的機場,但是估計要花費30分鐘到一個小時,而且緊急迫降的費用大概是70萬美金到200萬美金,而且要耽誤整個飛機乘客的行程。

然後,我和張紅主任又再次跟機組人員進行溝通,我們還是想嘗試一下,如果不成功再說,因爲這個損傷不會有太大副作用,發生的概率是比較小的,最後機組人員同意了我們的方案。

穿刺還是比較順利,直接就穿到了膀胱,尿液慢慢就流出來了,但是很遺憾的是尿液流到塑料管的中段就基本停滯了,估計一方面是針比較細,另一個可能是膀胱收縮無力,儘管我用手按着他的膀胱,想增加外力讓尿液能夠擠出來,但是效果依舊不好。

這個時候,張紅主任就毫不猶豫地拿着橡皮管兒,也就是引流管的另一端,塞到自己的嘴巴里面,一口一口地把尿液吸出來。

其實當時機組人員的顧慮我們也有考慮,但是我覺得我們承擔的風險和病人的生命所承擔的風險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貴的。

所以就這一點來講,當時腦子裏可能也有閃現過,會不會有醫療糾紛的風險,但是看到病人當時的危急情況,也就不去想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了,也就不管它了。

對於十萬元獎金的問題,希望能夠淡化,不希望這個事情再像之前一樣,一件普通的事炒得鋪天蓋地,又讓我措手不及,這只是一個醫生的本職工作。

張紅醫生:救人是起碼的職業品格與職業道德

關於機上救治病人的事情我想講幾點:

1.對大家給我的讚譽表示衷心感謝!這真的是一件特殊地點,特殊時空的小概率事件。醫生在醫院每天遇到的困難比這大多了,應該向堅守崗位、默默無聞的同事表示最大敬意,我的這點小事不足掛齒。

2.緊急情況下除了專業上比較清醒外其它都排在後面,當時的狀態下考慮救人是第一位的,這是一種職業本能,過於冷靜那是諸葛亮。

3.每個合格的醫護人員都曾宣誓過,在漫長學習中都不斷進行道德教育。所以我的這些行爲並不是高大上,而是起碼的職業品格與職業道德。我相信各行各業都一樣。

4.關於爲什麼用嘴吸,主要原因有儘快緩解症狀的緊迫感,針頭太細不可能用大針管抽吸,小針管的工程量太大,時間不容許,空間所限,老人體位要求,使得很難有壓力差。所以只好採用這樣的方法,實屬無奈。

5.有失敗的風險,併發症的風險,自己感染不治之症的風險。如果是作秀的話性價比太低,這買賣太不值了,巴菲特都不會幹。

“醫學界”也提醒各位注意審題:高空狀態、緊急狀況,相信換成其他醫生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我們也期待,飛機、高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能夠提升急救水平,不是每次都能遇到醫生!

醫學界綜合整理自微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