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当时的州郡长官拥兵自立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汉室式微,地方州郡长官没有几个人还把皇帝的命令奉为圭臬。然而在偏远的幽州却有一人依然对朝廷忠心耿耿,这个人就是幽州牧刘虞。

刘虞是汉朝宗室之后,据《吴书》记载,虞,东海恭王之后也。遭世衰乱,又与时主疏远,仕县为户曹吏。以能治身奉职,召为郡吏,以孝廉为郎,累迁至幽州刺史。刘虞虽然出身显赫,但是他的仕途之路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起初刘虞在地方只是担任郡吏,后来凭借着政绩一步步地当上了幽州刺史。幽州是汉朝的边陲地区,这里和鲜卑、乌桓、夫余等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相接壤是个十分难管理的地方。《后汉书 刘虞传》记载: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刘虞到任之后对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部落实行怀柔的政策,这些部落被刘虞的感化不仅不敢侵扰汉朝边境还时时不忘按时向汉朝进贡。《吴书》用甚得东土戎狄之心概括了刘虞在幽州为官的政绩。

黄巾之乱爆发后,刘虞正赋闲在家。汉灵帝任命刘虞为甘陵相,刘虞到任后招纳流民、安抚百姓,遭遇战乱的甘陵在刘虞的治理下很快就安定了下来。刘虞凭借着卓越的政绩被升迁为了宗正,而这时的幽州却发生了叛乱。原来车骑将军张温曾征发三千乌桓骑兵用来讨伐叛贼却迟迟不肯给这些雇佣军发军饷,于是征发来的乌桓骑兵全部当了逃兵。这次兵变让乌桓和汉朝的关系急剧恶化,渔阳的豪强张纯便趁机拉拢乌桓一起起兵反叛汉朝。《后汉书 刘虞传》记载:纯等遂与乌桓大人共连盟,攻蓟下,燔烧城郭,虏略百姓,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众至十余万,屯肥如。张纯勾结乌桓自称天子声势浩大引起了朝廷的惊恐,叛军一度攻打到了青冀二州一带。

惊慌失措的汉灵帝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去稳定形势。《三国志 魏书 公孙瓒传》记载: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责使送纯首。丘力居等闻虞至,喜,各遣译自归。刘虞来到幽州之后立即派人去向乌桓陈述利害,刘虞素来在乌桓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他们听闻刘虞到幽州之后纷纷表示愿意归顺朝廷。《后汉书 刘虞传》记载:明年,复拜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宽弘,开许善路。又设赏购举、纯。举、纯走出塞,余皆降散。刘虞出任幽州牧重新树立起了朝廷的威信,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叛军。势穷力孤的张纯后来逃入鲜卑被其部下王政所杀。

纵观刘虞一生的政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应该并不过分。《后汉书 刘虞传》记载: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以给足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起初,朝廷由于幽州贫瘠经常要调拨其他州郡的税赋来维持幽州的开支。后来董卓专权,各地诸侯并起幽州和朝廷之间的联系被阻断。刘虞在幽州组织百姓开垦良田、发展盐铁商业,一时之间幽州竟然成了乱世之中的桃花源。青州、徐州迁徙到幽州躲避战乱的百姓竟然有百万余口。

刘虞不仅政绩斐然而且为人简朴,他虽然是一州之州牧(相当于一方诸侯)但是他生性节俭平时穿着简朴吃饭也以素食为主。幽州的豪杰、戎狄都以刘虞为学习模范,幽州的在刘虞的治理下成为了乱世之中难得的和平乐土。然而刘虞却不幸地生活在了乱世,他心存汉室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而树欲静风不止,幽州这块地盘早被野心勃勃的诸侯们给盯上。先是,袁绍找到刘虞表示要支持他称帝,刘虞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地方官并没那么大的野心拒绝了袁绍的建议。后来,刘虞和部下公孙瓒因为政见不合闹得不可开交。公孙瓒自恃武力屡次和刘虞作对导致最后刘虞和公孙瓒兵戎相见。可惜的是刘虞治理地方有一手但是却不懂用兵之道,他后来战败被公孙瓒所杀。

刘虞死后,幽州再次燃起了战火。《后汉书 刘虞传》记载:虞以恩厚得众,怀被北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焉。刘虞的死不仅让幽州的百姓们痛惜还激起了幽州兵变。《英雄记》曰:虞之见杀,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瓒等忠义愤发,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公孙瓒杀刘虞时,常山相孙瑾、张逸、张瓒等人义愤填膺大骂公孙瓒。随即公孙瓒将他们连同刘虞一起处死。刘虞的部下鲜于辅、齐周在打着为刘虞报仇的旗号在幽州起兵,乌桓、鲜卑,胡人也为刘虞的死愤愤不平自发起兵响应鲜于辅等人。公孙瓒杀了刘虞失去了幽州各种势力的支持被孤立,后来在刘虞旧部和袁绍的围攻之下兵败身亡。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吴书》《英雄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