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美)伊沛霞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

乐倚萍

只要对中国艺术史稍有了解,就会对宋徽宗赵佶留下印象,谁不知自成一派的瘦金体?谁不慕悠然清雅的《听琴图》?然作为皇帝的宋徽宗是遭人诟病的,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人们往往痛惜他错生在帝王家,太沉迷于艺术以至丧志、亡国。

对此说法,海外汉学家伊沛霞显然不同意。她为宋徽宗辩白,设身处地理解他的选择,假设我们面临徽宗的困境,未必能比他做得更好。而徽宗也绝非玩物丧志的昏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颇有头脑。靖康之耻,徽固然有责任,只是这责任跟后人对他的指责不尽然相同。

在《宋徽宗》一书中,伊沛霞笔下的宋徽宗,即使不生在帝王家,也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男子。他擅长书画、赋诗自不必说,也知情识趣颇有生活品位;他很勤奋,对奏章可不是敷衍了事,真的学着去辨识官员们的“套路”:什么是实情、什么是夸大其词,也乐意亲自弄清技术上的难题;他用面子工程树威仪,用御笔亲批制衡官僚体制的擅权;他礼贤下士,富有幽默感,对观点相左的官员至多不用,却不赶尽杀绝;他对百姓算得慷慨体恤……当然,作为一个皇帝,这还不够。

跟宋徽宗本人的决定比起来,恐怕环境起到的作用要更大些。造化弄人,宋徽宗原本就没承想自己会当上皇帝,一直以亲王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了避嫌,表现自己绝无夺嫡之心,皇位的潜在竞争者要么纵情声色,要么钻研学问和艺术,亲王时期的宋徽宗堪称后者的典范,这是多快活的生活!哪怕是在兄长早逝后被推上帝位,他仍怀念过去的“艺术人生”,让母亲垂帘听政,希望有个得力的副手,使他能有更多修炼自己的闲暇。若说徽宗的政策有何不妥,那也跟他受过的教育有关:彼时推崇文治而非武功。以今日经济学家的观点看,当时与边境议和的花费远远少于发动战争,而且并未对富裕的宋朝经济造成影响。伊沛霞还指出,身在朝廷的徽宗,对边境的实时信息了解既慢且不清晰,要凭这些不断变化的二手信息作出决定,殊非易事。

伊沛霞认为,徽宗的缺点一是虚荣,二是过分自信——作为一个帝王、一个才华出众者,这两个缺点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正因这两个缺点,徽宗才生出一个放在常人身上无伤大雅的念头: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使得他在应当全力以赴的时候产生了懈怠。可是我们完全能够理解,才华出众的宋徽宗不是刻意偷懒,江山毕竟是他的江山,他自觉可以同时做好两件事,工作生活两不误。在大多数时间,他的确做到了,然而在局势失去控制的时候,一个三心二意的人没有了奋力一搏的底气。

一朝为帝王,焉有独善其身的资格?徽宗不可能仅仅代表其个人,又怎能幻想内禅后能远离是非,专注自我的实现呢?幸运地成为万人之上的天子,又不幸生逢末世,原属于才华的“天下一人”成了讽刺的南柯一梦。这是他一个人的命运吗?后人念念不忘,因看到他的潜能,因惋惜他本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寄托是不会给庸人的。只是于徽宗,自由的念想如此奢侈,责任是终不得脱的枷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