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柳黛为何能跻身“文坛四才女”之列? 在泱泱文化大国中出现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前仆后继的文人和诗人,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在“文学圈”内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唐朝出诗人,民国出才女”。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但却一语道出了,时代对文化特色以及文学家的影响。 民国时期之所以能涌现出一大批才女作家,除了与当时社会中所形成的一种,追求新颖、自由的思想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旧文学与新思潮的激烈碰撞有关系。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次社会大变革时期,都会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现象。
这种以新思想代替旧思想,以激进文学创作者代替旧学者的文化变革,不仅会给社会带来很多新气象,而且还很容易形成一种“废旧立新”的文学思想。民国时期所出现的新文学创作之风,以及由此而诞生的新学者和女作家,其实就完全符合“废旧立新”的文学规律、 民国时期由于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随之而来的是多种思想相互交融和杂糅。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涌现出了,很多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 比如,“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文坛四才女”张爱玲、苏青、关露、潘柳黛等。
这些“人美学高”的民国女作家们,不仅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宠儿,而且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所撰写的小说或散文,在当时社会中掀起了一股非常强烈的文学热潮。尤其是以“毒舌”著称的潘柳黛,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 出身旗人家庭的“文坛小妞” 1.“旗人”出身,幼年早学 潘柳黛虽然与张爱玲等人并称为“文坛四才女”,但很显然无论从作品的质量还是数量上,亦或是两个人在文坛上的名望以及地位上,潘柳黛都远远落后于张爱玲。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之所以能与张爱玲相提并论,只能说确实在某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 1920年潘柳黛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相信对满清旗人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旗人在当时的北京就是贵族的代名词。正是因为拥有“旗人”的身份,才让她拥有了不知所云的“优越感”。这其实也是她之所以被世人,称为“毒舌作家”的一个主要原因。
潘柳黛小的时候曾经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由于家中藏书较多所以她自由饱览诗书,并且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很多汉字,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可以做一些蹩脚诗。对于他的母亲是新女性,所以也教会了潘柳黛一些西方礼仪。 这种“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不仅为潘柳黛打下了非常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为她后来能够成为,名噪一时的作家埋下了十分重要的伏笔。但由于其父后期迷恋上了“福寿膏”,所以导致夫妻关系破裂并最终以离婚收场。
2.父母离异,性格养成 父母离异对年幼的潘柳黛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性格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按照正常的逻辑去分析,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么特别自卑要么就会特别叛逆。很显然潘柳黛属于后者。由于她的相貌酷似她的父亲,所以她的母亲会经常迁怒于她。 在潘柳黛成年之后与人谈起儿时经历时,对自母亲经常责骂或体罚她的事情依然耿耿于怀。“我是没有充分得到母爱的小妞”,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父母离异而母亲又经常拿她出气,给潘柳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就是,潘柳黛养成了说话直来直去的性格。因为她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只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先发制人。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不利于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这也是潘柳黛给人留下“毒舌”印象的另外一个原因。
3.积极求学,奠定文化底蕴 笔者认为潘柳黛的母亲虽然是新女性,但是不幸的婚姻肯定会对她造成很大伤害。虽然她会将这种情绪发泄到女儿的身上,但是有一点却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为了能够让潘柳黛出人头地,在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的前提下,依然供潘柳黛上了贵族学校。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基本上都差不多。虽然后来因为家庭确实特别拮据,没有让潘柳黛去伦敦大学读书,但是却依然不遗余力的将她送去了香港读书。 正是因为这种比较特殊的人生经历,潘柳黛才养成了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虽然成名之后的潘柳黛,已经不需要再为经济来源而担忧,而且也用不着处处自我保护。 但是儿时所养成的敏感性格,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这也让她一度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4.性格偏激,“毒舌”伤人 潘柳黛由于受到过比较良好的教育,而且对文学又有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偏爱。所以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就曾经写过小说和散文。在她十八岁的时候带着满腔的热情,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只身南下并就职于南京报馆。 在南京报馆工作的时候,她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人对事的深刻洞察力,不断写出让人拍手教好的新闻稿件。 但由于她心直口快再加上性格中的尖刻,总能一针见血的切中别人的要害,所以当时很多文化圈内的人,都不是特别认可她撰写的文学作品。
直到她以记者的身份写出了《记张爱玲》一文,至此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潘柳黛终于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了上海文坛。但也正是这篇文章彻头彻尾的得罪了张爱玲。由于当时潘柳黛与张爱玲的文风相近,所以时人总是喜欢将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笔者认为女人世界往往要比男人世界更加复杂,据传闻说潘柳黛与张爱玲曾经是一对,相互欣赏又惺惺相惜的好姐妹。尤其是作为文坛前辈的张爱玲,对潘柳黛不仅关爱有加,而且也大有提携后辈之意。 尤其是二人同时居住在香港之时,虽然平时不怎么见面但也没有撕破脸。直到潘柳黛所撰写的《记张爱玲》一文问世后,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塑料姐妹花”,就这样在相互指责中分道扬镳。
5. 《记张爱玲》一文,极尽讽刺之能事 如果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去分析,潘柳黛在这件事情上做的确实不地道。她在《记张爱玲》中写道:“张爱玲的家世是望族,不只是望族,而且据说还是“贵族? “贵族”或“平民”虽然和写文章不发生关系,但是当时张爱玲在发表文章之余,对于她自己的身怀“贵族血液”却是“引以殊荣”,一再加以提及,裨众周知”。嗯, 笔者认为虽然这段文字并没有直接出现谩骂的字眼,但是却充满了非常强烈的讽刺意味。按理来说张爱玲具有贵族血统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身为“旗人”的潘柳黛,对这件事却这表现出了非常大的不忿之感。
“张爱玲是李鸿章的外重孙女。李鸿章既然入过清廷,对”太后老佛爷”行过三跪九叩礼,口称道:“奴才李鸿章见驾”,受过那拉氏的“御旨亲封”。 ”这种不仅针对个人还针对家人的讽刺行为,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刺伤了张爱玲的内心,但同时也显示出了潘柳黛做人尖酸刻薄的一面,但之只是其中的一个导火索。 6.讽刺“爱情”,插手私事 笔者认为另外一个导火索就是潘柳黛居然讽刺,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关系。她的这个举动虽然看起来非常具有正义感,但是却恰恰忘记了这是张爱玲的私事。将别人的私事拿出来品头论足,这就已经超出了心直口快的范畴,或者说这完全是一个低情商的人,才能做出来的愚蠢至极的事情。
“最可笑的却是当时文坛上有一个大名鼎鼎,颇受汪精卫赏识的作家胡兰成,本来一向是专写政治论文的,但由于他赏识了张爱玲的文章,便因而赏识了张爱玲,并且托“仙风道骨”的邵洵美介绍相识,惊为天人,所以不惜挥其如椽之笔,写了一篇《论张爱玲》。 文中除了把张爱玲的文章形容成“横看成岭侧成峰”外,更把她的身染”贵族血液”也大大的吹嘘了一番”。 笔者认为虽然潘柳黛的小说或者散文,往往都以直抒胸臆而受大众欢迎。而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风格才崛起于上海文坛。 笔者认为有一些事情过犹不及,其实最终的结果都会让人特别反感。潘柳黛之所以不断的去讽刺张爱玲,除了与女人的嫉妒心理有关系之外,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不如人。
“文坛四大才女”之称并非名至实归 潘柳黛在文学上的成就虽然,位列“文坛四大”才女之一。但她一生所创作的严肃作品甚少,只有1945年出版的《退职夫人自传》,与当时的另一位知名女作家苏青,所撰写的《结婚十年》堪称‘双璧’”。还有一本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传奇》,,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叫得响的作品了。 笔者认为潘柳黛虽然只创作了两本小说,但由于她“落笔成刀”的文风,以及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去撰写小说等行文特色,让她在当时的上海文坛也曾名噪一时。 潘柳黛其人以及她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没有被大家熟知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她的文学造诣并未达到张爱玲的高度。
结 语 民国时期的文化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实主要与当时的社会大变革背景有关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促使之下,就很容易出现出现多种思想,相互交融和砸揉的现状。尤其是西方文化快速传入之后,给当时的“文化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 正是在这些原因的相互作用之下,民国时期才涌现出了众多文化工作者。除了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大文豪和大作家之外。在当时的“上海文坛”也曾经,出现过很多昙花一现的作家。 笔者认为虽然“上海文坛”上女性作家的知名度比较高,但由于创作思路比较狭隘,以及自身性格和时代的影响,有很多女作家在创作出成名作之后,就再也没有让世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了。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文坛四大才女”之一的潘柳黛。 【参考文献】 1.周文杰《“谁是潘柳黛”》 2.周文杰《从石头城起步的才女潘柳黛》 3.周文涛《上海与潘柳黛的创作》

4.朱左盟《民国才女潘柳黛四十年代文学创作论》

相关文章